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識別生活職場PUA,忍小忿而就大謀:從忍氣吞聲怒懟到處亂不驚柔順

晚飯與孩子閒聊時,說到了

“蘇格拉底辯論術”,即面對別人挑釁或者辯論,不急於反駁,而是順著對方觀點,先特意堅定認同,再慢慢推理出謬論,讓對方自己感受到錯才有效。

類似,好比各國群眾搞辯論,有人指責我們不如他,那好我們先順著說,越說越離譜,最後其他國家旁觀者都看不下去,直接替我們仗義執言,打抱不平,這個效果最好。

我戲稱這是“先發制人”與“後發制人”區別,先發制人類似心理學的“初級控制”,有人打我一拳,我們本能的踢他一腳。而後發制人類似“次級控制”,別人打我一拳,我先判斷打不過這個人,或者換個文明方式,忍住本能反擊衝動,而是心裡詛咒此人,處理憤怒情緒。

顯然,就心理健康水平而言,後發制人更健康,因為逆本能,因為是次級控制,因為能順著對方而後再尋機一拳制敵。

歸納概括一下,這就是情緒管理,這就是衝動控制,這就是“小不忍而亂大謀”。

用更加文學化的語言說,就是

蘇軾在《留侯論》所說,“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最後要達到的目的則是“忍小忿而就大謀”。

可見,有勇有謀雖然很厲害,已經超越大多數人了,但是在蘇軾眼中,留侯張良卻是“有大勇有大謀”,差別就是剋制與管理情緒的能力。

這麼說還很枯燥,我們用張良的故事來說明。

我們知道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你知道是誰說的,說的又是誰?不錯,就是漢高祖劉邦在登上皇位之後誇讚張良的。劉邦認為張良雖手無縛雞之力,卻是第一等的最大功臣,欲封齊地三萬戶侯,最後張良只接受了留侯稱號,隱居山林而去。

表現張良火眼金睛臨危不亂的故事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劉邦被項羽廝殺到筋疲力盡之際,韓信奪得齊地後沒有立即救援劉邦,而是派人讓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非常生氣,立即就要暴怒發作,張良趕緊使勁在桌子底下踹他,眼神都無效了,這一腳把劉邦踢醒了,立即改口說要做就做真齊王,當即封韓信為齊王。

那麼,張良天生就是情緒管理大師嗎?當然不是,作為韓國貴族的張良,在國家被秦國消滅後,刺殺秦始皇功敗垂成,僥倖逃脫,這時候就是衝動,只算有小勇有小謀。

後來遇到一位老者,提高了情緒管理能力。老者坐在橋上故意把鞋子踢到橋下,讓路過的張良下去撿,張良當然本能上要發作“你是誰啊”,可是看到這是一位老者,就忍氣吞聲下橋撿鞋,沒想到老人把腳一抬,說再給他穿好。古代的鞋子不好穿,得跪著才能穿好,張良只好幫人幫到底,跪著給老人穿好鞋子,得到老者一句評價“孺子可教也”。

我們多半認為孺子可教是孔子說的,其實這句原話來自蘇軾。

接著老者告訴張良明天半夜來橋上見他,送他兵書。第一晚,五更遲到,第二晚,三更遲到,第三晚,張良乾脆天不黑就守在橋上,很快老者來到,送他兵書後告訴自己是黃石公,相信張良必能安邦定國,因為情緒忍耐功夫了得,有大勇有大謀。

這個故事最大啟發在於,沒有人天生就是情緒管理大師,都是在失控體驗中一點點磨鍊,又在控制經驗中一點點歷練。

回到我們現實生活中,同樣是有求於人或者人在屋簷下,可以忍氣吞聲,也可以處亂不驚,關鍵就在於有意識保持衝動控制,也就是憤怒情緒管理。

如何管理情緒呢?

學習張良對老者的柔順,學習劉邦對韓信的柔順,

情緒管理精髓在於角色認識,對方對自己的打壓多出於人性使然,最多是職場PUA。

要點就是識破故意打壓自己的自尊心,如果被激怒恰恰中招沒有透過考驗,保持自尊不減少而表現柔順示弱,才是真正心理強者。

畢竟,強者能示弱,弱者會逞強。識別生活職場PUA,這是從忍氣吞聲到處亂不驚之華麗轉身秘訣。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上一篇:蚩尤到底是誰?為何黃帝非要將他滅族?倘若換作是你,也會除掉他
下一篇:《神探狄仁傑》的“梅花內衛”為什麼又都是千牛衛備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