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陝西傳媒網] 農民收麥必備技能:如何在場上整理更好用?

“場”,是一塊平地,除了田地以外,麥收的主要勞作之地。

小時候,家家戶戶有“場”,每家分得方方正正的一塊兒,平日,角角上堆著胖胖的草垛,其餘地方覆滿了野草,長草歸長草,只敢長些狗尾巴草之類的青草,因為一年要兩次遭受“斬草除根”,根本不會生出灌木來。

等到陰曆四月底麥收季來臨,“場”就要派上用場了,家家戶戶開始整理“場”,第一步是歸置堆砌物,儘可能騰出更大的空地,第二步自然是去除雜草,用鋤頭耪草,耪草的過程也是鬆土的過程,鬆土不為耕種,無需動用鐵犁鐵犁,深度以2-3公分為宜,刨出草根後,還需要用鋤頭把帶出來的土坷垃塊敲碎。

耪草、鬆土後,用耙反覆梳理,撿淨上面的草屑、敲碎板結的坷垃後,黑黃而又鬆軟的土就露出來了,此時最好來一場小雨,把這層薄土浸透,衝倒。

若沒有雨,老百姓就挑來水,用葫蘆瓢把水潑在“場”上,透地後,醒半拉天,開始撒草灰,草灰的作用是彌合,這個有講究的,一般來說,溼的、低的地方多來點,稍微高一些、幹一些的地面就少來點,草灰灑一層,碌碡來回壓實一次,直至場地平整踏實,赤腳走上去硬硬的、沒有泥濘感就可以了,然後,把“場”交給老天,晾乾後就算竣工。

做好的“場”,闆闆正正的,赤腳走上去,絕不會硌腳,是很理想的操作場所。麥子割倒就會拉到“場”上,之後的堆砌、打場(脫粒)、晾曬這一系列操作,都在“場”上,直至麥粒裝袋拉回家。

“場”和自留地一樣,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產物,每戶一塊兒,公平公正。

與水泥地相比,“場”的優點很明顯:一則,黑灰色的場吸熱作用明顯,麥子晾曬效率高;二則製作簡易,成本低;三則,可以避免晾曬時糧食中混入沙石。

有的朋友會懷疑草灰把麥粒兒弄髒,這個擔心完全沒有必要,草灰早就融入土地了,曬乾裝袋兒後的麥子裡面一點兒草灰也不會遺留,有意思的是,“場”坐不得,一坐屁股上一個黑印兒。可見,“場”也是有態度的,它的態度可能是“擁抱收穫,拒絕懶惰”吧哈哈。

“場”產生於什麼時候,這個真不知道,但是,在那個農村經濟不發達的時代,“場”無疑是最理想的操作場所,製作“場”的每個過程,無不體現樸素的勞動智慧。

小學時,麥口兒有假,“場”也是我兒時十多天麥假的責任地,早起幫著父母曬麥子,傍晚幫著父母堆麥子,晚上的時候在空出的“場”裡跑,飯口兒的時候躲在排車上看“場”,那個時候,白天太陽很毒,晚上星星閃爍,簡單快樂。

現在農村已經沒有“場”了,村村通水泥路,家家戶戶的天井和門口也都硬化了,聯合收割機下地後,麥粒入倉,麥秸歸田,拖拉機拉回的小麥直接倒在家門口晾曬,種地不再艱難,小朋友們也沒有理由享受麥假了……

端午回家,趕上麥收,兩天時間,連收帶種,不由得感嘆機械化的效率之快,小麥直接曬在天井裡,晚上出來納涼時,坐在小麥邊上,炙烤一天的小麥散發著熟悉的乾熱味道,又是收貨季,腳下卻不是“場”了。

對我來說,“場”是兒時記憶的不可抹去的一塊兒,謹以此文,紀念一下在場裡赤腳跑的時光。

上一篇:為什麼都說汽車越貴,車內散發毒氣越嚴重?
下一篇:實力配不上野心:韓國人想把韓文推廣到全世界,最後卻成了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