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中國歷史上最善良的太監,為拯救上千人,念聖旨時特地念錯一個字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中這樣描述宦官:“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戰國時期有一人名為嫪毐,他聽命於呂不韋,假扮成太監入宮侍奉,並與秦始皇的母親趙姬發生姦情,還宣稱自己是嬴政之父,最後被秦始皇五馬分屍。

提起宦官,也就是太監,總會讓人聯想到古裝劇裡常常出現的“東廠”。古裝劇裡,比如《小魚兒與花無缺》裡的大反派劉喜的設定就是東廠公公,童年的白月光“小仙女”更是被太監劉喜所害,最終慘死在小魚兒的懷抱中。

宦官,又稱宦者、內侍等,是中國古代京城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自東漢開始,均為閹人擔任。

名義上來說,宦官只是負責宮廷諸多雜活的奴僕,規定不得攝政,但因與皇室朝夕相處,他們深諳厚黑心術,懂得討得皇上歡心,為討好主子不擇手段。這便讓他們有可乘之機,

甚至發展到有些宦官可以掌握實權,擔任朝廷大臣。

在東漢、唐、明等朝代,均存在著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小魚兒與花無缺》中提到的東廠便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的東緝事廠(簡稱東廠),是

中國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由親信太監擔任首領,一般被稱為廠公或者督主。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提到太監似乎就代表著奸佞狡詐,害人無數。但這實際上是一種刻板印象,

歷史上成千上萬的宦官,有無惡不作的,自然也會有深明大義的宦官。比如唐朝太監張居翰,他心存善意,重道德仁義,曾救過很多無辜人的性命。

張居翰(857年—928年5月19日),字德卿,唐末至五代初年宦官。他在宮中有較高的地位,唐昭宗時任范陽軍監軍。天覆年間屠殺宦官時,由於節度使劉仁恭的保護,張居翰僥倖得免一死。

天祐三年(906年)七月,滄州(今河北滄縣東南)被梁太祖朱溫率兵進攻。滄州是隸屬劉仁恭管理的轄區,他雖親自前往營救,但戰情並不明朗,屢戰屢敗。劉仁恭眼看著軍情就要火燒眉毛,無奈之下只得派人向太原李克用求救。

李克用採取圍魏救趙的策略,率軍進攻潞州以解滄州之圍,並向劉仁恭徵兵,劉仁恭隨後遣部將李溥、夏候景、監軍張居翰、書記馬鬱等以兵三萬來會。李克用同時會合幽州之兵進攻澤(今山西晉城)、潞二州。

同年年底,後梁潞州投降,守將丁會開門迎降,圍攻滄州的後梁軍隊一聽說潞州失守,也倉皇逃離。

在這次戰役中,張居翰運籌帷幄,立下汗馬功勞。從此,張居翰為李克用所重用。不久,

李嗣昭受命節制昭義(即潞州),以張居翰為監軍。他在潞州時,除平日訓練士兵以外,每年春天還“課人育蔬種樹,敦本惠農。”深受百姓喜愛。

莊宗即位時,他任樞密使,卻不恃勢弄權。這才有此後“改一字救千人”的故事。新皇帝唐莊宗,也就是李存勖(也作“勗”,885年-926年)登基後,張居翰作為宮中的老太監,且其性情溫和,心思縝密,仁厚待人,因此深得新皇帝的信任。唐莊宗在位期間,張居翰的地位也逐漸變得高起來。

張居翰雖地位變高,但並沒有因此變得傲慢自大,反而不驕不躁,心存仁義。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時期,

前蜀後主王衍(899-926年5月2日)是一個荒淫無道,愛好奢侈的昏君,後唐準備出軍伐蜀,王衍自知打不過後唐,便將自己綁起來,帶著棺材去投降,其投降的條件是後唐放過前蜀。

後唐皇帝李存勖本想答應王衍的要求,不動一兵一卒讓前蜀滅亡。但朝中眾多官員紛紛上書李存勖一定要殺死王衍,懷疑王衍投降是假,臥薪嚐膽是真。李存勖本就想殺王衍,經官員們紛紛上書後殺心突起,於是下旨,殺死王衍一行人。

李存勖派心腹太監張居翰去宣讀聖旨,張居翰開啟聖旨看到上面的內容後非常震驚,聖旨上寫著:“

王衍一行,並宜殺戮”。此時,王衍的僕人和親信人數多達上千人,此條聖旨無疑是指殺掉與王衍一同行路的所有人。

張居翰認為受到牽連的無辜人員太多,動了惻隱之心,思忖王衍既已認罪,把他殺死就可以,又何必再株連那麼多無辜的人呢?

中國歷史上最善良的太監,為拯救上千人,念聖旨時特地念錯一個字,把一行人中的“行”字念成了“家”字。

因此,下面的官員在執行聖旨的時候,只殺死王衍一家人,其他相關的上千人得以倖免。

張居翰冒著被砍頭的風險,故意念錯一個字,而救上千人,很多人對張居翰的行為感到敬佩,認為他是心懷仁義道德的好宦官。

參考資料:

《舊五代史·卷七十二·列傳二十四》

《新五代史·卷三十八·宦者傳第二十六》

上一篇:再上質量黑名單!施華蔻怡然染髮膏多次被抽檢出不合格
下一篇:印度洋撈出明朝石碑,刻有3種文字,專家:這才是鄭和下西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