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從歷史角度看,捉拿林沖、魯智深的緝捕令上,會有他們畫像嗎?

男主角識破壞人的陰謀,想要揭發卻不知找誰。壞人往往是大官,得知奸計被識破後,便想盡辦法置男主於死地。於是,他利用手中的職權,誣陷男主,併發下緝拿懸賞令,令衙役們張貼在牆上。緝拿懸賞令上不但寫著男主姓名、所犯之罪,甚至還有男主畫像,以及腦袋的賞錢。這種劇情,我們在武俠類影視劇中常常能看到。

這種帶著人物介紹和畫像的通緝令,簡直與今天毫無二致。

我們在影視劇中也常常能看到,只要是緝拿令,必然會有犯人的資料、畫像和賞錢。可能畫像與本人不夠像,但大概輪廓還是一樣的。問題是,古代的“通緝令”真的是這樣嗎?若真有這麼高階,似乎罪犯逃無可逃,但史料上似乎沒有看到因為緝拿令被抓到的人。

答案是肯定的。這種帶著畫像的緝拿令,在史書上確實有記載,叫“畫影圖形”,意思就是畫著犯人畫像的緝拿文書,但是出現的時間很晚,二十四史中僅僅出現兩次。

第一次是明朝。嘉靖十三年時,山西大同發生兵變,禮部侍郎黃綰簽發了帶著畫像的緝拿令,標明瞭賞金。最後效果不錯,被緝拿的幾個首惡都被抓到了。第二次是清朝。乾隆五十一年,河北有個人叫段文經,此人造反劫獄,被“畫影圖形”懸賞捉拿,可惜效果不好,沒抓住這人。

在明朝之前,史書未提到過畫影圖形的緝拿令。

儘管史書上出現的晚,但是其他資料上出現的早,比如元雜劇中就多次出現過“畫影圖形”。據《中國偵查史》記載,唐朝就出現了“畫影圖形”的緝捕令。所以說,水滸中好漢們犯了罪被通緝時,緝捕令上有他們畫像是完全可能的。

中國古代很早就發明了紙,為何畫影圖形的緝捕令出現那麼晚?原因其實不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紙張問題

眾所周知,中國紙出現的時間很早,但早期代價高,後來東漢蔡倫改進技術,利用樹皮、麻等就能造出紙張,這以後紙張才慢慢流通。儘管如此,直到東晉時期,紙張才算普及。不過,由於印刷術還不夠精良,所以唐朝時,紙張書籍依舊沒普及,直到宋朝時,印刷術大大提高,訂成冊子的書才算普及。

即便如此,文人士子依舊是惜紙如金,看書前都要淨手。

所以說,在唐朝之前,即便要透過緝拿令來抓捕犯人,也只能在竹簡上作畫像。但竹簡片與片之間空隙大,用來畫像也是很難的。

其次,畫像問題

印刷術普及後,對於文字是很容易印刷的,但是對於畫像是很難的,尤其是雕版印刷。為了一個罪犯就要制定一個短期用的頭像雕版,實在不划算。倘若人工來畫也難,好的畫師通常都在宮廷,民間畫師技術不高,且不能保證畫像統一,即便是同一人來畫,也會有差別。

再者說,天下樣貌相似的人有很多,畫像也不能保證能抓對人。倘若要緝捕流氓犯東尼大木先生,說不定還會誤抓了杰倫哥,這樣一來豈不是亂套?據說元朝捉拿朱元璋的緝捕令上,是有畫像的,而且凡是樣貌相似的都要殺死。

正因如此,所以在古代,不是每個犯人的緝捕令上都有畫像,除非必要。不過,因為畫家筆下的犯人終究不是本尊,所以能成功抓到的犯人不多。另外,古代通緝令叫“批賞緝拿”,“批賞”還會用兩個紅圈圈起來,相當於劃重點。有錢才有動力,否則沒幾個人看。

上一篇:拜登是怎麼樣一個總統
下一篇:10歲女孩遭繼母關進了柴房,弟弟將她放出來後,竟救了繼母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