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餘秀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同

你也許沒有聽說過“餘秀華”這個名字,但你多半聽說過《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這首詩歌——這是詩人餘秀華的成名詩。

1976年,餘秀華在湖北省出生。由於出生時倒產、缺氧,餘秀華自出生起就患了腦癱。在成長過程中,餘秀華行動不便、說話口齒不清,直到6歲才學會走路。

19歲時,餘秀華在母親的安排下,嫁給了比自己大12歲的尹世平。一開始,餘秀華也曾認真經營婚姻。

但現實是:尹世平外出打工時,兩人就相安無事,可一旦尹世平回到家,家裡就雞犬不寧。

餘秀華曾經說過自己和尹世平之間吵架的原因:“他看我老在電腦前寫詩就不順眼,我看他在那兒也不順眼。”——久而久之,兩人自然也就離了婚。

後來,餘秀華出版詩集,出了名、掙了錢,自然就會有人去採訪尹世平。從尹世平所說的話,也能看出兩人之間的區別。

尹世平說:“她現在搞到錢了,我搞不到錢,我現在如果有一百來萬,她會提出離婚嗎?”

餘秀華認為,精神追求應該大於溫飽,而尹世平則恰恰相反。甚至在尹世平看來,餘秀華之所以選擇離婚,就是因為嫌棄自己窮。

從餘秀華和尹世平的經歷來看,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因為兩人的三觀不同。但深入思考之後會發現:這其實是認知的不同。

所謂認知,就是透過思維活動認識、瞭解客觀事物的過程。簡單來說,認知就是一個人看待、想象和判斷事物的思維邏輯和價值體系。

就拿身邊的例子來說:

在生活中,男人覺得衣服夠穿、舒適就行,女人覺得還要好看、多樣化;對待人生,有的人覺得能夠吃飽穿暖、衣食無憂就行,有的人就必須要豪車、豪宅在手才會滿足;再比如聚餐,有的人非高檔餐廳不可,有的人覺得路邊飯館才具有煙火氣。

人與人之間的三觀、思想甚至生活水平等等方面的差距,本質上都是認知的不同。既然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於認知,我們又該如何提高認知能力呢?

首先,增加看待問題的跨度。

絕大多數人在遭遇人、事、物的時候,都會下意識地透過自身的角度去審視和判斷這些客觀事物。這就造成了認識事物的侷限性。

因此,當你在思考任何一件事情時,要學會跳脫出自身的角度,以“上帝視角”來縱觀全域性,才能儘可能地得出更貼近客觀規律的結論。

其次,進行大量且高質量的閱讀。

俗話說“人無完人”。哪怕是聖人,也不可能次次都做到面面俱到。這個時候,就需要他人的點撥、指引。而閱讀,就是成本最低的一種方式。

進行大量且高質量的閱讀,可以讓你不用揹負人情債,只需要花自己的時間。此外,高質量的內容,都是精英前輩總結的經驗,比聽取身邊那些“半瓶水”之人的話更有功效。

最後,向真正的高手學習。

識別身邊哪些人是真正的高手,本身就是一項本事。在增加了看待問題的跨度、進行大量且高質量的閱讀之後,大部分人都能擁有這項本事。

這個時候,就能發掘身邊真正的高手,並向他們學習,而不是被一些自以為是的人所誤導。與認知能力越強的人接觸得越多,自己的認知能力提升得也越快。

在這個時代,有太多人說過,要提高學習能力、工作能力、愛人的能力,但很少有人說:每個人都應該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

往大了說,提升認知能力可以更容易發現社會、生活的本質;往小了說,認知能力強的人更容易發現別人忽視的那些賺錢、出名、升職的機會。

正如詩人餘秀華一樣,一個人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才能擺脫低谷和困境,早日把自己追求的理想生活變成現實。

上一篇:司馬懿遺言:不立墳冢,子孫不準掃墓!千年後,發現真是老謀深算
下一篇:每日一書|何兆武思想文化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