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春秋時期的法家是怎麼成熟的?春秋時期的法家是怎麼一步步成熟的?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百家爭鳴,因為奴隸制的瓦解,整個華夏大地迎來了一次百年未有之變局。法家成熟得很晚,但成型得很早,最早可追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成熟在戰國時期。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期,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

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晉國的郭偃、鄭國的子產等人,他們頒佈法令與刑書,改革田賦制度,促進封建化過程,成為春秋時期法家學派的思想先驅;戰國時期法家先賢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樂毅、劇辛相繼在各國變法,廢除貴族世襲特權,可以使平民透過開墾荒地、獲得軍功等渠道成為新的土地所有者。

1.法家評價

法家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為平民代言。法家學派的門人則是身體力行,投入到諸侯國的變法革新之中。法家學派在戰國末年迎來了最高光的時刻“始皇一統”,但法家的傳奇並未延續多久,就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後世大多認為法家“嚴而少恩”,秦朝因推行法家思想治國而快速滅亡。文人學子,對法家更是不屑一顧。然而,經過翻閱歷史,發現事實或並非如此。

法家“嚴而少恩”的論點,來自於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原文寫道:“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意思是說:‘法家不分辨親疏,不按照貴賤,一律按照法律論斷,那麼親情尊嚴都會消失。可以實行一時,不能長期使用,因此說嚴厲且缺少恩情。’簡言之,法家只按照“法”辦事,沒有人情味。

表面上,法家衰落是因為嚴刑峻法,根本上應該是封建制度已經成型,穩固的地主階級已經形成。‘革命’已經完成了,‘地主階級’也要享受‘革命果實’,要擁有統治階級的特權。這時候“法家”的思想,就顯得格外激進,自然要被拿掉。

另外,法家思想不光有“一斷於法”,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類似‘軍功爵制’的選人辦法。這些,都是新興地主階級攫取特權道路上的絆腳石,必須一一去除。於是,“尊君的儒家”慢慢恢復了元氣,直到隋唐之前“以名取士”成為了官府選人用人的唯一辦法。

至於法家在經濟生產方面的措施,摘除法家標籤後,得以繼續存在。

列寧曾提出過“對誰有利的問題”,大意是看不清問題本質時,就想想對誰有利,就會明白事情的本質。用在此處,恰到好處。

2。誰滅了法家

如果把法家的消亡,看做是幾篇文章的影響,其實就大錯特錯了。法家關於經濟和選官制度上的革新,直接導致“國野制度”走向崩潰,被釋放出來的百姓,成了法家最忠實的支持者。單就法家的民眾基礎,就不是幾篇文章可以撼動的。砍向法家的滅亡的第一刀,其實是“指鹿為馬”事件,這一事件中所用手段,恰恰是法家的“術、勢、法”。

故事發生在秦末胡亥當政、趙高當權的時期。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原文記載“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宴,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指鹿為馬”事件之後,胡亥和趙高權勢達到頂峰。原本秦國的法治思想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

這個過程中,胡亥和趙高用“術”中的陰謀,抬高了自身的權“勢”,使自己的話成了“法”。整個過程中,運用的手段就是“術、勢、法”的具體操作,利用的是法家的核心思想“人性本惡”。

最終,後世將他二人的一切行為歸咎於“法家”,似乎也有幾分道理。

但是,究竟法家的“術、勢、法”本意到底是什麼?

3。法家本真

先秦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百家興起,諸子云集’。各個學派為治國安邦、富國強兵、平定亂世出謀劃策,其中的法家立主“革故鼎新”,為封建制度的到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法家雖因種種原因最終衰落,但法家的思想卻一直流傳至今,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發展。傳統文化大約是“儒道法”三家,法家思想的本真就是“術勢法”。

術治思想的代表是申不害,其主張在法治的基礎下,以“術”治國。後世統治者用“術”的原因,更多的是因為功利性的原因。“術”是君主的專有物,是駕馭驅使臣下的方法。申不害在“術”的使用上認為,只有“陽術”還不夠,還必須有“陰術”。

勢治思想的代表是勢慎到,其主張“民一於君,事斷於法”,即百姓、百官聽從於君主的政令,而君主在做事時必須完全依法行事;慎到的另一主張的“貴勢”,被其描述為“國家之政要,在一人心矣”。慎到提出“貴勢”,目的是透過“法治”實現自己‘一人心’的構想。慎到認為“治國無其法則亂”,十分重視“立法”。推行法令只能靠“勢”而不能靠“德”,慎到將的‘勢’,是說順應百姓。但,後世不談慎到的法治在前,單把歪曲的“貴勢”,即君權至上思想推崇備至。

法治思想的代表是商鞅,商鞅力主改革,拋棄舊有的制度。在具體是手段上,商鞅的措施是最能迎合統治者和普通大眾的。其中,‘軍功爵祿’在當時,最大程度上給了平民上升空間。商鞅的‘法治思想’,在實踐中取得重大成功。但是,在封建地主形成穩固階層後,商鞅的思想就被選擇性繼承。

後世輿論主導權掌握在推崇儒學的地主知識分子手中,法家的“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核心思想被選擇性忽略,並不為人知;被大肆宣傳是“嚴而少恩”。

4。借古閒談

“指鹿為馬”的故事,形象地講述了貫穿中國歷史千年的“人治與法治之爭”。戰國時代,法家學派產生了大批人才,他們力主‘改革’,前仆後繼地推動著那個時代的大變革。相比其它學派的思想,法家思想最富哲學性,提出的法治的主張獨具特色,明顯超脫於時代。

經過戰國時期的大洗禮,法家思想一騎絕塵,出現了慎到、韓非、商鞅、李斯、申不害、吳起、李悝、韓非等一大批時代鉅子。他們在法家“不泥古而拘今,唯變法以圖強”的大旗下,推進著那個時代的大變革。

法家助推“始皇一統”,走向法家最輝煌的時刻。之後,法家便迅速衰落,不可謂是歷史的悲哀。但法家的衰落,再此驗證了“人性本惡”,反映出人治的諸多短板。

究其根源,法治之路崎嶇漫長,原因是沒有制度的保障。法與制,相輔相成,空談法治不善,空談制度不智,法與制結合才是真正出路。

更多精彩:關注公眾號:千帆競流

上一篇:中國一景區徹底被遊客拉黑,網友:每走一步都要花錢,水都喝不起
下一篇:蘇提達並非無情無義之人,詩妮娜的再次受寵,蘇提達起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