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孫氏歷史:孫髕和孫臏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中的孫髕視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的孫臏。這是一個自然而然、實實在在的誤會。其實,只要把《唐表》與《史記》作一認真對比分析,便可清清楚楚地發現,孫髕並非孫臏,二者之間存在四個不同。

一是輩份不同:孫髕是孫武的隔代之孫,孫臏是孫武的後世之孫。《唐表》記載說,孫武共有“三子:馳、明、敵。明食採於富春,自是世為富春人。明生髕,髕生勝,字國輔,秦將。”這一記載告訴人們,孫髕是孫明之子、孫武之孫,祖孫一般相差五十歲左右。而孫臏則不同,《史記》明確指出: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這一記載有充分的史實為據。如孫武生前所參加的唯一戰役,是公元前506年破楚入郢的柏舉之戰;孫臏生前所參加的兩大戰役,分別是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戰和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分別比柏舉之戰晚153年和165年。這表明:孫臏確實比孫武小100多歲,比孫髕小50多歲;孫武主要生活在春秋末期,孫髕主要生活在戰國初期,孫臏主要生活在戰國中期;孫髕與孫臏不可能同為一人。

二是出生地不同:孫髕出生於吳國富春,孫臏出生於齊國阿鄄之間。《唐表》明言孫明“食採於富春,自是世為富春人。”也就是說,不僅孫明是富春人,他的子孫都是富春人。因此,孫髕出生於富春是確鑿無疑的。而《史記》明言“臏生阿鄄之間”,這也同樣是確定無疑的。富春,即今浙江富陽。阿,在今山東陽穀東北;鄄,在今山東鄄城北;阿鄄之間,即今山東魯西南鄄城東北某地,與浙江富陽相距約1300裡。這不僅表明孫髕與孫臏並非一人,同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出生於相距千餘里的兩國兩地;而且進一步表明孫臏不是孫明的後代;而是孫馳或孫敵的後代;孫髕與孫臏之間的關係很可能是非直系的祖孫。

三是生平業績不同:孫髕無官無職,孫臏名震天下。《唐表》作為唐代宰相的世系表,最根本的宗旨就是彰顯宰相們祖先的功德、子孫的賢孝。所以凡是列入表內之人,無不將其一生之中最高的官職、封號以及食邑等記錄無疑。諸如孫書以伐莒之功得姓並食採於樂安,孫慿為齊卿,孫武奔吳為將軍,孫明食採於富春,孫勝為秦將,孫蓋為漢中守,孫知封武信君等等,不勝列舉。只有無官無職的人才會在表中名字下面出現空白。例如,“明生髕,髕生勝”,其中孫髕的生平是空白。又如,“知生念,字甚然,二子:豐,益。益字玄器,生卿,字伯高,漢侍中”,其中孫念、孫豐、孫益的生平都是空白。再如,唐初宰相孫茂道,表中列出其五子:侹、延州刺史富春男。侑。俊,荊府長史、樂安子。儆,濟州刺史。佺,幽州都督,會稽公。”其中孫侑的生平都是空白。

由此可知,孫髕在《唐表》中沒有任何官職或封號,完全是出於族譜和歷史的真實反映。對於這一點,《唐表

.》的作者歐陽修、宋祁一清二楚,所以才沒有用孫臏的業績去填補孫髕的空白,體現了最可珍貴的史筆精神!與孫髕在歷史上無聞的情況相反,《史記》則大書特寫了孫臏傳奇的一生。他學過兵法,受過臏刑,在賽馬談兵中一鳴驚人,做了齊國的軍師。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兩次巧出奇謀,大破魏軍,改寫了戰國中期的歷史,從而“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為什麼不見於《唐表》?這是由《唐表》的性質決定的。《唐表》不是族譜,有關孫氏部分只記載唐初宰相孫茂道和唐末宰相孫偓的直接祖先以及這兩位宰相的子嗣,不能(也無法)旁及他人。孫武和孫髕都是這兩位宰相的直接祖先,所以在表中皆有其名;而孫臏不是這兩位宰相的直接祖先,所以無緣(也無法)列入《唐表》之中。

四是名號不同;孫髕有名無號,孫臏有號無名。在《說文》中只有“髕”(繁體作 髕)字而無“臏”(繁體作臏)字,段玉裁注曰:“臏者,髕之俗”。也就是說,這兩個字的音、義完全相同而形不同,一般的用法也完全相同,可以互易互代。但是,當用於人名或字號時,則必須加以嚴格的區別。因為人名或字號是每一個人的符號,音、義、形必須完全一致,一旦確定下來,就不能隨意改來改去。例如,商代有個宰相叫傅說,“說”與“悅”是古今字,讀起來必須讀成傅“悅”,而寫起來只能寫作傅說,不能寫作傅“悅”,否則就會變成另外一個人。明代有個兵部尚書叫鄺埜,“埜”與“野”音、義完全相同,但只能寫作鄺埜不能寫作鄺野,否則也會變成另外一個人。當代臺灣有位知名人叫李遠喆,“喆”與“哲”音同義同,但只能寫作李遠喆,不能寫成李遠哲。這就是人名、字號必須音、義、形完全一致的特點。因此從先秦至秦漢以降的大量歷史文獻,諸如《戰國策》、《呂氏春秋》、《韓非子》、《史記》、《漢書》、賈誼的《過秦論》,劉向《荀子敘錄》、《通典》、《新唐書》、《資治通鑑》、《武經總要》、《十一家注孫子》等等,都沒有把孫髕與孫臏混同起來。近世之所以偶爾出現混同(如《孫臏初探》一書中某些立論基礎),其因蓋出於孫髕有名無號,孫臏有號無名。孫髕的稱謂源於《唐表》,《唐表》源於古代孫氏族譜,反映了族人的真實姓名與是否受過髕刑(亦稱“臏刑”、“髕罰”)無關。因為人一出生便有了父母授予之名,但不可能一出生就遭受髕刑,髕骨只有過了週歲才能逐漸長成,所以說孫髕有名無號。而孫臏則相反,因真名失傳,有號無名。

清人劉獻廷在其《廣陽雜記》卷五中說:“齊有孫臏,為龐涓斷其足,故稱孫臏。其名亦不可考,臏非名也。”這一見解甚為精闢。其實,孫臏與孫髕同為孫武之後代,年齡差約50多歲,兩個人的名字不可能音、義重合,只因他受過臏刑,又是威震天下的名人,所以才被社會廣泛稱為孫臏。久而久之,本名失傳,在歷史上只留下孫臏這一稱號。因此司馬遷才說:“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這句話表明,司馬遷既知道孫武有個隔代之孫孫髕,又有個後世之孫孫臏,所以才用了一個“亦”字;否則,這個“亦”字豈不成了太史公的敗筆!

綜而言之,上述四點足以判明:孫髕並非孫臏。歷史本來的面目就是如此,豈可混哉!

上一篇:危險!半夜做這件事,小心爆炸……
下一篇:別小瞧敢當眾撒潑的女人!《小捨得》她才是全劇深藏不露的狠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