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李承乾倒臺後,李世民為什麼傳位給懦弱的李治,而不是李泰?

在許多人印象中,古代皇帝坐擁天下,一言九鼎,國家大事只要經過他拍板就作數。可事實上,皇帝雖位居九五之尊,但很多事情也不是他說了就算數的,甚至連選擇由哪個兒子繼承皇位這種看似比較私人的問題,往往也不是皇帝想選誰就能選誰的。比如明朝萬曆皇帝喜歡自己的皇三子朱常洵,想選他作為繼承人。可大臣們卻堅持要選皇長子朱常洛為皇位繼承人。在經過一番艱難博弈後,萬曆皇帝最終無奈妥協。

有人可能會覺得萬曆皇帝本身不夠強勢,所以他的決定容易被大臣們推翻,換作是一位強勢的帝王,那就輪不著大臣們說話了。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他早年南征北戰,打下了大唐王朝的半壁江山。後來在“玄武門之變”中弒兄逼父奪取皇位,這樣一位帝王誰敢說不強勢?可是他在冊立皇太子的問題上也遇到了艱難的選擇,最終也是作出了很大的妥協。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皇太子李承乾因策劃謀反被廢為庶人,唐朝儲君之位因此懸空。古代嫡長子繼承製的基本原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所以嫡長子李承乾倒臺後,嫡次子李泰應該成為第一候選人。而且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深得李世民的寵愛。早年李承乾還是太子的時候,李世民就曾有過改立李泰為太子的念頭,後因多數大臣極力反對廢長立幼,此事才得以作罷。如今李承乾已廢黜,李泰上位按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李世民也正有此意。

然而就在許多人都以為李泰入主東宮已是板上釘釘的時候,立儲之事卻陷入了僵局。李世民雖然打算立李泰為太子,可是以司徒長孫無忌為首的一群大臣卻支援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李世民共有三個嫡子,分別是皇長子李承乾、皇四子李泰、皇九子李治。所以李治雖然也是嫡子,但卻排行老三。而且李治當時才十六歲,性格上又較為柔弱,平時也沒看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反觀李泰已有二十四歲,在文章、書法方面都頗有造詣。此外,他還於兩年前完成了一部集全國地望、山川、城池、古蹟、重大歷史事件於一體的《括地誌》,在當時也有較大影響。因此從各方面條件來看,李泰都完勝李治,繞過李泰這個嫡次子而去立李治這個嫡三子,實在是有點沒道理。李世民估計也從來沒想過要選李治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李世民是一位非常強勢的帝王,李泰也完全有資格成為儲君,所以按理說李世民可以乾剛獨斷把這件事給定下來。然而,長孫無忌等人的反對卻讓李世民陷入了猶豫。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凌煙閣排名第一的功臣,以他為首的一幫重臣們的意見顯然不能忽視。當然長孫無忌等人也有自己的一番理由,他們指出李泰性情陰狠,一旦由他君臨天下,必然容不得李承乾和李治。而李治仁厚,如果他成為皇帝,則絕對不會傷害自己的同胞兄弟。

李世民當年在“玄武門之變”中弒殺兄弟,這事成為他人生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他對骨肉相殘這種事情格外敏感,絕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重走自己的老路。因此長孫無忌的這一理由還是對李世民產生了較大影響。

不過,選擇太子是國本問題,李世民怎麼可能僅僅因為長孫無忌等人指責李泰陰狠,就放棄對他的考慮呢?更何況陰狠這種事情對普通人來說要不得,可對一位帝王來說卻未必是缺點。至於將來會不會殘害兄弟,那就更是捕風捉影的事情。所以真正改變李世民想法的顯然不是這一點。

事實上,李世民最後選擇了李治,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擔心李泰人品靠不住,而是李治的靠山更牛。皇帝之所以能被奉為九五之尊,並不是擁有三頭六臂,而是得到了士大夫集團的支援。長孫無忌是當時士大夫集團的頭號人物,背後的政治力量非常強大。反觀李泰這邊雖然也有不少支持者,但都是類似房遺愛(房玄齡之子)這種“官二代”,這與長孫無忌等勳臣元老集團顯然不是一個量級。

如果選擇了李泰,房遺愛等功臣子弟必然會得到重用,朝廷中的勳臣元老集團和新興的“官二代”集團無疑就會產生激烈對抗,這種事情往大了說甚至可能導致國家分崩離析。而選擇李治的話,皇權交接的過程顯然就會平穩很多。在勳臣元老的支援下,貞觀路線也很可能得以延續。所以李世民最後也不得不向現實妥協,冊立李治為皇太子。

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的事情並非孤例。在古代多數時候,只要皇位繼承存在紛爭的理由,往往就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而最終勝出的往往都是背後政治力量更加強大的那個皇子,而不是皇帝更喜愛的那個皇子。唐太宗如此,萬曆皇帝如此,康熙皇帝亦是如此。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

上一篇:混亂升級!以色列炮轟聯合國,還要單挑伊朗,俄扣押日本船員
下一篇:冷兵器時代的幾個名將,個個都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