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唐朝科舉制的變化有哪些?興於太宗,盛於武周,流傳1300年

唐朝科舉制的變化有哪些?興於太宗,盛於武周,流傳1300年

貫穿中國1300年,科舉制到底有哪些優點?李世民這樣想

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的皇帝都有不同的制度,唯獨有一種制度貫穿了中華歷史1300年,直到100多年前才被廢除,這種制度就是科舉制。你想想,中國的封建王朝從秦朝開始,至今不過2000餘年,而科舉制度盛行了半數以上的封建王朝,這制度得有多厲害?

始於隋

科舉制度的開端是隋朝,隋朝的皇帝也不是像大家一貫所認為的那麼昏庸無能,他們不僅興建了大運河,保障了經濟繁榮,同時還創立了科舉制度,把以前的九品中正制給廢了。所以隋朝是中國科舉的祖先,但隋朝不過幾十年,很快唐朝上位,唐朝不僅繼承了科舉制度,同時還成功把這種制度給發揚光大了。

考試難度

科舉制度打破了社會各階層的固化,讓下層人也有機會與資格向上層流動,這種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其實增加了上層人員的緊迫感,也讓下層人變得更加的活躍,所以對李唐王朝擁有很大的幫助,選賢任能也成為了唐朝幾百年的宗旨。

不過其實科舉制度還是有些殘酷的,當時唐朝的科舉制度分為兩種,一科叫做明經,另一科叫做進士,明經還好說,考試難度不高,但為啥沒人提起明經呢?原來當真正的大官,那麼就必須去考進士,進士的難度卻實在讓人望而生畏,因此唐朝也流傳著一個詩句,叫做30老明經,50少進士,啥意思呢?30歲考中明經,你已經老了,50歲的進士卻屬於很年輕。

李白與杜甫是唐朝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但就算是這兩位老人家,也沒有考中國唐朝的進士,考試難度之高可想而知。

科舉的另一個作用

其實李世民的想法也比較的特殊,進士3年一考,每個讀書人都不止考過一次,但從黑髮人考成了白髮人,能夠真正高中的機率卻依舊是微乎其微。人嘛,總是有野心,並且喜歡白日做夢,而透過這樣的方式,李世民算是限制了很多讀書人胡思亂想的可能性,大夥這輩子就想著高中進士,自然就沒閒心幹別的。

封建時代由於皇帝父子繼承緣故,每朝都有造反的,但如果讀書人都在忙著考試,沒有讀書人的支援,農民起義根本就成不了氣候。

您說這黃巾起義、陳勝吳廣起義,雖然看上去聲勢浩大,但是沒有讀書人指導,很快就做鳥獸散了。

武周

武則天是一個很特殊的人,她身為女子,對開放包容等概念更加的敏感,也更加的推崇,高宗李治死後,武則天對科舉制度更加重視,還多推出了一個殿試。本來在最高級別的考試當中,總會有一個高官來坐鎮,但問題是這個高官所選中的學子,自然而然就成為了此官門下學生,很容易導致監考官結黨營私。

殿試是啥呢?最高級別考試由天子親自監督選拔,,這樣一來被選中的人就是天子門生,當然結黨什麼的就不可能了,效忠國家才是大家共同的想法。

武則天不僅對上層考試很重視,對下層考試也有改進,就是她用漿糊把一張小白紙遮住試卷名字,防止了考官作弊的可能性,雖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但武則天為公平的科舉確實是煞費苦心。

科舉制度從隋唐時期開始,一直到清朝才結束,跨越了1300年的漫長時間,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並不是永遠向前的,明清把科舉考試限制為八股文,這禁錮到了讀書人思想,導致,官員體制更加腐敗與固化。

上一篇:西漢帝后陵與諸侯王墓葬位置研究,經過多年探索,終於發現一規律
下一篇:劉備兩員大將,一個抗衡呂布一個可勝關羽,為何卻不受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