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認知是什麼?如何構建認知體系?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中?

都說人和人的差距就在於

認知差異

這句話相信大家都已經聽膩了。

但其實很多人對認知一直都是非常模糊的概念。

認知到底是什麼?

認知如何影響我們?

認知又如何提高呢?

這是很多人都困擾的問題:知道認知很重要,但是從來就沒有理解過什麼是認知,

更別談提升認知了。

這個問題其實也同樣困擾了我很多年,不過隨著這幾年的探索積累,

加上最近看的一本書:周嶺老師的

《認知覺醒》。

裡面關於認知的解讀一下子就撥開了我心中多年的困擾。

所以今天就來解答,一直以來困擾大家的關於認知的問題。

什麼是認知?

如何構建認知體系?

以及如何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去。

想要構建認知體系就得搞清楚什麼是認知?

手裡拿著錘子,看什麼都像是釘子,這個“錘子釘子”理論想必大家也熟悉。

有人說,認知是

處事態度,是思想境界,是思維模型;

但其實說得通俗一些,認知就是我們手裡拿著的

錘子

,我們解決問題的

工具和方法。

所謂的牛人和咱們普通人的差距其實就在於,

他們手裡有更多的錘子,同樣的一個問題有更多的解決辦法。

就如這張圖所示,

一個問題對應多種解決方案;

a方案不行,還有b方案,c方案等等。

手繪

這樣解決問題的機率就更大,長遠來看,他們做成的事情也就越多,

然後就這樣不斷地累積,累積,他們的人生就像是

滾雪球一樣,就會越來越成功。

而反觀咱們普通人,手裡的錘子少得可憐。

做任何事都遵循著

本能

,企圖用這一個“工具”處理遇到的所有的問題。

也就如圖所示:一個錘子對應多個“釘子”,結果可想而知,肯定是低效的行不通的。

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千奇百怪,怎麼可能遵循一個方法,一家學說就能解決呢!

所以呢久而久之,

那些認知水平較低的人就很容易遇到困難就放棄,

趨難就易,及時享樂,目光短淺。

再舉個實際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比如同樣的一個問題:

如何應對焦慮。

認知水平更高的人,也就所謂的牛人,他們在應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會有更多的方法。

比如

冥想,運動,健康的飲食,閱讀學習,甚至還能立體多維思考,不僅考慮當下的利益

還能放眼未來,立足長遠發展,尋找個人使命等等。

而咱們普通人,認知水平相對較低的人,面對焦慮情緒的時候,可能直接就慌了神,

抱怨自己能力不行,意志力太弱。

而焦慮感也會永遠像背景音樂一樣如影隨形。

你說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活在情緒的困擾當中,這樣的人生怎麼可能會有成就和幸福感呢?

所以什麼是認知,其實說白了就是我們

看待問題的視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想要提升認知水平,其實就是從實際出發,遇事不逃避,積極尋求各種解決方案

久而久之,就能構建自己的一套認知體系。

那關於具體的構建認知體系,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難,那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搭建認知體系的四步曲:

第一步,攝入大量的高質量的資訊。

這裡面有三個要點,首先就是

“大量的資訊”

如果把搭建認知體系比做蓋房子,那麼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準備各種原材料。

而對於認知體系來說,海量的資訊就是原材料,原材料積累得足夠多,才能蓋好房子,對於認知也是如此。

那一個人認知的邊界其實就是他所

攝入的資訊的邊界

,說白了就是一個人的

詞彙量

有些人很排斥學英語,覺得英語沒啥用,浪費時間,但其實這樣想是很狹隘的。

英語說白了就是一門語言,語言又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學習一門語言不是為了出國或者怎麼樣,而是能讓我們有更多的理解認知這個世界的入口。

其次就是

“高質量的資訊”

,所謂高質量的資訊其實就是

邏輯嚴謹,立足實際。

通常這類資訊是

反碎片化

的,更有深度的,比如一本經典書籍,學術論文等等。

最後就是

“資訊本身”

,任何未經深度思考加工或實踐的,其實都只能算是資訊,不能稱為知識。

因此千萬不要覺得自己讀了很多文章,就是很有學問的,很努力的。

那篩選了足夠多的資訊之後,

接下來,第二步就是要特別留心那些最讓你有“觸動”的資訊。

因為這類最讓你“觸動”的資訊,實際上與實際貼合得最為緊密。

很有可能就是

當下你所困擾的,或者在潛意識中,一直被你在意的。

比如我特別喜歡的一本書——

《被討厭的勇氣》

,裡面就有一個觀點特別觸動我,那就是

課題分離理論。

之所以說很觸動,是因為讀它的時候是我被人際關係困擾得最痛苦的時期。

那個時候的我敏感易怒容易想太多,別人無心的一句話,可能就會擾亂我的情緒,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徹夜難眠。

深受其害,

我自己也迫切想要找到解脫的方法。

然後機緣巧合之下,我看到了這本書,第一次學到課題分離理論。

也是這本書最終帶領我從痛苦糾結中走出來。

直到今天,課題分離理論依舊是我在人際關係中會使用的方法,可以說解決了我在人際關係當中

60-70%的困擾。

素材來源:網路

所以你看,讀一本書其實不需要完全記住作者所有的觀點想法,

只需要從你的自身實際出發,留意那些最讓你有觸動的資訊,然後讓它和你的生活發生關聯。

很多人之所以讀了這麼多書,聽了這麼多道理,生活還是依舊過得很糟糕的原因

就在於

知識是知識,你是你,你和知識之間沒有任何的聯絡。

遇到實際問題時,永遠想不起來自己學過的東西。

除此之外,想要有更多的觸動,就要增強我們的

反思能力。

我意識到自己在人際關係中存在問題,所以我才能和《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發生關聯。

那我們平時也要留心生活中那些最讓你印象深刻的人或事,他們都是你思考的模具,重要的人生財富。

有些人一天過去就過去了,就如潮水一樣洶湧離去,不留一絲痕跡,但是有些人會特別留心一天之中最讓他們觸動的地方,比如今天被領導罵了,今天做了讓自己非常後悔的一件事等等。

反思能力就像是給我們開啟了一個第三人稱視角,能讓我們跳出當前的位置,來到更為廣闊的視角去審視當下的生活。

所以多去反思生活中最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提高對生活的覺察力,你的人生經歷才不會被浪費。

當你篩選出一本書或者一次講座演講中最讓你有觸動的地方,那麼接下來的一步就是重頭戲了,它直接決定你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那就是我們要將有所觸動感悟的資訊,用自己的語言去重新組織。

這一步非常重要。

用自己的語言複述的過程其實是資訊深度加工的過程,也是檢查我們是否真正理解的過程。

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自己理解了,明白了,但等到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傻眼了,一問三不知了。

還有人讀完一本書,畫思維導圖都是對照著書,

照搬書裡的觀點,

甚至你要是問他這本書說了什麼,他可能也是

直接複述作者的觀點。

這樣的學習是沒有啥效果的,用這種淺層的學習方法,的確一年能讀個幾百本書,

但是沒啥意思啊,咱們讀書又不是拼誰讀得多,

讀書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一個偽需求,你為什麼要讀書,你希望透過這本書解決的問題才是真正的需求。

所以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做無用功。

與此同時,複述的過程其實也是解放大腦短期記憶的工作量。

咱們的大腦中有兩個不同的記憶區,一個是

短期記憶區

,一個是

長期記憶區。

短期記憶區就是儲存那些新接觸的資訊,但是儲存空間有限,很容易遺忘。

而長期記憶區裡儲存的都是被深度理解的知識,不容易遺忘。

只有那些被我們牢牢記住的知識,才能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被提取出來運用。

那萬事俱備,只差最後一步,那就是實踐或教授給他人。

那些被你真正理解了,並給你的生活帶來改變的知識才能納入到你的認知體系中。

比如,在我接觸課題分離理論之後,我就開始積極嘗試。

在我每次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悶悶不樂的時候,

我就告訴自己,別人怎麼說怎麼做是別人的課題,不是你的課題。

不要把別人的課題扛在肩上,這樣會很累。

雖然在前期會有失敗,但是這樣一步步的嘗試,日積月累,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的思維和行為。

現在的我之所以可以勇敢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畏懼他人目光,就是因為實踐課題分離理論,讓我從人際關係的困擾中解脫出來。

而且在實踐的過程中還會收穫更多,

比如我會重新審視與他人的關係,不再討好他人等等。

因此

學以致用

很重要,也是形成認知體系的最重要的一環。

牛人和咱們普通人之間的差距還在於

執行力。

牛人看到一個新的方法論,他會去試一試,但是普通人看過就看過,沒有任何反應。

除此之外,還可以教授給他人,

教就是最好的學。

這也是當下最流行的學習方法:

費曼學習法。

圖片來源:網路

教授給別人,是一個1+1>2雙贏的事情。

首先會加深你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和感悟。

要讓別人理解,首先自己得理解,如果你能用簡單的語言把它講清楚,也就說明你真正理解了。

其次,分享也能給別人帶去啟發和思考,甚至還會有一些不同的感悟和反饋。

比如我現在透過文字的形式分享其實就是一個以教代學的過程,分享給你們,也能檢驗我自己是否理解了認知。

同時分享出去之後,也會收穫很多的反饋,進一步加深我對知識的理解。

上一篇:學中醫,你必須知道的調理經絡方法
下一篇:高血壓患者長期口服含利尿劑出現下肢萎軟時,應注意有無低鉀血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