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關羽復仇之戰“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會輸?

夷陵之戰,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戰役,這是一場劉備為關羽報仇而引發的戰爭,此次戰役也使得蜀國國力大幅度消耗,那麼氣勢正盛的劉備軍為什麼會輸呢?

一、時機不合

建安二十六年,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年號為章武。當時關羽戰敗被殺,劉備想要找孫權復仇。但是劉備既以漢王朝的繼承者自居,照理說他即位後應立即進兵討伐篡漢的頭號敵人曹丕,可是劉備卻硬是要伐吳。

連劉備的親信將領趙雲都說:“國賊是曹氏,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可是劉備不肯聽從。他這樣作,既輕重倒置,也違背了聯吳攻魏的既定方針。

二、集團意見不統一

劉備一意孤行要伐吳時,“群臣多諫,一不從”。根據避強攻弱的道理,他要攻吳而不聽群臣諫阻。願意跟隨劉備伐吳的主要將領只有張飛。

那時張飛鎮守巴西,他本準備從閬中率兵萬人與劉備會江州。但張飛在臨行前,被其帳下將領張達、範強刺殺。趙雲因諫阻徵吳,劉備未令他同行,而留他督江州。

從劉備此次出征帶領的文武官員看,其中既無卓越謀臣,也無知名宿將。只有一個黃權,原為劉璋部將,曾勸璋勿迎備入蜀;又不肯在劉璋降備之前投降。因此備對權甚為歎賞。後黃權向備獻策進取漢中,取得了勝利。

這次黃權向劉備獻言:“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劉備不從,只遣權督江北軍,以防魏師。這樣,黃權雖然出征,亦未得發揮多大作用。

三、看不起東吳的劉備

劉備一貫對吳估計不足,所以當他令關羽進攻襄、樊時,對吳戒備不周。而此次進攻東吳,在群臣的諫阻下仍一意孤行,這是為什麼?只因一個“驕”字佔領了劉備的腦海,他認為自己伐魏,雖不能克,但對付吳還是滿可以的。正所謂驕兵必敗。

四、東吳對此次戰役的戰前準備

孫權獲勝後,為了怕劉備前來報復,仍舊繼續向曹討好。劉備將率軍東下時,孫權除向備求和外,還向曹丕稱臣求降。以使自己不陷於兩面作戰的困境。

在選擇抵禦劉備的將帥時,孫權也恰恰做到好處,陸遜在襲擊關羽前,也曾向呂蒙獻策襲羽,蒙雖未敢向遜透漏襲羽謀劃,但背地向孫權稱讚遜才堪大任。呂蒙死後,陸遜成為東吳首要將領。

當此關鍵時刻,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另外,派出的將領有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孫桓是年輕的宗室,其他人都是富有戰鬥經驗的宿將。至於調動的軍隊也達五萬之眾,從數量上看,尚較備軍稍多。

五、山地部署對劉備軍的不利。

蜀漢章武二年,劉備親率將士,沿長江南岸翻山越嶺向吳進發,駐軍在夷道縣的猇亭。劉備以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督,從巫峽至夷陵界,連營數十屯。由於山地居多,劉備部署的軍隊,在這樣的情況下導致兵力無法展開,反而被限制居多。

最主要的是所有營寨都是沿著大江之濱的崎嶇山嶺間駐紮,既不能集中力量打擊敵人,又難以互相救援,只有等著捱打。

六、等待時機的陸遜

東吳方面,做好準備的陸遜採用防守為主的戰略,消耗劉備軍精力,使其士氣低迷,然後再尋找其漏洞進攻。

兩軍相守七八個月,這時天氣炎熱,已知劉備部署的陸遜讓吳軍自帶乾草,分別從水陸向敵營進行火攻。頃刻間,火光四起,漢軍大壞。吳軍同時衝殺,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漢軍四十餘營。劉備軍大敗。

失敗後,劉備還不服輸,嘆息說:“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可見他原來多麼輕視吳人了。

由上幾點可知,出兵前就有失敗的跡象。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的情況下,劉備一意孤行,說到底是劉備打心底裡對東吳的藐視,所以出兵前沒有做好準備,也不聽君臣諫言,導致最後的失敗。

本文由木有雜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上一篇:雍正皇帝是繼位還是篡位,老十四的後人揭開謎團
下一篇:海外五仙山的神話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