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唐代最有名的公主是誰?

唐代最為家喻戶曉的當屬唐高宗李治之女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親生女兒,公主長得“豐碩,方額廣頤,多權略”,很符合唐代的審美標準,算是標準的美人了,大家要想象一下樣貌的話,別往范冰冰方面靠,得往斯琴高娃方面想象。反正她娘武則天認為很像自己,所以“愛之傾諸女”。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說說太平公主在歷史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公主。

一、太平公主的家族

唐代還是一個非常重視家族出身的時代,特別在唐前期,貴族幾乎壟斷了帝國的政治生活。李氏家族雖是皇族,但並不是第一等的高門大族,所以皇帝對山東傳統高門大族一般採取抑制政策。這一政策也影響到了太平公主的婚姻,她的夫婿只有從非山東高門大族中挑選。

太平公主的母親武則天卻是屬於地地道道的小族,武則天的父親是個做木頭生意的,母親楊氏更是隻知道姓楊而已。大才子駱賓王就搞人身攻擊說武則天“性非和順,地實寒微……穢亂春宮”。駱賓王說得有沒有一點根據呢?確實有,並不是完全誹謗。我們來看看武氏家族得那點破事: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和外孫子賀蘭敏之私通;武則天的姐姐韓國夫人在丈夫死後和妹夫(即唐高宗)私通,並把她的女兒也送進宮,侍奉舅舅(即唐高宗);武則天自己也在後宮養了許多鴨子;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與表嫂韋皇后私通;武則天的外甥賀蘭敏之姦汙了表嫂楊氏(即太子妃)等。太平公主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茁壯成長起來的,這對於她的三觀形成肯定會有影響的吧。

二、太平公主的婚姻

上面說了,太平公主按唐代的審美標準算是個美人了。她幼年常常喜歡去外婆家串門,而她表哥賀蘭敏之卻和楊氏私通,他們經常在一起,所以表哥得以強姦了這個小表妹。《舊唐書·賀蘭敏之傳》說:“時太平公主尚幼,往來榮國(指武則天母親楊氏)之家,宮人侍行,又嘗為(賀蘭)敏之所逼。俄而姦汙事發,配流雷州,行至韶州,以馬韁自縊而死”。這個自小有這麼特殊經歷的公主長大後在私生活上也就比較混亂了,從史書記載看,與太平公主私通的起碼有三人。一個是“胡僧惠範,家富於財寶,善事權貴,公主與之私,奏為聖善寺主,加三品,封公,殖貨流於江、劍”。這個惠範和尚倚仗太平公主,做了許多壞事。另一個是宰相崔蔔。崔長得很漂亮,但品性不好。他曾把他的妻子和兩個女兒都送去侍候太子,自己也“私侍太平公主”(《資治通鑑》卷210)。還有一個是司禮丞高戩。關於高戩,我們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太平公主之所愛也”(《資治通鑑》卷207)。

太平公主有過兩次婚姻。第一次是與薛紹。在她十四歲時,青春騷動,想要嫁人了,但女孩子嘛總是含蓄點,她穿上武官服飾在父母(高宗和武則天)面前跳舞,父母笑問,你一個女孩子家家,穿什麼武官服呢?公主回答,可以賜給駙馬啊。高宗立即明白小女兒想嫁人了,便為她選擇了薛紹做駙馬。薛氏不是山東大族,和皇族是傳統姻親,薛紹的母親就是公主。武則天對這門婚事時不滿意的,因為薛紹兄弟的妻子不是貴族,自己的金枝玉葉寶貝女兒為什麼要和這樣的“寒微”女做妯娌?太平公主與薛紹的婚姻持續了7年,當然不是八年之癢的原因。武則天執政的垂拱四年(688),薛紹被誣告與唐宗室琅琊王李衝合謀反對武則天,結果被“杖一百,餓死於獄”(《資治通鑑》卷204)。

太平公主的第二個駙馬是武則天的堂侄武攸暨。實際上,武攸暨已經有妻室,這當然難不倒武則天,把侄媳婦殺死侄子就又是單身適齡的駙馬不二人選了。武攸暨與太平公主育有兩男一女,延和元年(712)即太平公主死的前一年病故,與太平公主一起生活了22年。

三、太平公主的政治活動

太平公主一生並不太平,她的政治活動,不可避免地與唐代三次大的宮廷政變聯絡起來了:一、謀誅二張,復位中宗;二、聯合玄宗殺韋后與安樂公主;三、玄宗誅太平公主。

(一)謀誅二張。二張即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兩人是高宗時宰相張行成的族孫,由於長的英俊瀟灑,被武則天招入宮中,充當面首(男寵)。二人出於山東名門,有著很強的政治活動能力,仗著受寵於武則天,橫行宮中,干涉朝政,嚴重地危及了李武政權集團的利益。《舊唐書》卷87(張行成附二張傳》載:“中宗為皇太子,太子男重潤及女弟永泰郡主竊言二張專權,易之訴於則天,付太子自鞠問處置,太子並自縊殺之。”作為皇太子的長子,只因私下裡說二張專權,就被處死。在此事中武承嗣的長子繼魏王武延基,即永泰郡主的丈夫,連同永泰郡主一同被處死。可見當時二張的勢力已超過李武集團。長安二年(702年),與太平公主一黨的司禮丞高戩受二張誣奏被貶。在此形勢下,太平公主與其夫武攸暨、宰相張柬之等於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在東都洛陽利用禁軍發動政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進而逼武則天退位,中宗復辟,復國號為唐。太平公主也因“預誅二張功,增號鎮國太平公主”並“食實封通前五千戶,賞賜不可勝數”(《舊唐書》卷133(太平公主傳》)。更重要的是她在李武集團中的地位進一步抬高。

(二)聯合玄宗殺韋后與安樂公主。中宗李顯復位之後,“志昏近習,心無遠圖”,政治上十分的昏聵,政事為皇后——韋后所掌,史稱“韋后干政”。韋后不僅與武三思淫亂後宮,而且與其女兒安樂公主及中宗昭容上官婉兒一起,依勢用勢,賣官鬻爵,歷史上有名的“墨敕斜封”即處於此時。這使得“政出多門,濫官充溢”,唐代的財力日益消耗,政治混亂不堪。神龍二年(706年)七月,李重俊被立為太子,這與一心想當皇太女,夢想繼承皇位的安樂公主發生了矛盾。安樂公主與其夫武崇訓經常凌辱太子,這使得太子忍無可忍,倉促問發動政變,殺死了武三思、武崇訓,但由於力量有限,自己也兵敗被殺。此後能夠對他們干政構成威脅的只有太平公主一人了。而此時作為中宗妹妹的太平公主,對韋后的專橫也很不滿,對安樂公主索要皇太女的野心更加忌恨,往往溢於言表。兩派各樹黨羽,互相詆譭,紛爭不已。太子宮變失敗後,韋后、安樂公主又誣陷太平公主和相王與太子合謀,此事在中宗的干預之下,二人才免於災禍,由是太平公主與韋后、安樂的矛盾也進一步加深。景雲二年(7lO年),韋后毒殺中宗,立溫王李重茂為帝,又密謀誅殺心腹之患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一心想“遵武后故事”,當第二個女皇。

相王的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即後來的唐玄宗)預得此訊息,決定興兵靖難,拯救父親與自己。但認為自己的力量有限,就派人與其姑母(太平公主)取得聯絡,以徵得她的支援。而此時的太平公主也在考慮自己的安危處境,二人一拍即合,結成聯盟。《舊唐書》卷八《玄宗紀》談到這件事時說:“(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謀之,公主喜,以子崇簡從。”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準備之後,景雲二年(710年)六月庚子夜,發動政變,殺韋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四天後,由太平公主出面說“國有大亂,宜立長君”,要少帝李重茂退位,立相王李旦為帝,並以姑母的身份入宮對少帝說:“天下事歸相王,此非兒所坐”,於是“乃提下幼主,因與玄宗,大臣尊位睿宗(李旦)”(《新唐書》卷83,《舊唐書》卷133《太平公主傳》)。太平公主也因擁戴之功,“乃加實封五千戶,通前滿一萬戶”(《舊唐書》卷133《太平公主傳》),這是至大唐開國以來,首次加以如此高的實封。而睿宗對這位胞妹更是尊重,視為輔弼,讓她干預朝政,商議軍國大事。由是太平公主勢焰熏天,“主權由此震天下”,“其時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門”(《舊唐書》卷133《太平公傳》)。每次宰相奏事的時候,睿宗先問有沒有同太平公主商量過,然後才問有沒有同太子商量過,最後才發表自己的意見,並且“公主所欲,上無不聽,自宰相以下,進退系其一言”。太平公主在這時已達到了她一生政治權利的顛峰,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一場災難正悄悄的向她逼近。

(三)玄宗誅太平。前文已提及太平公主並非安分之徒,而系多謀略,是當年武則天“以為類己,每預謀議”的政治人物。一旦得權之後,利慾薰心,積極準備力量,結黨營私,意圖篡權。李隆基雖被立為太子,但處理政事時候,卻經常受到太平公主的掣肘。’而太平公主也“懼玄宗英武”,“欲更擇圈弱者立之以久其權”(《資治通鑑》唐玄宗景雲元年),還散佈流言說“太子非長不立”,請更立太子(玄宗為李旦的第三子,非嫡長子)。不僅如此,她還在太子的東宮安排了耳目,《舊唐書·后妃·玄宗元獻皇后》載:“時太平用事,尤忌東宮,宮中左右持兩端,而潛附太平者,必陰伺察,事雖纖芥,皆聞於上。”這使得李隆基深深感到了太平公主對自己的威脅,但苦於力量有限,還不能反抗。景雲二年(711年)二月,睿宗聽從宰相姚崇、宋璟的建議,使太子(隆基)監國,為避免一山二虎,激化二者的矛盾,議把太平公主遷往東都。此事遭到太平公主的強烈反對,“(公主)乘攆至光範門,召宰相白廢太子”,致使睿宗與李隆基不得不做出讓步,只將公主遷於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並以“離間姑侄”之罪,把姚崇、宋臻分別貶為楚州、申州刺使。五月,太子在太平公主黨羽的強大壓力之下,主動建議召太平公主回京師。這進一步加劇了二者之間的鬥爭,助長了太平公主的囂張氣焰。

712年,睿宗傳位李隆基,改元先天,是為唐玄宗。此後太平公主加速了自己的政治活動,並企圖派私黨與宮人元氏在玄宗常吃的赤箭粉中下毒,未能成功,進而決定於次年七月舉兵叛亂,奪取皇位。就在她們緊鑼密鼓的準備時,唐玄宗也在暗中積極的積蓄力量,以對抗太平公主。在探知太平公主的謀亂日期後,玄宗提前發難,利用羽林軍“萬騎”的力量,先殺太平公主的黨羽——羽林軍將領常元楷、李慈,然後捕殺宰相蕭至忠、岑羲等,一舉消滅了太平公主一黨的核心力量。太平公主本人,在平叛之時住在宮外,聞變逃脫,“亡入南山”,終因大勢已去,無力迴天,三月後出山,被處死在家中。諸子亦被處死數十人,只有薛崇簡正直善良,曾多次苦諫其母而被鞭打,被玄宗特免,官復原職,並賜姓“李氏”。在唐代歷史上,存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太平公主政治勢力,至此土崩瓦解。曾煊赫一時的太平公主,落得了被殺的結局,結束了她並不太平的一生。

從此,唐代再也沒有出現一位有能力干政的公主了,結束了唐代“女人干政”的時代。

上一篇:以產品輸出為起點,殼木遊戲的海外擴張之路
下一篇:我見月墜滄海,好景起了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