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紙上談兵”的趙括,其實是個背鍋俠,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兩千多年前,在山西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爆發了一場可以說是春秋戰國時期最慘的戰爭——秦趙

長平之戰

。此戰中,趙軍慘敗,40萬人投降,被秦軍全部活埋坑殺。

這件事成就了兩個人:秦軍主帥

白起

,成了戰國第一劊子手;趙軍主帥

趙括

,留下了紙上談兵的千古罵名。

紙上談兵這個詞,恐怕比趙括的名字還有名。

趙括,真的只是個紙上談兵的廢物嗎?

筆者最近看了一些資料,深感趙括恐怕是個背鍋的悲情英雄。

長平之戰,起因是秦國欲取韓國戰略要地上黨郡,韓王本已同意割讓,但上黨太守馮敬卻“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主動向趙國投降。趙王心切,接受了上黨,於是惱羞成怒的秦國與趙國開戰。

接受上黨,是一招險棋,這是個燙手的山芋——越是位置重要,越是被秦人惦記,秦趙雙方誰得此地,就將形成對對方的巨大戰略優勢。更何況,秦軍前期已打了兩年多,卻在最後時刻被趙國撿了便宜,更不可能善罷甘休。

趙國國內反對意見很多,但年輕的趙孝成王心切,想賭一把。贏了,立威立信;輸了,必須承擔責任,但怎麼承擔責任,他沒想好。

結果大家都知道,賭輸了。

就在輸之前,趙軍主帥由廉頗換成了趙括。

正史上說的是趙王中了離間計,認為只會防守的廉頗難堪大用,秦軍最怕善於進攻的趙括,於是趙王又一次心切,罷了廉頗,換了趙括。

此事不假,但只是一方面。

當時的實際情況是,秦趙兩軍已對壘很久,趙國國庫就快被掏空了;趙軍前期又敗了幾次,士氣一直很低。戰爭拼的是綜合國力,趙國本就弱,現在人力、物力都快耗盡,馬上要到崩潰的邊緣。

不打,等死;打,也許還能有一線希望。

於是,不打的廉頗被換下了,願打的趙括上來了。

為什麼是趙括?

明面上看,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曾跟隨他父親多年征戰,有勇有謀,對秦作戰經驗比廉頗豐富,還有多次戰勝秦軍的戰績。他也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毛頭小子,這時已經三十多歲,有著豐富的經驗和閱歷。

其他的名將,客居趙國的樂毅尚未完全歸附,李牧還是初出茅廬階段,廉頗是被替換物件,所以,趙括就成了個不錯的選擇。

但往深了看,這可能是個陰謀,是趙國貴族的復仇。

事情要說到趙武靈王,這個趙孝成王的爺爺。趙武靈王領導了趙國改革,聞名於世的“胡服騎射”只是軍事方面,在經濟上,他實現了向趙國貴族的徵稅。

向貴族徵稅,這是對貴族極大的打擊,自然會遭到極力反對。而恰恰趙括的父親趙奢就曾擔任過收稅的官員,在向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徵稅時,還差點被打死。

可想而知,趙奢、趙括一家人當時得罪了多少貴族。

而到了長平之戰時,明眼人都知道,趙軍大勢已去,換誰做主帥都逃不了滅亡的命運,所以趙括完全是以替罪羊、擋箭牌的形式上場的。沒人會憐惜他。

趙括的母親深知這是條不歸路,所以極力向趙孝成王貶低趙括,實在沒轍了,只能要求戰敗後不要殃及趙括家人。

之後,趙括接替了廉頗,詭異的是,秦國也用赫赫有名的白起接替了原來的秦軍統帥王齕。如果趙括真的是沒本事的人,秦國用得著推出白起這張王牌嗎?

但是,歷史是殘酷的。必敗的趙軍向秦軍發起了自殺式的衝鋒,趙括也身先士卒,死於亂箭之中。

趙括以一種悲壯的方式完成了使命,但卻揹負起了長平之戰失敗的責任。

趙國貴族們,甚至趙王和廉頗成功了,歷史只記住了趙括的“紙上談兵”,而忘記了那視死如歸的責任和勇氣。

上一篇:虞翻:泛江浮海,敬送府君
下一篇:清末最後一個大太監:12歲狠心自宮,入宮後還做了慈禧乾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