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泰王鄭信:乾隆為何不想承認他?這位中國後裔為何能成為泰國國王

泰王鄭信:乾隆為何稱他為夷目?是什麼迫使乾隆承認其王的地位?

泰王鄭信:乾隆為何不想承認他?這位中國後裔為何能成為泰國國王?

泰國首都曼谷隔在河相望的吞武裡,巍然屹立著一座十分雄偉的紀念碑,巨大的石碑上方豎立著一個騎馬戎裝威武非凡的英雄,碑文刻著:“此碑為紀念達信皇大帝和增進他的榮譽而建。他是泰國的好男兒。生於佛曆2277年(即公元1734年),卒於佛曆2325年(公元1782年)。

泰國政府和人民於佛曆2497年(公元1954年)4月17日敬立此碑,以便提醒泰國人民牢記他抵禦外敵,恢復泰國獨立和自由的恩惠。”

碑文所指的達信皇大帝,就是中國的優秀子孫,泰國的民族英雄鄭信。

一、兩父兩母身世迷離

鄭信是華裔,這是史學界一致公認的事實。但祖籍何處,過去很長時期卻是眾說紛紜:一說惠州,一說海豐,一說澄海。直到80年代中期,學者們作出詳盡的考證後,認為鄭信祖籍澄海最為可信。

鄭信的父親名叫鄭鏞,原籍廣東澄海縣華富村。四十二梅居士《鄭昭傳》寫道,鄭信的父親叫鄭達,曠蕩不羈,村裡人給他送了個綽號“歹子達”,有的稱他為“浪子”,因為貧困潦倒,而且在村裡名聲不好,於是就搭船南渡了。《泰國古今史》說:“鄭鏞年輕時在故鄉,因行為不檢,被目為浪子,不溶於鄉黨,逐南渡來泰。”生活無著,為了出外謀生,鄭鏞在清朝雍正初年從澄海樟林港乘紅頭船到了暹羅。

鄭鏞來到暹羅阿瑜陀耶王朝首都後,先販賣水果,後包攬賭稅。他因為工於心計,漸漸發達起來,名聲日盛,後來暹羅王封他坤鈸陀那爵位。他的妻子暹羅女子洛央於1734年4月7日生下鄭信。泰文手抄本著作《祖先的功績》說,鄭信生下來躺在簸箕裡,到第三天時,忽然有一條巨蟒纏繞在身上。他父親一看到便大驚失色,覺得這是不祥之兆。本來根據中國的風俗,應該儘快把他活埋來消災免難。但是隻因這裡是暹羅,不能用祖籍的習慣處理,因此只得把鄭信遺棄到屋外。誰知財政大臣昭披耶卻克里恰巧出外散步,路過這裡,他見鄭信十分可愛就抱回家中,收為養子。

其實鄭信出生時巨蟒纏身的傳說,是後來他當政後的華僑文人所編。中國人看來,龍蛇呈現乃帝王之象,最初的意圖是神化鄭信,證明他有帝王之命,天生不凡。後經曼谷王朝時代泰國文人的刪改演繹,吉兆變成兇相,泰國人以此強調鄭信成就帝王之業,還多虧被泰人昭披耶卻克里收養。否則早已沒命了。

實際上,昭披耶卻克里作為阿瑜陀耶王朝財政大臣與作為包稅商的鄭鏞是上下級關係,兩家又是近鄰,過從甚密。因而鄭鏞才將鄭信過繼給昭披耶卻克里作養子。這樣做既利於鄭鋪自己的事業,又利於孩子的前途,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

鄭信到昭披耶卻克里家後,養父家立即財運亨通,家資倍增,養父大喜,認為這是鄭信帶來的好運,對他更加疼愛,為他取名“信”,即泰語“財富”之意。由於當時的泰國人還沒有姓。鄭信仍使用泰名,保留父姓。如此一來,既表明生父與養父之間的深厚情誼,又說明了生父養父對鄭信的愛憐之情。

鄭信生於華人家庭,長於泰國人家庭,從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精通華語和泰語。長大後,他又經過了泰國傳統的寺院教育,不久,入皇宮充任御前侍衛。鄭信天資聰慧,勤奮努力,又有作財政大臣養父的蔭庇,升遷很快,到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被緬甸滅亡前,34歲的鄭信已經是首都大城的行政長官了,並封有披耶爵位。

二、率眾抗緬力挽狂瀾

1767年4月,緬甸大軍進攻暹羅,很快攻陷首都,歷時417年的阿瑜陀耶王朝遂告覆滅。各地封建軍閥乘機傭兵割據,相互征伐,值此民族生死存亡之際,鄭信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挑起了驅除外敵平內亂的重擔。

在鄭信領導的抗擊緬甸侵略,恢復暹羅獨立和統一的戰鬥中,廣大華僑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767年1月上旬,鄭信從首都突圍出來,他率領的500多名戰士,大多為華人士兵。他們的武器僅是一些大刀棍棒,只有鄭信手裡有一支槍。廣大將士同仇敵愾,在菩三浩村和巴真府挽康村兩戰告捷,極大地鼓舞了暹羅人民的鬥志,到了2月時,鄭信的部隊已發展到一刀餘人,成立了專門的華軍。

接著,鄭信選擇了泰國東南沿海的尖竹汶一帶作抗緬鬥爭基地。這裡是華僑的聚居地,交通方便,物產豐富。每年從廣東福建駛來的商船,往往先在這裡靠岸,尖竹汶很快興盛起來,成為一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富商巨賈雲集於此。緬甸軍隊又鞭長莫及。鄭信將根據地建在這裡,不但得到了華人的大力支援,而且得到了華僑商人大量的財政援助。這為鄭信軍隊迅速反攻並獲得勝利提供了堅強的經濟後盾。

1767年11月初,鄭信統領大軍從尖竹汶出發,分乘100艘船,浩浩蕩蕩北上抗敵。緬軍望風逃竄,鄭信軍隊勢如破竹,不久收復吞武裡。鄭信重建政權,1768年1月4日,他被加冕為吞武裡皇。

吞武裡王朝建立後,鄭信指揮大軍繼續抗擊緬軍侵略,收復失地。在戰爭中屢建奇功。特別是萬公區之戰和宋加洛保衛戰最為著名,這兩次戰役的主力都是華軍。在宋加濃保衛戰中,華僑將領陳聯揮動雙劍,身先十卒,奮更殺敵,激戰中把劍都砍折了,因而獲得“斷劍地職”的美稱。這兩次戰役都已被載入泰國史冊。

廣大華僑在驅緬復國鬥爭中做出了傑出貢獻,鄭信執政後的15年中,對他們採取了優惠的政策。因此,這一時期大批閩粵移民紛紛泛舟渡海,來到暹羅,進一步促進了當地商業的繁榮和經濟的發展,也增強了中泰兩國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三、交好中國名垂青史

吞武裡王朝剛一建立,鄭信立即委託華僑船商陳美生攜帶文書,到廣州請求與清政府建立正式關係。他與中國交好的原因之一就是打算聯合中國,使乾隆徵緬與他的抗緬衛國相互配合,形成對緬甸的南北夾擊之勢,共同遏制緬甸當時的擴張行動。當時的緬甸正處於雍籍王朝時期,積極向外擴充套件勢力,北攻中國,南侵暹羅。更重要的是,鄭信希切得到清政府的外交承認,以便確立他作為吞武裡在暹羅國內的合法地位和正統權威。此外,鄭信還想恢復中泰傳統的貿易關係,從中國購買到硫磺、鐵、銅等暹羅急需的戰略物資。

在鄭信交好中國的初期,乾降皇帝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認為鄭信“與漏羅國王宜屬君臣,今彼國破人亡,乃敢乘其危亂,不復顧念故主恩誼,求其後裔復國報仇,輒思自立,並欲妄希封敕,以為雄長左券,實為越理犯分之事。”

清政府的官方檔案稱鄭信為“暹羅國夷目”,以示蔑視

但是,鄭信建立吞武裡王朝後的短短兩年裡,完全控制了暹羅的局勢,清政府看到復立原暹羅國王的後代徹底無望。

客觀形勢的發展迫使清政府不得不轉變對鄭信的態度

。後來,乾隆帝又說,改朝換代,那是常有的事,如安南國陳、莫、黎諸姓,也已是屢次更迭,這種情況並不僅僅只是發生在暹羅。況且,丕雅新在緬甸大軍攻入暹羅時,為了恢復國土,因而為了號召國人起來反抗之便,才自立為主,並不是要篡奪政權,叛逆原主。……至於他自立為王,不要拘泥於什麼名分,不要再追究了。丕新雅剛剛立國,勢單力薄,想投靠我們,如果我們像這樣一直不予理睬,他若是投靠了緬甸,這也絕不是什麼好事情。

因而,從1772年8月始,清政府的官方檔案不再叫鄭信的舊官銜“丕雅新”,而稱他為“鄭昭”,即鄭王之意。

1782年正月,鄭信派遣的龐大外交使團乘11艘大船,攜大批象牙、犀角等貨物抵達北京,乾隆帝在“山高水長”設宴款待他們。使團帶來了出自鄭信手筆的國書。這份國書特別註明沒有使用玉璽,而是蓋三首象印,暗含著希望清廷重頒玉璽,予以承認之意。文中稱乾隆為大清皇帝,鄭信自稱頌德帕波隆拉查第四,以示承襲阿瑜陀耶王朝頌德帕波隆拉查第三,表明自己的正統。這一珍貴文獻的底稿仍完好地儲存在泰國。

1782年3月貢使丕雅遜吞亞排那突在北京病逝,清廷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7月副貢使鑾披差沙奈哈完成外交使命啟程回國。

不幸的是,就在使團返回的途中,暹羅國內發生政治騷亂,擁有軍事實力的軍功貴族昭披耶卻克里乘機殺死鄭信,奪取政權,建立曼谷王朝。鄭信使團從中國帶回的大量建築材料,卻被用來修建昭披耶卻克里在曼谷的新皇宮了。

上一篇:吸血蝙蝠在吸牛血的時候不喜歡牛躺著,要讓牛站起來活動活動
下一篇:開發商做的“防水層”,要不要剷掉重做,老師傅一語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