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武漢長江大橋下,葬著一位農民皇帝,卻無人問津雜草叢生,他是誰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當中,有些人名留青史,豐碑長存;有的人卻黯然退場,如夕陽殘照,最終也只能接受落入西山的命運。

而在武漢長江大橋南側之下,有一個規模並不很大的墓冢,墓高僅僅只有2。2米,周長也不過12米,看上去彷彿是個普通人家的墓葬。但誰能夠想到,在這墳塋之下,其實埋葬了一個農民皇帝呢?

而這個農民皇帝,還是一個很多人都比較瞭解的皇帝,他的名字叫做陳友諒。

元末明初,政治腐敗,貪官汙吏橫行,地主豪紳作惡,加上洪災旱災不斷,蝗災疫病盛行,百姓民不聊生,只能揭竿而起。而在這些起義兵當中,最強大的三股勢力,一個就是集成了郭子興基本盤的朱元璋,一個是張士誠,另一個就是陳友諒。

陳友諒出生於1320年,從小生長在湖北沔陽(今湖北仙桃)地方的一戶漁家之中,靠著打漁為生,家境自然一般。但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成長的陳友諒,卻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很早就立下壯志,想要建功立業。

因此即使家境貧寒,陳友諒還是盡己所能地學習詩書,並且修煉武藝。正所謂“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而陳友諒的機會,在他35歲的時候終於出現了。

1355年,當時的起義軍領袖之一徐壽輝攻破了元軍把持的沔陽,而陳友諒也就在此時發動了起義,而後加入了紅巾軍中,成為了抗元大潮之中的一個士兵。

進入戰場的陳友諒牢記自己兒時的壯志,在戰場上奮力搏殺,屢立戰功,因此很快就被擢升成為了元帥。1357年時,陳友諒吞併倪文俊的兵馬,次年又接連攻佔安慶、瑞州、撫州、贛州等等江南重城之後,陳友諒就成為了這個江南地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

而此時在陳友諒頭上,只有一開始他效命的徐壽輝了。但此時的陳友諒在軍中的威望已經超過了徐壽輝,只是在大義上,徐壽輝還依然是陳友諒的上級而已。因此在1360年的時候,陳友諒就殺掉了徐壽輝,並且自立為帝,國號大漢,史稱“陳漢”政權。

自此,陳友諒最大的敵人,就是東邊佔據了安徽、江蘇等等地域的朱元璋了。因此陳友諒便仗著自己強大的兵力,開始發兵東進,跟朱元璋開始了大規模的交戰。

因為當時除了陳友諒跟朱元璋之外,還有一股不弱的勢力,就是張士誠的勢力。張士誠位於朱元璋勢力範圍之北,跟陳友諒互為掎角之勢。因此,陳友諒認為,朱元璋在對付陳友諒的同時,還必須分兵抵抗張士誠,必然無法全力應對自己。而當時陳友諒的兵力本身就強過朱元璋,勝利自然是勢在必得。只要擊潰了朱元璋,張士誠和已經極其衰微的元朝殘軍也就不足為慮了。

可陳友諒沒有想到的是,此時的朱元璋帳下來了一個能人,那就是有著一統天下之美名的劉基劉伯溫。劉伯溫受朱元璋之請進入了軍中,立即制定了全力對抗陳友諒,之後再回防北進擊破張士誠的戰略,並且被朱元璋採納。

因此,陳友諒面對的,是完完整整的朱元璋大軍。而雖然陳友諒兵力大過朱元璋,但陳友諒生性高傲而多疑,屬下對他多有畏懼。而反觀朱元璋,帳下武有常遇春、徐達,文有劉伯溫、李善長,可謂是人才濟濟,而且朱元璋跟這些人相互之間還十分信任,因此朱元璋全軍能夠合力。

結果就是陳友諒在面對朱元璋大軍的時候,接連戰敗,即使他最引以為傲的樓船水師都敗在了朱元璋手下。於是在1363年的時候,陳友諒就徹底敗於朱元璋之手,在亂軍之中身中流矢而亡。

陳友諒死後,就被草草地葬在了長江之畔。因為陳友諒後人都被朱元璋或殺或俘,因此也幾乎無人前去祭拜,因此陳友諒之墓就越發荒涼。直到民國時期1913年時,專家才對陳友諒墓進行了修繕,並且重新立下了石碑,上書“大漢陳友諒之墓”,也算是肯定了陳友諒在歷史上的地位。

陳友諒雖然最後兵敗朱元璋之手,但是以漁家出身,卻能自立為帝,在抗元事業當中也立下了不少功勞,總體來說也算得上是一代英雄了。而這樣的歷史名人,最後只得這孤墳一冢,幾百年都無人問津,也的確讓人唏噓不已了。

上一篇:古代嚴禁同姓通婚,到底是為了優生優育,還是迷信?
下一篇:清華 “姚班”:神一樣的學生,畢業後去了哪裡?工資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