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在西方各國眼中,今天的沙特就是昨天的大清

“人人都說瓜分是一句假話,乃是維新黨捏造出來的,大家不要信他的胡說。不知各國不是不瓜分中國,因為國數多了,一時難得均分,並且中國地方寬得很,各國勢力也有不及的地方,不如留住這滿洲政府代他管領,他再管領滿洲政府,豈不比瓜分便宜得多麼?瓜分慢一年,各國的勢子越穩一年,等到要實行瓜分的時候,只要把滿洲政府去了,全不要費絲毫之力。”

上述引用,來自於清末民主革命家陳天華的《警世鐘》,字裡行間透露的清末背景,不論是瓜分與否,都可讀出利害。在那許多年裡,我們對洋人唯唯諾諾,唯恐惹了洋人怒火。

須知早前鴉片戰爭後,就算是短視如道光皇帝這般的“井底之蛙”,都能生出納年僅23歲的維多利亞女王為妃。

僅僅才過去個幾年,

清朝就越來越成為西方勢力砧板上的待宰魚肉

。能走到這一步,也算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這裡面有太多因素,萬惡的封建社會就是最關鍵的一環。

大概有人要調侃,“大清都亡了,提這些幹什麼”?哎,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不過還好,大清確實亡了,但是像極了清末的國家還不在少數,總能讓我們“以史為鑑”。不過是矮子隊裡拔高個,在西方人的眼裡,還是有極類昨日之大清的國家。

那個國家,大概就是“安拉的淨土”了。在中國的網路上,那些富人的生活一直是一個“流量密碼”。

想來我們的同胞也是極嚮往的,

“頭頂一塊布,天下我最富”

,這樣的調侃可不少見。大家都懂,這就是中東,再往縮小一點範圍,那就是沙烏地阿拉伯了。

這個國家的確很富,甚至“富可敵國”,但富可敵國卻始終不是一個“國”。就好比清朝一樣,洋務運動“強國富民”,可是富的不是民,民不富就別提國強。

昨日之大清,今日之沙特

提起大清,會想到什麼?想到的還得是與如今現代化的中國格格不入!答案有很多,但其實不論都是哪些答案,都與一個關鍵詞分不開。

那就是“皇權”,因為有皇權,才有滿大街的“貝勒爺”。整天遛鳥鬥蛐蛐,八旗子弟從馬上到馬下,早已爛得不成樣了。

平民百姓面朝黃土背朝天,為朝廷遇到的風險提高一點點“容錯率”。從入關開始,就盡毀民間火器作坊,大興文字獄,理學禁錮人心。

清朝不窮,窮的是人民。沙特不富,富的是貴族。

“皇權”與“禁錮”,大概就是沙烏地阿拉伯最像清朝的地方。但是,先不急下定論,畢竟這兩個國家是早已在舊時空產生聯動的。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一時間北京城內燒殺搶掠,但並不“民怨沸騰”。

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我國被迫與十多個國家簽訂“辛丑條約”,又是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彼時我們已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就是不知如何與遠在中東的沙特建國“聯動起來”呢?

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歐洲以及北非、中東一些國家,國內軍閥勢力開始膨脹,許多地方的民族獨立運動開始興起。

裂土封侯的物件中,就有沙特的開國國王。

他的創業班底,就與清朝努爾哈赤很像。

在八國聯軍侵華後的第二年,年僅22歲的阿卜杜拉·阿齊茲·伊本·沙特已經成為了新的沙特家族首領。

雖然沒落了,但是這時的沙特家族,也算得上是一個奧斯曼土耳其治下的三百年古老家族。沙特家族曾在兩百多年前興起,在奧斯曼帝國衰弱時建立了瓦哈比派王朝,不過最終被奧斯曼帝國毀滅。

在此後的一百多年裡,

沙特家族一直在流亡的途中反抗奧斯曼

,在第二次建立王朝時因為政變而失去了國都利雅得,也就是如今沙特的首都。

直到新一代的沙特家族首領伊本沙特帶著僅有的40名勇士,又一次地登上了“返鄉”之路。他的父親曾在這裡是一個小國國王,直到後來帶著他逃亡到科威特的一個小部落。

而他的傳奇就好比我國兩晉時期的“石勒八騎起家”,在科威特這個地方開啟征程。

最終,他成功地向利雅得發起了秘密進攻,將曾經驅趕自己家族走向流亡的拉希德家族全部暗殺,最終奪回了利雅得。從此建“沙特王朝”。

這還是1902年,

東邊的大清帝國還沒完,

西邊的翻版“大清”奧斯曼土耳其開始了迴光返照的二十年。

因為八國聯軍的侵華,西方勢力與奧斯曼逐漸懸殊,最終才導致了位於奧斯曼治理下的這片中東地區發動了一場至今依舊有後人享受餘蔭的政變。

在奪得利雅得之後,奧斯曼土耳其也無暇南顧自己治理下的小政權交替。並且早在十五世紀奧斯曼帝國來到這裡時,奧斯曼帝國對中東地區實行的也是“羈縻制度”。

按我們中國話來說,就是以夷治夷

,可以為駐紮和管理提供便利。而奧斯曼丟過就是給當地的部落高度自治權,只要不掀了奧斯曼的“天靈蓋”,誰管你怎麼混戰。

所以在奪得利雅得之後,沙特王朝也一直可以得到奧斯曼的庇護,還可以隨時兼併小部落,反正再大那也只是“土著械鬥”。

並且當時的沙特,也不像如今“富得流油”,利雅得也不過是個小城,平民也只是過著受奴役的生活。直到很多年以後,沙特才發現了石油。

直到一戰開始,

奧斯曼作為同盟國之一與西方開戰。

作為老牌封建強國,奧斯曼扼守著東西方要道,地理面積也橫跨亞歐非,當時的整個中東地區,都是奧斯曼把持的。

對於伊本沙特來說,這是一個機會,可以趁機以利雅得為據點四處擴張的機會。當時民族主義抬頭,他自己也樂於煽動平民驅趕殖民者。

後來沙特王朝就與英國攀上了關係,沙特得到了英國人的軍事和經濟援助。而相對的,他們需要幫助英國人在後方搞小動作。

最終,一戰以同盟國戰敗結束。奧斯曼被瓜分,阿拉伯半島則被英國分裂成為沙特王朝和哈桑王朝,前者控制阿拉伯東部,後者控制著阿拉伯西部。

1925年,沙特王朝戰勝了哈桑王朝

,成為了如今沙烏地阿拉伯的輪廓。1932年,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建立,從此建立了一個“君主專制”國家。

巧的是,這一年清朝已經滅亡了二十年,卻恰恰是“偽滿州國”建立的時間。說到底,“偽滿”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權。

新的翻版“大清”,還得是沙烏地阿拉伯。畢竟他會以“君主專制”所帶來的一切,讓中國的後生們體會一下需要早生一百年才能體會到的感觸。這個國家,真的很熟悉!

瓜分,從來不只國土

奧斯曼被瓜分,而新的入局者,其實也不過是另一個殖民者。在1927年以前,沙特一直是屬於英國完全控制的。

直到1932年獨立,建立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這時的英國,早已經衰弱,早就不是什麼日不落帝國。沙烏地阿拉伯很聰明,要擺脫英國控制,就得需要一個更大的大腿。這就是美國入局了。

其實,瓜分也並非是領土瓜分,很多地方都是可以瓜分的。更讓人驚出一身汗的,還得看文章開頭的陳天華《警世鐘》。

真要瓜分沙特,還是簡單得很,一拍即合,兩項操作就沒阿拉伯啥事了。但是看看清末時局圖,

真正要瓜分你的,國土還在其次

。隱形的當屬“經濟殖民”了,這就是沙特與大清的“第二個相似”。

不過剛立國的沙烏地阿拉伯,人人嘴裡都彈出個“鳥”來了,真沒什麼便宜好佔的。之所以能夠發現石油,還得歸功於美國人。

沙特的石油是在1938年發現的,在原先,沙特人根本不知道自家地裡還埋著這種東西。

直到當時美國的加州標準石油公司找上門來,當時也是正值二戰,關於中東地區的大規模油田勘探報告讓敵國主義國家一陣狂喜。

再加上美國科技一馬當先,

沙特的工業慘不忍睹,石油是啥雖然不太懂,

但在當時的沙特人看來,這要開採肯定是沒法自己動手的。

自己動手不僅不能豐衣足食,恐怕還得落得個得罪美國人的下場。前面一個敢於得罪西方國家的慈禧太后,最後不也屁顛屁顛地給各個國家授權開礦嗎?

所以這兩家一拍即合,那就外包了吧。從此美資公司進入沙特地區,這個美國加州標準石油公司,也就是如今的雪佛蘭集團。

對於窮困潦倒的沙特人來說,

要錢沒錢,要技術沒技術,

要人倒是有一群餓著肚子的平民。

所以後來的石油開採、提煉和定價權都在西方國家手裡,作為產油國,當時可能還沒有什麼抽成分紅的概念,頂多只是收租。

是不是似曾相識,在清末時,有開礦權的,清朝卻拿不到收入的,都得“感謝”西方國家這些大聰明啊。甚至到最後甲午海戰後,辛亥革命後,許多中國自己發展挺大的礦業冶煉廠,也都只能賣給外國人。

諷刺的是,還有像極了

“八國聯軍”“辛丑條約11國”

的場景。沙烏地阿拉伯帝國雖雖然獲得了獨立,但國家的石油開採掌握在了西方國家手裡。

在網上一直被網友們調侃為“中東七姐妹”,初看第一眼的人,可能會以為中東七姐妹是因為中東分成七個國家嗎?

那差別可太大了,中東七姐妹主要是最早入局中東的英美七個公司。在此後幾十年裡,他們壟斷石油價格,而沙特這樣的產油國只能收租。

雖然收租不多,

但是這也算是沙特的第一桶金了

。直到二戰以後,“民族獨立”的浪潮爆發。漸漸煩透七姐妹賺大頭的沙特,打算自己“單幹”,要“民族獨立”,也要石油獨立。

這畢竟是一次頓悟,但對於西方來說,今天的沙特就像昨天坐地哭嚎的大清是真沒什麼兩樣了。

1960年,沙特與其他產油國聯合成立的大名鼎鼎的“歐佩克”。從此,世界上的產油量,油價就都得由這幾個國家說了算。但這說了算,也並非完全由他們說了算。

雖然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上,沙特這些國家的“怒火”讓全世界害怕,但是在所有危險風平浪靜之後,該聽誰的就聽誰的。

如今的沙特的確很有錢,王室富可敵國,

但他不是一個國。為什麼沙特有錢卻成不了真正強國,那是因為當一個國家為了錢放棄了權力,也會為了錢跪地。

如果不明白,看看被胡塞武裝攆著跑的沙烏地阿拉伯的軍隊就知道了。與清朝一樣的號稱區域第一的武器裝備,結果給“散兵遊勇”送了經驗,歷史就是如此的相似吧。

再看看沙烏地阿拉伯的人均GDP接近3萬,更是超越了東邊的韓國。但這始終只是屬於貴族的快樂,貴族的榮耀。

一擲千金的背後,是平凡人所不能想象的白骨堆於野。清朝的八旗子弟“珠玉在前”前面,如今沙特王室更是有1萬五千人。

傳聞王室每年要撥給這些人100萬美元的生活費,這一眾的消費,恐怕是真沒平民什麼事了。

在電影《紙牌屋》中有過這樣一個臺詞,用來形容沙特是再合適不過:“為了錢而放棄權力,這個城市裡幾乎人人都犯了這個錯。金錢是薩拉索塔的巨無霸豪宅,保質期就只有十年,權力是古老的石砌建築,能屹立數百年。”

當一個國家對其他國家充滿依賴,經濟離了他國就不行,更甚者國內的許多資源都要為他國掌控,這的確是一個現實的“大清朝”。更像的,還有這個國內的矛盾。

三、各種矛盾,騎虎難下

不論任何社會,都會有各種矛盾。而最尖銳,影響最深的,大概就要數民族矛盾了。

就比如元朝、清朝時期,主體民族漢族無法得到應有待遇。

上不能以身報國,下不能提筆安民。

統治階層說了算,漢人想要進身取得大多數地位,恐怕只有改朝換代了。

雖說偶爾會有緩和,但卻是一個難以填補的溝壑。以至於武俠小說中、電影裡“反清復明”的題材所用甚廣。

這大概也是一個時代,社會矛盾的縮影。所以,一個能團結各民族的國家,能處理好安撫好各民族訴求的國家,才是真正的偉大。

但這不在今天的述說之內,今天還是要看一看這個矛盾也像極了“大清”的沙烏地阿拉伯。

不過沙烏地阿拉伯的矛盾,筆者要歸為宗教矛盾,也是類似民族矛盾的。但要更極端,遺禍也要更深遠。眾所周知,在伊斯蘭世界,是分為各種教派的。

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遜尼派與什葉派千年爭鬥。

說起這兩個派別的宿仇,那是已經持續了一千多年的。

在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去世後,爆發的繼承權之爭,就衍生成為了“什葉派和遜尼派”。一本頗為著名的外國名著《追風箏的人》,裡面就講述了兩個出生不同,派別不同的主角故事。

兩派之間,常常互相歧視,互相械鬥,在中東這片地區也時常發生流血事件。按資料來看,遜尼派是佔據多數的,而什葉派則佔據少數。

偏偏沙烏地阿拉伯不一樣,沙烏地阿拉伯多數人是什葉派,只有王室和統治階層以及少數人是遜尼派。而在近些年,

多次襲擊沙特的葉門叛軍胡賽武裝就是什葉派。

在沙烏地阿拉伯,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就是波斯灣沿岸和沙特西南地區,一個連線西邊的交通要道,一個連線中東石油生命線,而這兩個地區正是什葉派人口最集中的地方。

偏偏波斯灣旁邊兩個最大的國家,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一個什葉派當政的國家。還有南邊沿岸國家葉門,也是什葉派大量聚居的國家,他們的胡塞武裝就是由伊朗支援的。

這樣的矛盾比之我國清朝,可算是“地域難度”了。為了鎮壓什葉派有可能滲透進沙特發動政變,

沙特一心要跑到落後的葉門去鎮壓胡塞武裝,

結果反被胡塞武裝打得找不著北。

就在前幾天,沙特的坦克還被胡塞武裝開著皮卡追著跑。這就像那號稱亞洲第一海軍的清朝,打起仗來“望風而逃”一般,實在替這樣“人傻錢多”的國家感到難過。

因為這樣的矛盾,沙特還在中東地區拉扯海灣國家,對什葉派無情打壓。不論結果如何,這樣只會更加深化仇恨,實在是一個定時炸彈。

其實,沙特的確有錢。但打仗從來不是砸美元,而是拼武器,拼民心。一百多前的前車之鑑才剛剛過去,如今更有一個沙特讓人警醒。

清朝難道就沒有錢嗎?要說滿地都是富貴,曾經的清朝也是排得上號的。要說沙特真的很有錢,但要看看我們的國資委管理的國有資產加起來就有100多萬億,沙特有這樣的錢嗎?

說到底,他們那有錢的可真不是國家,

肥王室而天下瘦又不是沒有聽過。

與清朝就是如此的像,大概歷史都是相似的。正好敦促我們以人為鏡,以史為鏡。

若以胡塞武裝與伊朗對應三國青梅煮酒論英雄,大概還是會有人豪邁一句:兵糧足備又如何,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上一篇:龔自珍的兒子真的給英法聯軍帶路了?這其實又是一樁冤案
下一篇:呂后一生都在助丈夫和兒子鞏固江山,為何死後反而被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