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解讀巴以衝突:解不開的仇恨,搬不走的鄰居·6·建國與難民:兩大無解難題

·6·建國與難民:無解兩大難題

總結一下前面的內容:巴勒斯坦人(指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下同)和猶太人之間,原本沒啥深仇大恨。

造成他們之間如今的苦大仇深冤冤相報無法了,原因很複雜,貌似很多磚家說來說去都說難以說清楚。

但我們捋一捋,透過抓住主要矛盾就會發現:

首先,英國人是始作俑者。代表行為是貝爾福宣言和麥克馬洪書函,以及英國委任統治時的首鼠兩端左右搖擺政策,最後撒手不管的不負責任態度。

其次,聯合國是最終造成巴以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和衝突的決定性因素。聯合國大會1947年的巴以分治方案,對於阿拉伯人明顯有失公允。

第三,阿拉伯和猶太人兩個民族都沒有真正遵守聯合國大會的決議,造成矛盾迴圈升級,最終成為解不開的死結。

阿拉伯人參與了分治投票這一程序,卻對聯合國大會的決議拒不承認拒不執行。

以色列人呢?選擇性地執行以色列建國的部分決議內容,大肆佔領聯合國劃分給巴勒斯坦的土地,從這個意義上說,以色列也沒有遵守和執行聯合國的決議。

可以說,兩個民族既然都同意了把該地區究竟該如何治理的問題交給聯合國大會決議決定,但結果出來後兩者從一開始就都無視聯合國畫下的條條框框,都是規則的破壞者。而且,以色列明顯更為過分,佔領了巴勒斯坦的大量土地後絕不退還,還搞起了定居點建設、建立檢查站,約旦河西岸部分的稅收等都被以色列控制,後來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其財稅收入都需要以色列從他們控制的這部分稅收中支付,巴勒斯坦的政府機構才能正常運轉(這是不是現代版的殖民統治?)。

五次中東戰爭,阿拉伯人就像在給以色列做活廣告一樣,一再證明阿拉伯人不行,以色列就是個“打不死的小強”。猶太民族自身打怪升級能力當然是最重要的,但也絕對跟外掛的外部國家勢力的支援和干預分不開,以色列背後離了美國的支援絕對挺不住,沒有美國的鼎力相助,以色列早就被揙成死臭蟲了。

所以後來的因素,就是美國和蘇聯的大國因素也難辭其咎。為了爭奪地區霸權,一個支援阿拉伯國家卻有所保留,有所控制,另一個支援以色列不遺餘力,兩強在中東地區的爭霸,造成後來的巴以問題更加複雜和尖銳。

巴勒斯坦人最後淪為國不成國,家不成家,人民流離失所,難民遍及周邊拉伯國家和原本屬於自己的土地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地帶。

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更是大肆擴張,連埃及、敘利亞、黎巴嫩等國家的領土都被他佔領。

現在的巴勒斯坦,其土地被以色列蠶食得從1947年聯合國劃定的1。21萬平方公里,到如今只剩下嚴重縮水後的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還在巴勒斯坦人手裡。地中海邊上屁大一塊兒地方的加沙地帶被哈馬斯控制,大得多的約旦河西岸被法塔赫等巴解組織、後來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控制著。看看上面的地圖,現在的巴勒斯坦本來就被以色列一分為二,分隔開來的東西兩塊地方,這些年來一直分別由兩派控制,激進的哈馬斯跟變得溫和了的法塔赫幹了一仗,內戰的結果便是兩派各佔一塊兒地方。

巴以之間的矛盾很深,很多,也很複雜。我們現在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一看其中的兩個死結,這就是巴勒斯坦建國和難民迴歸。這一死結始終無解。

每隔幾年阿以之間、巴以之間就要爆發一場戰爭或者衝突,無數的流血死亡,數以百萬計的百姓淪為難民。

巴勒斯坦人從聯合國1947年巴以分治決議開始就不承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國,他們只想建立一個屬於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國家。

五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人前四次只能打打跟著阿拉伯國家的大哥二哥三哥們屁股後面打打游擊、搞搞破壞之類的,最後的結果是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反而不斷丟城失地。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更是把只能蟄伏在境外的巴勒斯坦人原本就不強的武裝力量給打殘。

從1947聯大決議通過後就拒絕接受巴以兩國分治方案,折騰了40年,巴勒斯坦人發現再折騰下去,搞得不好立錐之地都沒有了。

巴勒斯坦的領土大縮水

橙色部分是聯合國1947年決議分給阿拉伯人的領土

兜兜轉轉,在失地無數、無數的人民淪為難民之後,巴勒斯坦人無奈地接受了現實。

1988年,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會議透過《獨立宣言》,宣佈接受1947年聯合國大會的第181號決議,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

但佔據著巴勒斯坦土地的以色列不幹。它不承認巴勒斯坦國,美國也不承認,它一直宣稱要等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達成最終協議後才能承認巴勒斯坦建國,可是,以色列就是跟巴勒斯坦達成最終地位的協議。以色列一直在以巴勒斯坦自治的模式在處理巴勒斯坦人的建國訴求。也就是說以色列只把巴勒斯坦看作自己治理下的自治領,而不是獨立的國家。以色列後來的思路跟當初建國時欣然接受巴以分治的精神也完全不同了。如此一來,美國也就不會承認巴勒斯坦。這是個無法解開的死結。

時至今日,巴勒斯坦宣稱建國已經33年了,但卻一直不被聯合國接納為正式成員國,至今還只是聯合國觀察員國身份。

今天為止,以色列開始時只同意巴勒斯坦在加沙、傑里科實行有限自治,1995年後巴以達成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區範圍逐漸擴大,但也只控制著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約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巴勒斯坦沒辦法,就算自治,也不得不接受了,總比啥都沒有強吧。

由於以色列不承認巴勒斯坦建國,說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遠的首都。巴勒斯坦方面也堅持定都在東耶路撒冷。雙方都不肯退讓,也無法退讓。巴勒斯坦建國目前只是個花架子,實際上只是個以色列控制下的自治模式,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個格局難以改變。尤其是美國前任總統特朗普,把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到了耶路撒冷(相當於承認了以色列的首都為耶路撒冷。之前的歷屆美國政府都沒敢這麼做,耶路撒冷一直以來只有美國的領事館)。

另一方面,巴勒斯坦的難民問題,十分複雜。

有從劃給以色列土地上因為各種原因逃離或自願離去的阿拉伯人,離開後整個巴勒斯坦都被以色列佔領了,自然沒地方居住了,只能寄居於各地的難民營。1947年聯合國分治時劃給以色列的這部分阿拉伯人有40萬,據資料顯示,離開以色列的大約有15-25萬人。留下來的阿拉伯人日子過得戰戰兢兢,在軍事統治下,被剝奪公民權利,被沒收土地,受到歧視,被監視,被懷疑,被官方描述為內奸,如此等等。

難民更多的是因為戰爭因為家鄉被以色列佔領或被驅逐等原因逃離巴勒斯坦故地的阿拉伯人。

像黎巴嫩,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後,1949年,有10萬-13萬巴勒斯坦難民湧入;敘利亞有8。5萬-10萬巴勒斯坦難民,到1960年增加到12。7萬。埃及的巴勒斯坦難民有30萬之多,到1962年都生活在軍事管理和緊急狀態下,大部分人生活在西奈半島加沙一帶,連埃及條件好一點尼羅河谷都不準去。這些周邊國家,年復一年承擔著這些難民的巨大包袱,想想他們也確實很冤,這個包袱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問題,原本不該由他們背的啊!

故園回不去了,融入所在國也不可能。他們就是一個悲催的存在。

難民不是隻有阿拉伯人。

以色列建國後不久就搞了個迴歸法,世界上的猶太人都可以迴歸以色列。在阿拉伯國家跟以色列幹仗期間,居住在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絕大多數也不得不逃離他們所在的國家。據統計。僅僅是20世紀50年代,也就是前兩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就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國的近100萬猶太難民,其中,有45萬來自以色列剛剛乾過仗的阿拉伯國家。蘇聯解體前後,有接近40萬的猶太人從蘇聯跑到了以色列,根據以色列的迴歸法成為以色列公民。

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難民就多得多了。據2015年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登記在冊的,就有520萬人。

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啊。

這是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實力的寫照。

從經濟的角度看,兩者的差別簡直是天壤之別:

2015年,以色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37700美元。而巴勒斯坦呢?其兩塊土地上,加沙人均是1700美元,不到以色列人均的二十分之一;約旦河西岸好一點,也好不了多少,人均為3700美元,只有以色列人均的十分之一。

這樣的實力對比,巴勒斯坦人怎麼跟以色列人對抗?

這樣的經濟實力,最大一塊土地約旦河西岸又被以色列控制得死死的——尤其是經濟上,連稅收都要從以色列手上過一遍,如此境況下,如何談得上建設巴勒斯坦國?這樣的基礎,怎麼解決如此多的難民迴歸問題?

尤其是,以色列壓根兒就不准許阿拉伯難民迴歸,這既包括原來劃給以色列的那部分逃走或被驅離的阿拉伯人,按法理來說,他們及其後裔應該算以色列國民,但以色列人就是不准他們迴歸。以色列佔領的巴勒斯坦領土上,逃亡到國外的巴勒斯坦難民,迴歸更是遙遙無期。

最終政治地位談判,以色列人不鬆口,巴勒斯坦建國就不能成為現實。實際上,以色列也難以鬆口。無解。

難民迴歸,以色列更不會鬆口。一個四分五裂、積弱積貧的巴勒斯坦民族,以及數十年來一直存在的難民營,成為環伺以色列的各個阿拉伯國家的沉重負擔,這都符合以色列的國家利益,以色列怎麼會鬆口?難民問題,也無解。

如此一來,我們不得不悲觀地得出結論:巴以之間的矛盾衝突,在可以看見的未來,仍然無解。

上一篇:德意志先鋒—淺談二戰德軍軍車
下一篇:她是無數男人的夢中情人,一天收千封情書,百年後被發現是男兒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