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中不中?古都洛陽特別“中”:夏商周文化核心區、歷代必爭之地

1

河南朋友特別喜歡說“中不中?”為什麼呢?說起來啊,這個語言習慣和古都洛陽有些關係。

假如用一個字概況洛陽,“中”是相當合適的。

古代中國人眼中的世界,叫“天下”,而洛陽就處在天下的中心:北邊是邙山、南邊是龍門山、東邊是虎牢關、西邊是函谷關,再有伊河、洛河穿過,匯入黃河中。

這一片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夏商周三代先民居住的地方。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水源充足,好極了,先民就是在河洛初步總結出了可以用來指導日常生活和農耕的“二十四節氣”。

洛陽,是大禹治水、河圖洛書傳說的發生地,又居於天下之中,於是成了歷代熱門的建都地點。

最早意識到洛陽是“天下之中”的人是周公旦。當年,西周建都在鎬京(西安附近),位置偏西北,不利於周天子統治東方諸侯國。

於是周成王就派出了自己的叔父周公旦去洛陽考察。

這一考察,周公旦發現洛陽正處在天下的中心,四面八方來朝貢可方便多了。

當時啊,實行分封制,諸侯要定期朝見周天子、彙報工作,還要來繳納貢稅;甚至在周天子有危險的時候,諸侯還要率兵趕來勤王。

古代交通不便,洛陽處在天下中心,那四方往來自然是方便得多。於是,周成王聽了周公旦的報告,很滿意,就把洛陽定為東都了。

這下好了,東方的諸侯國只要到洛陽就行了,不必再去關中。公元前770年,周成王更是把都城遷到洛陽,建立了東周。

在這之後,又有東漢、西晉、北魏、隋、唐等14個王朝建都洛陽,累計長達885年。

很顯然,洛陽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它成為了歷代王者逐鹿中原的必爭之地。

這是洛陽的大幸,也是洛陽的不幸。

2

洛陽處於天下之中,成了四方必爭之地。無事則已,一旦有事洛陽必定遭遇兵災。問鼎中原、逐鹿中原,這兩個隱含戰爭的詞都與洛陽有關。

早先大禹建立夏朝,鑄造了九個青銅大鼎,來象徵他統治下的九個州。九鼎,成了傳國的寶物。後來夏朝滅亡,九鼎就到了商朝的國都;西周後,九鼎又到了東都洛陽。

問鼎中原,就是到洛陽來“問鼎”。當年楚莊王在洛陽附近打敗了陸渾戎,野心勃勃到洛陽問鼎,窺測周室,試圖取而代之。

問鼎中原成了企圖奪取天下的代稱。

後來,秦朝滅亡,群雄逐鹿中原。劉邦的漢軍和項羽的楚軍在洛陽東部的滎陽一帶隔著“鴻溝”對峙,最終劉邦勝出,問鼎中原。

再往後,東漢末年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隋末李世民和王世充的苦戰、唐中期的安史之亂,主戰場都在洛陽。只因為在群雄眼中,得中原者得天下,而洛陽是中原的核心。

這也給洛陽帶來了災難:戰亂不斷,百姓苦不堪言。

怎麼辦呢?

洛陽百姓要麼逃亡、要麼留守。

逃的人,或者是“走西口”,往西去關中;或者是“闖北方”,向北去山西河北。但這兩條路都不好,最好的是“東南飛”,也就是逃到東南方去。

於是,秦漢、魏晉、隋唐、兩宋,每當戰亂之際,就有大批的洛陽人南遷。比如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就迫使中原的世家大族和百姓去南方避難,他們這一去,也帶去了中原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文化。可說是造福南方,促進了南方的開發。

留的人又怎樣?

古人安土重遷,所以留下的人很多。戰亂不休,百姓為了活下去,就躲到寺廟道觀裡。這些地方給他們提供了一口吃的,也提供了精神的避難所。久而久之,洛陽成了宗教中心,有了白馬寺、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嵩山少林寺和中嶽寺等知名宗教建築。

而洛陽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為這些歷代留守的百姓提供了人生慰藉和精神的寄託。

這一切,共同鑄造了古都洛陽。

3

中不中?洛陽太“中”了,是古代當之無愧的天下之中。

有許多人解讀過洛陽,但有一位知名的學者獨闢蹊徑,圍繞“中”深度剖析了洛陽,還講得特別吸引人。這位學者就是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程遂營教授。

我閱讀了程遂營教授寫的《程遂營講六大古都》(河南大學出版社)這本書,按照我的理解,梳理了書裡洛陽關於“中”的幾個特點,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假如大家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洛陽、關於六大古都(洛陽、西安、開封、杭州、南京、北京)的歷史文化,可以去看看程遂營教授的這本書,跟著他探尋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但是歡迎轉發評論呀~

我是

@文史有意思

,關注我,瞭解靠譜有趣的文史知識呀~

上一篇:被城市遺忘的歷史,江蘇省鹽城篇,這些鹽城的標籤你們知道嗎?
下一篇:英雄少年傳奇,《武動乾坤》熱血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