友快網

導航選單

普法戰爭:德國如何成為“德國”?

普法戰爭:德國如何成為“德國”?

“德國不是一個有軍隊的國家,而是一支有國家的軍隊。”

——伏爾泰

關鍵詞:普法戰爭、德意志帝國

前言

1870年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正式爆發。

這是法國和普魯士的爭霸戰爭,最後以法國戰敗,德國成為歐洲大陸新霸主而終結。這場戰爭影響了後來一戰和二戰的發生。一戰和二戰的主角:德國,正是在這場戰爭中塑造出來的,德意志民族統一,現代意義上的德國從此開始形成。

德國和英國、法國是我們最為熟知的歐洲國家,如今也是歐洲最有光環的三國。但是英國和法國民族意識加強,國家崛起得比較早,德國則要晚的多,以至於歐洲長期“缺德”。

▲今天的英、法、德版圖

為什麼歐洲長期“缺德”?

首先,歐洲霸主法國一直壓制德意志。

自從西羅馬帝國被諸多蠻族小國替代後,8世紀末,出現了一位查理大帝,透過五十多場戰爭控制了大半個歐洲的版圖。但是查理大帝死後,國家被他的三個兒子瓜分,成了中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

其中,東法蘭克王國基本就是德國的基礎,後來這一片幾經變化,統稱德意志地區,西法蘭克王國是法國的基礎。德、法其實同源,當英國和法國開啟百年戰爭後,德意志人還去幫助法國抗擊英軍。

但是分家的時候,兩國就爭奪洛林、勃艮第等地區,中法蘭克帝國也逐漸被分割後,兩者矛盾加劇,法國無法容忍有一個強大的鄰居。於是,法國長期打壓德意志地區。

▲歐洲地圖板塊

第二,德意志自己也不爭氣,國內諸侯林立,矛盾很深。

中世紀時期,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曾建立神聖羅馬帝國,有點像聯盟,他出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不但沒有讓德意志統一,相反,還造成了國內長期的矛盾。

一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有名無實。

當時的德意志,就如同中國的春秋時期,眾多諸侯彼此獨立。雖然有一個“天下共主”神羅皇帝,但他根本管不了諸侯之間打仗搶地盤。相反,為了獲得諸侯國的經濟上的的支援,皇帝還必須順著他們,任由他們對老百姓徵收苛捐雜稅。

當時,老百姓還編了一個順口溜說:“一年有多少天,德意志就有多少的侯爺。”

二是新教舊教矛盾很深。

當時,諸侯有信仰路德開創的新教,有信仰天主教的。舊教諸侯結成“士瓦本聯盟”,新教諸侯又結成“士馬爾卡登同盟”,後來歐洲發生的三十年戰爭,也是德意志宗教矛盾引發的。

▲德意志地區新教和舊教(天主教)勢力交錯

普魯士只是德意志的一個諸侯國,為什麼會和歐洲霸主法國開戰呢?

首先,普魯士實力大增,在德意志地區有了超然地位。

透過七年戰爭,普魯士作為勝利者,鞏固裡西里西亞的統治。這是重要的糧食和工業區。這個地區有多重要呢?當時的腓特烈大帝寧願把首都柏林扔了都要留住它。而且,七年之戰中普魯士硬剛當世幾個大國,聲名鵲起。

接著它又透過普奧戰爭,打敗了奧地利,獲得了在德意志地區的領導權,那首《藍色多瑙河》就是奧地利失敗後出現的名曲,撫慰奧地利國民心靈。雖然此時德意志還是分崩離析的狀態,但是大部分地區已經認可了普魯士的地位。

加上在普法戰爭前,德意志地區的鋼產量、人口上都和法國旗鼓相當,普魯士有了和法國開戰的底氣。

其次,當時

西班牙王位繼承

的問題激化了普法矛盾。

1868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被推翻,流亡到了法國。法國手上有女王,無論復辟還是干涉西班牙都很方便。但西班牙內閣則選出了幾個繼承者候選人,其中一個是普魯士王室親戚。這就讓法國非常憤怒了,還威脅普魯士少插手西班牙王位的事。

▲伊莎貝拉一世

最後,普魯士宰相

俾斯麥

實行

鐵血政策

俾斯麥上任伊始,就在為統一德國做著準備,他不但將德意志營造成邦聯中的“斯巴達”,還運用外交手段交好列強,維護普魯士。關於西班牙王位的事,最後,他用一封電報挑釁法國說:“普王不會再見法國大使,此事沒有什麼好談的”。

法國因此被激怒,加上拿破崙三世需要轉移國內矛盾,戰爭由此爆發。但普魯士準備充分,法國迅速潰敗,法王拿破崙三世還在色當戰役中淪為階下囚,德國人看到對手失敗得太快都有點措手不及。

戰後,德軍要求高額的賠償,並佔領法國北方六省作為抵押品,覺得法國在二十年內不可能賠完,這麼久的時間裡,足夠壓制法國的復仇企圖。

▲很多人學過的《最後一課》就是普法戰爭後,法國割讓土地後人民的心情。

那麼,新生的德國為什麼這麼壓制法國?

第一, 法國長期干擾統一,給德國帶來了陰影。

普法戰爭前六十年,也就是拿破崙戰爭時期,在拿破崙的干涉下,德意志的諸侯湊起了德意志邦聯,還逼迫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放棄皇帝稱號,讓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

到了拿破崙三世,也繼承了法國分裂德意志的一貫想法,他說:“德意志應該分成三塊,永遠不得統一。”普法戰爭時,拿破崙三世沒想到自己會對上整個德意志,因為法國幾百年的基本操作都是:拉攏其他德意志諸侯,對付普魯士。

但是這次面對戰爭威脅,德意志人居然團結了。1870年11月,代表北德意志邦聯的俾斯麥與南德四國政府締結聯合的和約,兩者合併,成立“德意志帝國”。普法戰爭,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德法戰爭”。

法國戰敗後,再無力像以前那樣干擾德國的統一。

▲普法戰爭 (1870年法德戰爭)

第二,普法戰爭讓新生的德國獲得了養料。

法國大敗後,簽訂了苛刻的《法蘭克福條約》,讓德國拿走了50億法郎的賠款,相當於7億多兩白銀(對比一下,《馬關條約》中,日本要求清朝賠償的數額是2億白銀),還佔據了重要的鐵礦產區阿爾薩斯、洛林。德意志統一後,國內市場也聯絡在了一起,經濟體系也獨立,加上戰爭收益,它得以進入快速的發展,十年間就躍升為世界第二的鋼鐵產地。

新生的德意志帝國因此從上到下都充滿了對國家的熱情,國力迅速發展。然後這種透過戰爭吃到的甜頭,也讓德國傾向於對外擴張,形成了長期存在的軍國主義氣質。

再看普法戰爭中的德國,我們可以知道:統一往往是一個民族崛起的重要條件,也是民族國家崛起後的訴求。德國統一的過程,也驗證分久必合的歷史規律。

【參考資料】

:《世界近代史辭典》《世界歷史大辭海》《中外戰役大辭典》

上一篇:她是李世民最寵愛的小女兒,一生嫁人三次,最後死因撲朔迷離
下一篇:胡善祥品德高尚,朝野上下都喜愛,為何卻被廢了皇后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