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戰國後期,秦國與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是怎麼爆發的?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之間的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一場比較大的軍事衝突,戰爭結果是趙國大敗,按照司馬遷的記載,秦軍坑殺了40萬趙軍,當然了,這個數量不是沒有疑問的。試問,秦軍坑殺的是身經百戰的趙國精銳,趙軍又何以會乖乖地束以待斃而不奮起反抗呢?

長平之戰

這是題外話。長平之戰主要由是秦趙兩國爭奪韓國上黨郡引發的。

《釋名》:黨,所也,在於山上,其所最高,故日上黨。

從地勢上看,上黨郡位於太行山最高的位置,其西南有中條山、王屋山,以西是太嶽山脈,以北是五雲山、八賦嶺,古之便有“

太行從來天下脊,得上黨者得天下

”的說法。進入戰國時期,諸侯國實行變法,國力較強的秦趙兩國走上了擴張之路,逐漸凸顯出上黨郡的重要性。

早在公元前337年,張儀向剛繼位的秦惠文王,建議攻打長平。張儀認為趙國屯兵長平,意在奪取上黨郡;而此時趙國君臣之間存在矛盾,可以趁機用計破趙軍,然後向西攻陷邯鄲後,再揮師奪取上黨郡,但秦惠文王並沒有採納。

一則儘管秦惠文王父親秦孝公執政時期,任用商鞅實行變法,秦國實力迅速增強,躋身戰國新興勢力之列,但力量尚不足以消滅趙國;其次則是趙國與東方六國關係密切,秦惠文王忌憚六國,“合縱連橫”的抗秦之策。可見,此時秦趙兩國都意識到了上黨郡的戰略意義。

等到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趙國軍事實力大增,經過11年連續不斷地打擊,滅掉了“戰國第八雄”中山國,將趙國的南北土地一片,此外還對周邊的遊牧民族恩威並施,將這些遊牧民族騎兵納入趙國的軍隊序列,進一步增強實力。

反觀秦國,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因舉鼎失手,砸斷脛骨而亡,趙武靈王、燕昭王扶植秦公子嬴稷登基,即秦昭襄王,秦趙兩國可謂是此消彼長。趙武靈王藉著出使秦國之機,扮成使者,一則看看新立的秦昭襄王水準;其次是實地考察秦國山川地理後,準備從為雲中郡,南下閃擊咸陽。

遺憾的是,公元前295年,趙國陷入內亂,趙武靈王餓死沙丘宮,趙國重臣肥義死於兵變,“閃擊咸陽”的計劃難以為繼,胎死腹中,儘管如此,獲悉後的秦昭襄王還是大驚失色。此後秦昭襄王勵精圖治,默默等待時機成熟,奪取上黨郡。

時間來到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戰神”白起不費吹灰之力,奪取了野王(河南沁陽)。之所以選擇野王,一則是因為正如上文所述,上黨郡易守難攻,一時難以攻下;其次是攻下了野王,便將上黨郡與韓國都城分隔開來,上黨郡由此成為了“飛地”;第三,奪取了野王還有敲山震虎的作用。

事情的發展也沒出白起的預料,韓王馬上派出使者求和,將無法聯絡的上黨郡割讓給秦國,但交割的時候卻發生了變故。按照《戰國策·趙一·秦王謂公子》的說法,此時的上黨郡守靳 並不願意割讓,相反表達誓死抵抗的決心。小命要緊,韓王於是撤掉了靳,換上了馮亭。

沒想到的是,到任後的馮亭也堅決採取了抵抗,憑藉著地形上的優勢,同仇敵愾的上黨郡軍民愣是扛住了白起部隊一個月的進攻,最終難以為繼,馮亭才派出使者前往邯鄲,向趙國求援。

此時年幼的趙孝成王剛繼位不久,平原君趙勝是重要的智囊。“戰國四公子之一”的趙勝,事實上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多次決策都“坑”了趙國。這不,眼見到手的肥肉,平原君這位“天坑型”王叔,不假思索地選擇接受,派兵強行接管了上黨郡,並給予了馮亭高官厚祿。

馮亭不願意上黨郡割讓給秦國,難道就願意割讓給趙國嗎?求援只是無奈之舉,本意是藉助趙國的力量抗擊秦國,上黨郡是名義上的籌碼。趙國的強佔,讓馮亭心涼,說出了“三不義”,堅決拒授趙國官職,回到了韓國。

失去了上黨郡人心的趙國,也沒有得瑟太久,到嘴的肥肉,飛了,秦國豈能善罷甘休?兩年後,公元前260年,新仇舊恨交織在一起,秦國大將王齕攻下了上黨,由此拉開了秦趙長平之戰的序幕。

上一篇:甲午戰爭後日本人想要嘲諷汙辱中國人,竟然對出這樣一副對聯. . .
下一篇:曹參當了三年宰相,胡吃海喝一件事都沒辦,為何還被千古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