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古代科舉作弊怎麼罰?

今年的高考剛剛落下帷幕,因一起高考作弊事件,讓我們的焦點重新聚焦到高考。

現如今關於考試防作弊的方法也是越來越先進,但是依然有人冒險。既然有作弊,就會有處罰。那麼我們就來看看時代不同處罰又有何不同呢?

雖然古代科舉與現代高考有很大不同,但是屬於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

有人為了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作弊一事從古就有。可以說千年的科舉史也是一部反作弊的歷史。

那麼古人到底有哪些作弊手段?作弊被發現後,又會受到怎樣的懲罰呢?

五花八門的作弊手段

最常見的手段就是夾帶。在唐代科舉,就有考生夾帶經文進入考場。在唐朝,夾帶行為甚至有一個專門的稱謂“書策”。所謂“挾藏入試,謂之書策”。

而且古人縮寫縮印的水平也很高。古代有一本書叫《四書典倉》,這本書就是科考作弊的神器。這本書分為上、下兩冊,每冊長7。5釐米,寬6釐米,厚約0。7釐米。書冊內容包括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四書”的主要內容,共計11萬餘字。寫字用的是老鼠鬍鬚特製的“鼠毫”。就是考生夾帶進場的常見資料。

夾帶能帶在哪裡呢?能夾帶的地方例如衣服、鞋襪、硯臺、蠟燭、食品都可以,或者乾脆寫在身體上。比如蠟燭怎麼夾帶呢?考生把蠟燭內部從底下掏空,把紙條塞進去,再用蠟油把底部封平,就可以帶入考場了。《宋會要輯稿》記載在開禧三年(1207)六月二十九日,“科舉之弊,如漕司差考試官,及州郡挾書、繼燭,代筆,傳義,二者不可不革”。

更高階的手段據說是“銀鹽變黑”。有的考生把衣服的內層密密麻麻用鹽水寫滿字,混入考場後,點蠟燭用火一烘,文字就顯現出來了。類似的手段還有烏賊汁,據說作弊的考生用烏賊汁把夾帶的內容寫到衣服夾層裡,塗上爛泥巴。入場後爛泥巴幹了之後,把泥給去掉,夾帶的文字就出現了。更神奇的是,據說用烏賊汁寫的內容過一段時間不用清洗字跡就會自己消失,真是自動毀滅證據啊。

有的考生更狠,把夾帶的內容藏在便桶裡。古代科考考生要在考場裡考上3天,吃喝拉撒都不能離開自己的房間,便桶就成了必要之物。有的考生就把便桶做成中空的,這裡面就可以夾帶資料了。一般考官也不會想去檢查這些汙穢之物。

還有一些高價玩家,他們會賄買和代考這種方式矇混過關。

就是考生花錢買通考官獲得考題,又或者讓考官對他夾帶視而不見,或是事先和考官打好招呼,在試卷上留下特殊的記號。而代考就是找槍手替考,古代也沒照片也沒攝像頭,槍手替考的難度並不高。比如公元1218年,解試的監試官何周才與劉光約定,在試卷中要出現三個“有”字,錄取了劉光兒子劉頤、孫子劉濟。

考生作弊,考官也不能閒著啊,古代的反作弊方法也恨拼。

針對夾帶,官府想出的辦法就是搜身和洗澡。搜身固然能防止作弊,但是這樣會讓讀書人很沒面子。然後他的建議是乾脆官方讓考生統一在考前沐浴更衣,衣服都是官府提供的。這樣一來“既可防濫,且不虧禮”。

另外一些富家子弟用賄買行為參加科舉,古代的官府採取的是“糊名”和“謄抄” 。“糊名”類似我們現在的密封,把考生的姓名給遮蓋掉;而“謄抄”則是由專人把考生試卷全都重新抄一遍,防止考生在上面留下記號。

如果作弊一旦被發現會受到什麼懲罰呢?

《大明律》裡規定科舉作弊一旦被發現就是施杖刑,流放三千里,流放時長達9年。在古代,流放地都是荒蕪或是貧窮困苦之地,而且時間長達9年,這也就相當於這一考生的科舉生涯就此結束了。

而到了清朝對於科舉作弊的處罰則更為嚴厲。

清順治十四年間,朝廷腐敗現象橫生,許多的官宦子弟用金錢賄賂考官,這樣就導致大量的寒門苦讀書生不滿,事情鬧到了順治帝耳朵裡,皇帝震怒,下令徹查有關人員。發現這是數位考官全部受賄,公然在考場內互相翻閱試卷,甚至讓書童拿著寫有暗號的紙條去各房查對。順治一氣之下,下令:王樹德、陸慶曾、等幾十人處斬。可見當時的懲處之嚴厲。

康熙五十年間,也發生了一起考官收受賄賂的舞弊案,當時的考官趙晉等人收受錢財,串通舞弊。在當時被處以斬立決的處罰;負責牽線搭橋的“中間商”判處絞監候。主考官左必蕃被革職。可見當時針對此類作弊的處罰之嚴厲,但是還有人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去做。

上一篇:還記得《家有兒女》的小雨嗎?因長胖考中戲遭拒,現在卻帥成村草
下一篇:趣微口袋週刊第33期:老蔫兒的婚姻:我們的婚姻是一場一場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