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坑殺”就是活埋?這麼理解就大錯特錯,真正的“坑殺”令人膽寒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己亥歲二首》曹松

古往今來,每一場戰爭的代價,都是千千萬萬無辜之人付出鮮血和生命,無論成功與否。當戰爭結束,將軍會迎來最光榮的封侯時刻,然而他的腳下,卻踩著森森白骨,一將功成萬骨枯,著實令人心中發涼。

而比起上陣殺敵,同樣令人難以接受的,是打掃戰場。陣地上全是冰冷的死屍,死狀各異,實在難以下手,但若是不及時處理屍體,他們便會腐爛,並極有可能導致瘟疫等疾病的傳播,造成更可怕的傷亡,但將他們一一埋葬或火化,也是不現實的,故而一種名為“坑殺”的方式出現了。

但這裡要注意,“坑殺”絕非將人活埋,真正的“坑殺”,遠比我們想象的可怕。

關於“坑殺”的記載,可謂史不絕書,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其中最有名的例子,便是無比血腥的長平之戰,當年趙括率領的40萬大軍,直接被白起給“包了餃子”,多次突圍無望後,趙軍選擇投降,然而白起並不願意放過他們,並對40萬趙軍實行了“坑殺”。

大家不妨試想一下這個畫面,40萬大軍,是怎樣壯觀的場景,若真是單純將他們一個一個活埋,那得挖多大的坑?以當時的條件來說,挖一個如此大的坑,十天半個月都做不到,更何況40萬人面對活埋這一酷刑,如何會不反抗?甘願一個一個被埋?這裡,我們便要重新審視一下何為“坑殺”。

其實在《史記》中,“坑殺”原本是寫作“阬殺”,而“阬”的本義,是“城牆中特設的門洞”,一般而言,古代城牆的厚度從10多米到幾十米不等,由此可見,“坑殺”並非“挖坑活埋”,那麼它究竟是何意呢?

根據《漢書》記載,當年王莽篡漢時,將劉信、翟義等反抗他的人,統統進行了“阬殺”,並將他們的屍體築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觀(屍體封土而成的高冢),上面再樹6尺高的旗杆,寫上“反虜逆賊鯨鯢”。由此可見,所謂“阬殺”是先殺死對方,然後將他們的屍體堆積封土,打造一個“阬”。

除《漢書》中的記載外,當年夏國進攻關中地區,也將東晉軍隊陣亡士兵的首級堆積為京觀,史稱“骷髏臺”,即使遠距離看過去,仍然令人脊背發涼,深深膽寒。

而之所以採用“阬殺”這種可怕的方式,就是為了警告那些心懷不軌的人,讓他們看看和自己作對的下場。隨著殺的人越多,這座屍體堆成的“建築”就越高大,越能震懾倖存者。所以說“坑殺(坑殺)”,根本不是活埋,而是殺死對方後,將他們的屍體堆起來。

1995年我國考古團隊正式發掘長平之戰的遺址後,更加肯定了這個觀點,根據遺址中的屍骸可知,趙軍俘虜被殺前,基本被解除了武器,並且近半數頭骨與軀體分離,也就是說,他們死亡在前,被埋在後。當然,也有小部分俘虜是被反綁後活埋。

當著所有俘虜的面,一個一個殺死手無寸鐵的俘虜,然後將他們的屍體堆砌成山,相信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極大的折磨,而這種殘忍的行為,一直持續到明朝末年。

上一篇:死後三天從棺材裡爬了出來
下一篇:72歲老人自述:手裡有錢,還有3套房子,我唯一心願就是早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