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遼朝以“中國正統”自居,還嘲諷宋朝為“汴寇”,其哪來的底氣?

“寇”一字,可以解釋成盜賊、侵略者、敵人的意思,而“夷”則是古代少數民族的泛指,本意是討平、平定。“寇”和“夷”其實都是貶義詞,不過寇比夷的排他性要更高,直接將寇視為敵對。夷曾在“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出現過,或者也有稱蠻夷、夷人等,雖帶有鄙夷之氣,不過還含有幾分禮節。寇在古代曾經組過什麼詞呢?比如倭寇,指的是日本的海盜,又比如汴寇,汴指的是當時南宋的都城開封府,汴寇也就是對南宋人的蔑稱。

這真的是一件怪事,一般漢人稱呼少數民族也不會用寇這樣的詞,一般用“夷”一詞足可以代表敵對關係,只有在非常嚴重的時刻,才會換上“寇”。而眾所周知,契丹族與漢族在唐宋時期的關係還是挺融洽的,怎麼會稱呼南宋人為汴寇呢?

首先,應正確認識遼宋兩國的關係變化趨勢。剛開始遼國未建立時,耶律阿保機非常崇尚中原的文化,他甚至以漢字作為拼音字母,創造了契丹文字。他以胡治胡,以漢治漢。在部落內部實行契丹通常的治理方法,而在燕雲十六州實行漢族人的治理方法,這也是後來南北院政治制度的開端。他甚至想要將契丹人部落首領的世選制轉便為中原人的皇帝世襲制,而他也確實做到了,建立了大契丹國,登上皇帝寶座。

耶律阿保機確實開了一個好頭,他對於漢族人的熱情也傳遞給子孫後代。直到遼道宗耶律洪基和宋仁宗這一時期,遼宋之間的感情達到了頂峰。《邵氏聞見後錄·卷一》中寫道:“仁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

這段是講宋仁宗去世的時候,遼境內的百姓都默默地哭泣悼念他,國主遼道宗聽聞後,抓著使者的手痛哭。“四十二年不識兵革”指的是,宋仁宗在位42年,遼宋兩國從未出兵,交好如初。遼道宗為了紀念他,在北朝(是遼國朝廷,與漢官朝廷相對)建立衣冠冢。

然而,遼道宗去世後,皇帝哀冊上分明寫著“汴寇”二字。遼道宗死時,宋朝是宋哲宗在位。宋哲宗是一位手段強硬、殺伐果決的皇帝,他收服了青唐,並使西夏稱臣。可以說,他是南宋為數不多的明君之一。但是,在他當政期間,遼與宋邊境的戰爭變得越來越頻繁,畢竟南宋國力增強,又降伏了西夏,幾個政權間關係的轉變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宋遼之間的關係。當遼道宗去世後,這樣的關係就被徹底打破。

因此,可以說,宋遼兩者間的關係,不僅與當政者有關,也與當時的西夏、金在內的四個政權之間強弱變化和關聯的變化有關。那麼,遼朝以“汴寇”稱呼宋朝,是自不量力還是理所應當呢?很多人聽到寇這個字,以為是強大者對弱小者的蔑稱,其實不然。

我們需要了解“寇”的內涵。其實“寇”並不含有上對下的意思,它本身就是指敵對關係,因此汴寇是指南宋敵人,而不是南宋卑劣的敵人,裡面不包含輕視的意味。“寇”的甲骨文,上面有頂像是房屋,代表的是家,而下面是一個人拿著棍子做敲打狀,代表的是入侵者。整個字的含義為,進入房間、手持器械並打人的暴徒。《左傳·文公七年》中寫道:“凡兵作於內為亂,於外為寇。”“汴寇”一詞確實也符合遼道宗將死時遼宋兩國的關係變化情況,因為那時候南宋總是派軍隊騷擾遼國邊境,遼稱呼宋人為“汴寇”再合適不過。

不過遼也曾自稱為“中國正統”,這其實同樣與文化交流有關。遼吸收了大量中原文化,將契丹族內部的文化發展得很豐富,契丹文化包含他們周圍各國文化,可以說是一個大的綜合體,以至於後來東歐人與遼交流時,誤以為遼是整個中國的代表。甚至直到現在,俄羅斯對中國的稱呼是“契丹人民共和國”。這啼笑皆非的稱呼其實暗含著遼國曆史時期的強盛,遼國使得中國走出了亞洲,讓世界認同,契丹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上一篇:三國名人的後代如今發展如何?劉備後人賣草鞋,孫權後人當了總統
下一篇:三國中有哪些名將被嚴重高估?第一號稱三國最猛,第三人人都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