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端午節:天地人玄機,儒道佛智慧

有一首兒歌,這樣唱:

“一二三四五,家家戶戶過端午;雄黃酒,灑庭戶,小孩頭上畫老虎;驅邪氣,防五毒,高高興興過端午。” 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又叫“五月五”“重五節”。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端午節,最能表達傳統文化中的天、地、人之道,其中,“五”,體現的是天道;“午”,體現的是地道;“端”,體現的是人道。

它肩負著歷史的厚重,蘊含的智慧仍然啟示著今天的我們。

天道陰陽,神聖之“五”

《易經》裡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傳統文化認為,世界是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之下發展變化的,宇宙間的一切秩序都是陰陽有序運轉的結果。 具體來說,陰陽相互作用,產生了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五行又進而產生了萬事萬物。 古人造出“五”這個字,就是為了表達這種“天道陰陽觀”,上下的兩橫分別表示陽和陰,而中間交叉的“乂”表示陰陽交錯,相互作用。 因此,五是天數,代表天道,“天道陰陽,五行為本”。

五又是陽數,所以端午又稱“端陽節”。

地道吉凶,惡月之“午”

古人說:“五行之氣有偏全,故萬物之命有吉凶。” 陰陽二氣運行於大地之上,因為時間、空間的不同,就會有偏差,不均衡,所謂“地有剛柔”,地上的萬物由於所屬“五行”的差異而命運不同。

因此,地之道,有吉有兇。

古人用天干、地支,來記錄陰陽之氣在一年四季中的運轉,由此產生一種曆法叫做“干支歷”。 端午之所以叫“端午”,是因為這個節日在干支歷中,屬於“午月”。 午月,是“陰陽轉換”的月份,陽氣盛極轉衰,陰氣開始滋生,旺盛的生機突然遭到陰氣的侵犯,這就是“兇”!由此午月被認為是“惡月”“毒月”。 五月中有九日是“九毒日”,端午則是“九毒日”的第一個,而且端午還是“楊公忌日”,百事禁忌,什麼都不要做。 從氣候上來看,五月仲夏,溼熱瀰漫,人也容易生病,在過去是瘟疫流行的時候。 所以,端午節首先是趨吉避凶、追求安康,其次才是歡樂的佳節良辰!

如果說道家思想是一種順其自然的生命哲學,那麼道教就是順天應地、趨吉避凶、保養生命,從而使生命昇華的實踐修行。

端午節的很多習俗都與道教有關,端午也是道教的“地臘日”。

傳說,很早的時候,“端午”這天,龍虎山都會聚集很多惡魔,群魔亂舞,太上老君就派張天師坐鎮龍虎山,“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手提菖蒲劍,降魔五萬五”。 張天師騎著用艾葉紮成的神虎,手拿菖蒲變成的寶劍降妖除魔,從此人們就在端午懸掛艾草、菖蒲,以驅除邪祟。

張天師指的是漢末時五斗米道的創立者張道陵,張道陵在死後被道教徒神話為天師、神仙。 過去還在端午日流行請天師鍾馗,鍾馗為鬼中之神,在端午日吃鬼,斬滅五毒,祛除百病,他的畫像能鎮宅,保佑平安。 在道教的觀念裡,生命是可以提升等級的,人可以修煉成仙,植物動物也可以修煉成人、成妖、成仙。 端午節有飲雄黃酒的習俗,傳說是為了讓人形的妖怪現出原形,《白蛇傳》中的白娘子就是在端午節喝了雄黃酒,現出蛇身的。 道教還認為,“五月五日,乃續命之辰”,由此產生了小孩子在端午日拴五色線來保安康的習俗。

人道德智,天地之“端”

“端”字的意思:一個是開端,一個是端正。 “午”也是“端”,也是“正”。進入故宮,過了端門就是午門,午飯就是正餐,而午夜就是黑暗正濃的時候。 人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人是天地的靈明,要保持初心,做人要堂堂正正,頂天立地。 人之道,是德行與智慧。儒家的要求就是修成“人道”,做一個大寫的“人”。 端午節起源的一種說法是“紀念屈原”,划龍舟、吃粽子的習俗都和屈原有關,而屈原體現了儒家仁民愛物、忠直堅貞的精神。

端午節起源的另一種說法是“紀念曹娥”,曹娥的父親淹死在江中,見不到屍體,曹娥年僅十四歲,沿著江岸哭著尋找,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又過了五天,曹娥的屍體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 曹娥的傳說宣揚了“孝道”,端午節還有祭祖的習俗,這都是儒家思想的表現。 端午節起源還有一種佛教說法是“五月五,惡鬼索命”,高僧由此驅鬼祈福,他們“划龍舟”卻是在高山劃的,目的是為了“安龍”。 這裡的“龍”象徵著人的“貪嗔痴”等,“安龍”就是用智慧讓自己覺悟,從而超脫人生。

上一篇:三國中特容易唸錯的5個名字,尤其最後一個,一次讀順的是三國通
下一篇:袁隆平院士去世,是世界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