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端午話屈原:畢生心願在廟堂,無意離騷半邊天,你真的瞭解他嗎?

公元前321年,張儀身兼秦魏之相,他“盟韓魏而攻齊楚”的連橫大策終於得以施展,這是他一生中最為風光的時刻之一。當年,一隊秦軍對楚國的丹陽發起了試探性進攻。

而另一邊,楚國丹陽,一個沒落貴族青年,正在組織民兵抵抗秦軍的入侵。不久之後,他運用地利優勢頑強抵抗,終於保衛了他心愛的祖國。

這個沒落貴族叫做屈平,這是他生平第一次感到自己心中如此舒暢。

這場小規模的戰役引起了楚懷王的重視。屈平隨即被任命為鄂渚縣丞,次年又被召入郢都。

屈平,即是我們所熟悉的屈原。這一年,是楚懷王九年,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屈原21歲。

屈景昭是楚國王族三大姓,屈原則是根正苗紅的楚國王族之後。

然而,屈原所在一支似乎並不十分顯赫,因為他從小就生活在平民百姓之中。這段特殊的少年經歷,將為他的一生埋下了濃重的伏筆。

沒落的貴族與平民最大的區別就是,平民很難改變他的平民身份,貴族卻仍舊有進入廟堂的機會。

懷揣著政治理想的屈原,很快得到了楚懷王的重用。來到郢都的第二年,屈原被授予了左徒的官職,開始了他的從政之旅。

左徒這個官職,具體地位和職責並不十分清晰。經過多位學者的考證,子彧以為,左徒大約類似於客卿一類的官職,屬於國家重點儲備幹部,啥都幹但不正式負責,做得好甚至可以上位令尹。

所以,22歲的屈原,正是楚國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而此時的楚國,卻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

與中原各諸侯不同,楚國並不完全算得是西周分封的諸侯。周成王給鬻熊的封號僅僅是“子”爵,楚國只是周王朝羈縻的地方實力派而已。

然而,楚國先祖篳路藍縷,而西周卻逐漸衰落。西周末年,楚武王大肆屠戮江漢,還僭號稱王,楚國意欲挑戰中原秩序的野心暴露無遺。

隨後的幾十年裡,楚國屢屢挑戰中原霸權,齊桓晉文都有心無力,只能在強盛時暫時壓制楚國的鋒芒,終至於楚莊稱霸。這是楚國最輝煌的時代。

此後的楚國卻開始融入中原,除了官職與中原各國不同,其政治制度大體與中原各國沒太大差別。

楚國也因此陷入了中原諸侯春秋分封制一樣的泥潭。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批以王族為首的分封貴族正在逐漸壯大。

幾百年過去了,到了屈原的時代,面對新興的韓趙魏齊和已完成封建改革的秦國,楚國顯得身形臃腫、步履蹣跚,難顯往日雄風。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的五國合縱第一次出現在戰國的舞臺之上,楚國也參與其中。然而,隨軍的屈原卻顯得並不十分興奮,因為一個計劃在他的心中醞釀。

廟堂之高往往難以發現時政的弊端,就好比長江邊上的人往往體會不到缺水的苦惱,只有在沙漠和綠洲的邊緣才最懂得水資源的珍貴。

屈原早年的特殊經歷,讓他能夠感受到在政令的末端,楚國民生是個什麼樣子。所以,比起郢都的貴族們,屈原更知道當下的楚國更需要什麼。

楚國並不是沒有經過變法,然而卻並沒能像其他諸侯那樣,很快完成封建制度的確立。因為相較於其他諸侯,楚國的歷史最為久遠,因此貴族勢力也最為強大和頑固。

雖然吳起的變法措施已經很溫和了,但還是遭到貴族們的強烈反對而夭折。

而現在,屈原準備接過吳起的接力棒,完成楚國的封建化制度改革。他的變法方案很快就得到了楚懷王的批准。

大約在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屈原開始了他的變法改革。

根據考證,屈原的變法大約分為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獎勵耕戰;第二,舉賢能;第三,反壅蔽;第四,禁朋黨;第五,明賞罰;第六,移風易俗。

從這份綱領可以看出,屈原的改革集中於政令通暢這方面。

然而,連楚王都能“壅蔽”,可知楚國的貴族勢力是有多麼強大。

因此,楚國要想變法改革,要麼讓楚王與貴族們徹底決裂,重新建立國家框架;要麼只能在儘量不觸動貴族利益的情況下,實行非常有限的變法。

不知是屈原本身就出身貴族屈氏,還是害怕過分觸動貴族勢力,總之,從變法政令來看,屈原選擇了後者。

然而,他這種隔靴搔癢的抑制措施(比如禁朋黨、舉賢能),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楚國的困境,還很容易遭到反噬。

長年生活在民間的屈原,顯然對貴族們的實力和他們保護手中乳酪的決心不夠了解。即使政令對他們利益影響如此有限,卿大夫勢力仍然感到難以容忍。

所謂上官大夫的讒言,只是一個幌子,沒有上官大夫,還會有景大夫、昭大夫,甚至屈大夫。

總之,在盤根錯節的楚國貴族面前,屈原簡直不堪一擊。公元前314年,屈原被罷黜了左徒的官職,變法隨即夭折,這些政令幾乎只是停留在竹簡之上。

楚國又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之上。

楚國雖大,江漢的財富和人口卻被屈景昭等族瓜分殆盡,吳越江南之地也各盤踞著一群地方卿大夫,他們盤根錯節,將楚懷王擁簇其中,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

楚王手中的權力和資源本就十分有限,況且楚懷王的變法意志並不堅決。屈原卻不得不依靠他來變法,因此結局本是可以料想的。

然而,屈原卻並沒有放棄他的政治理想。

雖然楚國廟堂已經顯然容不下充滿政治理想、一心耿介的屈原,但屈原一直在三閭大夫,甚至被放逐的路上,一邊觀察民生疾苦,一邊不失時機的向楚廷進言。

他在等待著,再次回到廟堂的機會,再次開啟強大楚國的鑰匙。

屈原這一等,就是20多年。懷王死了,頃襄王即位了,他仍然沒有等到復起的詔書,只好主動上書。

然而,他得到的只是再次貶謫。

或許屈原的心中是很苦悶的,所以他才會在《天問》中懟天懟地對空氣。

他不明白,他懷揣著讓楚國強大的政治理想,為何楚國當政者卻容不下他呢,難道他們不想讓自己的國家強大嗎?

在電影《非誠勿擾》中,有這樣一段經典劇情:

記者問葛優,“如果你有10個億,你願意捐給貧困山區嗎?”葛優回答:“我願意”

“如果你有一輛汽車呢?”答:“不願意”

“為什麼?”答:“因為我真的有一輛汽車。”

楚國變法也是同理。楚國貴族真的不願意讓楚國強大?當然不是,他們只是不願意拿出手中的權力和利益而已。

楚王未必不想變法,但卻力不從心;楚國貴族未必不想改革,但卻捨不得手中的土地和人口。

沒有人願意放棄手中的利益,除了他已經沒有資格發言。

楚國貴族已經強大到影響王權,而楚王也沒有魄力、沒有實力將貴族們一網打盡,那麼就只能讓貴族們扶著自己的權杖,去釋出他們想要楚王釋出的命令,把楚國變成他們想要看到的樣子。這就是屈原的悲劇。

公元前278年,楚國郢都被秦將白起攻陷,楚王倉皇逃往陳地。而屈原也在這一年,選擇了結束他毫無意義的半生等待,投汨羅江自盡。

或許我們對屈原的誤解在於,他選擇自殺並不是因為郢都陷落,而是因為他看到在逃往陳地的隊伍中,楚頃襄王卻仍舊沒有擺脫那些貴族們的簇擁。

換句話說,江漢平原雖然不在了,但貴族們仍然盤踞楚國廟堂,他仍舊沒有機會實現他的政治理想。

郢都雖然換了地方,但楚國廟堂,卻還是那個廟堂。

這一年,是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屈原時年62歲,距離他第一次被貶離京已經過去了36年。

屈原的預料沒有錯,楚國貴族們勢力並未大損,很快就佔據了新的地盤,重新開始了歌舞昇平的生活,還把陳也改名為郢。

正如詩中所說,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而偏安的楚國也和南宋一樣,很快就覆滅於敵國的鐵蹄之下。

屈原的一生,都堅持著他的政治理想從未動搖,然而他等了大半輩子,卻再沒有機會回到他朝思暮想的楚國廟堂,去施展他的抱負。

然而,或許他本人也沒有想到的是,1953年,屈原去世後的2231年,他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為當年紀念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因為,文化不過是屈原的無意之舉而已。

大約在第一次被短暫流放期間,公元前313年左右,屈原在漢北寫下了他的第一首名篇《離騷》。然而,不久之後他就被楚懷王啟用,再次將精力放在了國家的外交方面。

當公元前304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的時候,他仍舊想回到廟堂但也知道這很難,《九章》當中的《抽思》等篇表達了這種想法。

公元前296年,懷王死,頃襄王立,屈原在數年之間兩次被貶,他知道他幾乎已經沒有機會回到廟堂,因此心情極其苦悶。從此時一直到自殺,是屈原創作的高峰期,組詩《九章》、《九歌》,名篇《天問》等大約都創作於這一時期。

《離騷》在後世名聲大著,與《詩經·國風》一起合稱“風騷”,成為2000多年來漢語中文化的代名詞。

屈原為主的楚國文學集《楚辭》,也與《詩經》齊名,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南北文化高峰。

然而,我們可以明顯讀得出來,屈原的絕大多數作品都不是為了文學而創作,而是滿含著他的政治理想和報國無門的苦悶。

屈原畢生的心願都在楚國廟堂。即使機會越來越渺茫,他仍舊沒有放棄。等到徹底沒有機會時,他竟選擇了讓這副殘軀隨江水而逝。

在公元前3世紀的楚國廟堂,如果沒有屈原,似乎也並不會有什麼影響;而在2000多年後的今天,如果沒有屈原,或許很多人根本就不會知道,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南方,曾經有過一個國家,叫做楚國。

這個沒能在楚國廟堂大展拳腳的理想青年,卻在死後撐起了楚國的脊樑,更撐起了華夏的半邊天。

這一切並不是源於楚國的強大,而是因為他的愛國之心,他的憂思之情。不知道兩任楚王若泉下有知,該是何感想?

雖然已經被證實,屈原小時候也過端午節,但直到今天,一到端午節,人們都會想到屈原。

在子彧心中,寧願那粽子、那龍舟,就是為了紀念屈原,而不是所謂的蒼龍七宿端坐中天和抑氣避溼的正午時光。

62歲的生命裡,卻為不爭氣的祖國懷怨苦等了36年,他卻始終不改其心志;他無心插柳,卻讓後世2000年無數文人騷客盡折腰;他只在楚國廟堂待了不到10年,卻讓楚國文化發揚到了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畢生心願在廟堂,無意離騷半邊天。這是屈原的不幸,卻是我們的大幸。雖然他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卻是一個值得我們所有人懷念的愛國者。

文/子彧

上一篇:19歲少年帶29歲寡婦私奔,在深山養大7娃,花50年鑿出6208級天梯
下一篇:三國周瑜之死歷史真相揭秘:諸葛亮靈前哭吊,周都督棺內無力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