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火攻,人心變壞的開始。

【春秋】桓公七年

春,二月己亥,焚鹹丘。

夏,谷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

公元前705年,周桓王15年,魯桓公7年。

春,二月己亥,焚鹹丘。

如果一年只有兩個季節,這還算一年嗎?

《春秋》作為編年體史書,能夠只記錄兩個季節的,非常少。如公元前708年,桓公四年,只記錄了春夏兩季。本年桓公七年,也只有春夏兩季。只書寫兩季,是不成一年的,即使沒有事情發生,也應當記錄其當季的首月,如魯隱公九年,秋季無事發生,於是只記錄了“秋,七月”。(參考:奇怪了,這一年只有春夏兩季,秋冬去哪了?)

作為編年體史書的《春秋》為何只記錄兩個季節呢?回看桓公四年,記錄春夏兩季,那年桓公狩獵跑得太遠了。這次記錄春夏兩季,因為發生了慘烈的火攻戰爭。

春天,二月二十八日,魯國用火攻的方法攻擊了鹹丘這個地方。人常說,春秋無義戰,戰爭是政治手段的延伸,是用來輔助政治的,戰爭是政治的最後手段和方法。用武力來作最後的征服,意味著前期的談判是失敗的。

火攻

春秋戰爭,通常會舉著道義的大旗來討伐不義的一方,不是為了消滅,而是為了道理。一旦你順服了,黑壓壓的大軍說撤也就撤了,改錯還有機會。當用火攻的時候,玉石俱焚,好壞鹹滅,一切事物,包括有血有肉有感情,會哭會笑的父母孩子及有情男女都在焚燒中付之一炬,成灰湮滅。當對方想要悔改服罪的時候也不可能再有機會了,這已經不是為道義而戰了,這是毀滅,這是讓對方消失。故而,火攻是殘暴不仁的戰爭手段段,以火攻人,開始於魯桓公,此前未有。魯桓公弒君自立,又殘暴不仁的開始用火攻擊,《春秋》譏諷他暴虐,所以去“秋冬”二季來貶義他,彰顯他王道精神的喪失,道德日益衰落。

歷史走到春秋的關口,人心開始崇尚暴力,禮崩樂壞,這也是孔子所憂懼的,也是他著《春秋》的初心,驚醒世人,恢復王道,救天下。

夏,谷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

夏天,轂國的國君和鄧國的國君來魯國朝見。這裡的居然把兩個國君的名字寫出來了,非同尋常的筆法,也意味著又非同尋常的故事。

參考上一篇的末尾,桓公六年,“冬,紀侯來朝”,冬天,紀侯來朝見。並沒有書寫紀侯的名字。轂國的爵位是伯位,鄧國的爵位是侯位,紀國的爵位是侯位,所以他們的國君分別稱為轂伯,鄧侯,和紀侯,周朝分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公最大,鄭國和轂國為伯爵,魯國和齊國是侯爵,楚國雖大而強悍,可是以中原諸侯文化的心裡,楚國也只是個子爵,楚國國君稱為楚子,因為楚國沒有文化,屬於蠻夷地區。

轂國的國家位於今天的湖北谷城西北地區,綏是轂國國君的名字,稱為轂伯綏。鄧國位於今天河南的鄧州,吾離是鄧國國君的名字,稱為鄧侯吾離。紀侯來朝見不稱其名,而轂伯和鄧侯來朝見卻稱其名,什麼原因呢?

據《左傳》的講法,是貶低這兩個國家,因為他們是失地之君,他們已經失去國家了,沒有了土地,所以也沒有資格再作國君了。失去土地的國君寄居在別的地方稱為“寄公”,對於“寄公”,所寄居的國家還給予他們國君的待遇,但是他們的子孫後代就不能再享有寄公的身份,因為諸侯失地,當被誅絕。

古代的一個小國家的國君,估計也就是現在一個縣那麼大地方的主人,在周圍諸侯的虎狼環伺之下,估計也過得膽戰心驚的,恰巧碰到不肖子孫胡作非為,很快就會被周圍大國兼併而失去國家,他們淪為平民已經算是幸運的了,動不動就會慘遭滅族滅門。

所以競爭是人類的常態,自立才能為人,家業和財產很難世代傳承,有能力創業,沒能力守業也很難,只能重視教育,把後代培養成有道德的好人,即使碰到戰亂,別人念你一點功德,或許會放你一馬,因為,人們總是想原諒一個好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他們的後代子孫你能認識幾個?但是每年孔子的後代在祭拜日從五湖四海到曲阜拜孔子的多達兩萬人,孔子世家成為中國最大的世家,子孫遍及海內外,族譜延續至今不絕,這難道不是孔子的道德庇佑了子孫三千年嗎?孔子生而孱弱,死後生輝,道德才是最應該貫穿教育傳承的核心精神。

孔子

這一年,有人失地,有人焚火,人心開始變壞。社會風氣變了,很難恢復,這一動盪將延續達五百年之久。

上一篇:徐福出海後,為什麼一走就沒了訊息?他真的騙了秦始皇?
下一篇:古代唯一以“鐵面御史”載入史冊的人,歷經三位皇帝,與包拯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