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秦始皇自稱“朕”,秦始皇之前的天子自稱什麼?聽上去更霸氣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透過軍事手段將分裂已久的天下統為一體,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這是歷史上中國第一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秦始皇認為,自己對於國家的功勞,遠超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這八位賢君,於是他合“皇”與“帝”,自號曰“皇帝”,之前的天子自號為“王”,而皇帝在王之上。

丞相李斯認為,皇帝的地位與德行天下無人能比,應該有一個專屬的自稱與之相配,於是推薦用“朕”做皇帝的自稱。朕本來是平民百姓都可以用的自稱,但在戰國末年時,“朕”就已經不作為口語流通,選用這個字不會給百姓帶來太多困擾。而“朕”這個字的涵義又極佳,上古時這個字由“舟”與“灷”組成,在上古時代,人們旁水而居,靠打魚捕獵為生,擁有舟就等同於擁有財富;“灷”的意思是“火種”,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朕”這個字象徵著財富、身份與地位,能與皇帝相配,所以被秦始皇採納。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君主都有特定的自稱,有的君主自稱為“孤”,有的君主自稱為“寡人”,那麼在秦始皇發明朕之前,上古時代的天子們是用什麼自稱的呢?

在秦始皇自稱“朕”之前,夏商周三代的君主,都用“一人”或“予一人”自稱。很多人可能會誤解,認為這個自稱有“我一人獨尊”、“全憑我一人”的意思,其實恰恰相反。

“予一人”的涵義是:“言我是人中一人,與物不殊,故自謙損”,意思是:我只是千千萬萬個人中的一員而已,與其他人沒有任何不同,不比其他人更高尚,也不比其他人更高貴。

從上古時期開始,人們就把天下共主稱作“天子”,認為他是上天的兒子,是介於人與神之間的半神。普通人崇拜敬畏天子,認為他天生就比自己更加高貴,然而三代的君主卻不認為自己高貴,用“予一人”這個謙稱自稱,把自己當作是與普通百姓一模一樣的人,他們認為自己與普通百姓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自己擔負著更加重大的責任與義務罷了。

“予一人”是夏商周天子用來自謙的代稱,其實“孤”和“寡人”這兩個常被君主用來自稱的詞,也有謙虛的含義,這兩個詞合起來叫“孤家寡人”。“孤”的意思是,自己不能讓百姓和百官信服,處在孤弱無助的狀態;“寡人”的意思是“寡德之人”,是自己“德行不夠,德不配位”的意思。

古代的君王,唯恐自己的德行不足以讓百姓信服,不足以施德於百姓,所以用這兩個詞自稱,既有自謙的意思也有自戒的意思。除此之外,古代的君主還會用“不轂”這個詞自稱,“轂”是“車轂”的意思,車輪上的橫條都匯聚車軸這一個點上,車軸是車輪的中心,就像君王是國家的中心、百姓都匯聚在君王的周圍一樣。不轂就是指車軸壞了,橫條離散而不能匯聚在車軸上,君王用這個詞自稱,意思是自己的能力和德行不夠,不能讓百官和百姓都匯聚在自己身邊。

古代君王的自稱都有自謙的意思,這就像能力和地位越高的人越是謙虛一樣,唯有保持一顆謙虛之心,才不會自高自大、目中無人,才不會被自己所擁有的權力和地位衝昏頭腦而飄飄然。越是高尚的人,就越是謙虛,謙虛的人,不會覺得自己比任何人更高貴,這正是他高尚的體現。

上一篇:黃金榮收養2米5巨人,命他只能蹲門前吃飯,靠此日進200大洋
下一篇:愛心勸勉 | 四月十六日:明白主旨(八種語言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