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皇上問狀元能喝多少,狀元:不知道反正沒醉過,皇上大笑不止

“外交權之運用,在今日的世界中,是國家興替存亡最直接的關鍵。”這是陳體強在《中國外交行政》之中的話,由此可見,外交是多麼重要的。

從古至今,國家與國家之間必不可少的就是外交,如果沒有適當的外交,僅僅只是固步自封,便會使得國家不進反退,在這一點上,晚清政府也讓我們吸取了教訓。

在與他國進行外交之時,除了展示自己國家的實力讓他國不敢來犯之外,還會遇到他國進行挑釁的情況。

今天要講的事情就發生在外交上,起因是他國看似邀請實則挑釁的“飲酒之邀”,前去“迎戰”的則是當朝狀元,皇上在此之前問狀元能喝多少,狀元回答:“不知道,反正沒醉過。”皇上大喜過望。

一甲狀元

這個沒有喝醉過的人叫曾棨,是明朝時期的狀元。自從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盛行以來,許多文人就會參加科舉,參加科舉的人多,最後高中的人就少了,這就像現代的高考,成敗在此一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不外如是。

在高中的人之中,前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古往今來,科舉有過無數次,每年產生的狀元也都是名副其實有真正才幹的人,今天講的曾棨就是明永樂二年的狀元,深受明成祖的器重。

曾棨是江西永豐縣人。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許多文人都是愛酒之人,我們熟悉的詩仙李白就是愛酒中人的一大代表。曾棨也是愛酒之人。曾棨不僅僅只是普通的愛酒,他酒量也十分好,可以說是“以酒量聞名”的狀元。

一個人的許多性格在幼年時候就會展現一二,這正是人們常說的“三歲看老”,孩童時期雖說什麼都不懂,但這時候表現出來的特點是更為重要的。據民間傳聞,曾棨在襁褓之中就表現出了對酒的濃厚興趣。

孩童時期正是什麼都不懂得的懵懂時期,在這個階段,孩子不會表達自己想要的,只會不斷哭鬧,每當這時候家人總會手足無措。曾棨寒窗苦讀,最後成為了一朝狀元,但在什麼也不懂的孩童時期,他也只是一個愛哭鬧的孩子。

在母親懷中時,曾棨就時常以咂酒為樂,這使得他的家人驚奇不已的同時又發現了“對付”哭鬧的曾棨的方法——每當小小的曾棨哭鬧之時,他們就用筷頭粘上酒送到曾棨嘴邊,小曾棨立刻就會停止哭鬧。

可以說,曾棨對於酒的愛好就是在這懵懂的嬰兒時期就被發現的。當然,這是民間傳言,真假自是我們這些後人無法評判的,只是在這不辨真假的傳言之中,我們也看出了他對酒的喜愛。

曾棨作為一朝狀元,在文學才幹上自然是有一定能耐的。曾棨科考時進入殿試的成績只是第五名,甚至在鄉試時也只是第二名,這兩個名次都不低,卻也不一定就能說明他在殿試中能夠一舉拿下狀元。

明成祖對於這一次的科舉十分重視,他也對曾棨的才華十分認可,在殿試上,明成祖親自執筆,將曾棨評為了“一甲狀元”。

曾棨的書法很好,除此之外,他還擅長寫文章,不管是寫文章還是寫書法,曾棨都會在下筆之前痛飲一番,這習慣伴隨了他多年,飲酒之後他寫文章和書法都十分順暢,這樣的習慣一度被人稱為有醉仙李白的風采。

迎戰外國使者

曾棨以酒量聞名之事要追溯到一次外交之上。古代時常會有外國使者前來訪問,不僅是表達友好,也是試探雙方的實力,在外國使者來訪之時,一旦有所示弱都會使得本國顏面盡失,因此對於此次外國使者的來訪,明成祖也是十分重視。

這外國使者也是十分明顯的來者不善。來者自稱嗜酒如命,並且酒量已經大到在自己國內沒有敵手,因此來中國除了公事之外還想與中國同樣愛喝酒的人一起品嚐中國的佳釀。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外交與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相似的,即使是以挑釁為目的說出的話也不會十分難聽,而是要顧全雙方的顏面,外國使者一番話說得也是很客氣,但話中的挑釁意味也是十分明顯了,就是認為中國沒有比他更能喝的人存在。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好面子的,事實上,無論哪個國家的人在面對他國的挑釁與看不起的時候都會不服氣,也都不願意認輸,這可以說是好面子,卻也是維護一國尊嚴,不論看起來多麼友好的國家也不一定能一直保持友好。

面對他們的挑釁不服輸也是為了展示本國的實力以此讓人不敢來犯。在被外國使者挑釁之後,明成祖自然不樂意了,立刻讓文武百官自薦,希望有個人能“應戰”。

在這種時候,即便是本身酒量好的人也不敢輕易自薦,一旦出了醜丟的就是整個國家的臉,因此百官都不敢上前,曾棨便自告奮勇站了出來。

自己的狀元在這個時候敢出來應戰,明成祖提起的心也放下了一半,卻也好奇曾棨能喝多少,曾棨的回答讓明成祖大喜,他說他也不知道自己酒量多少,反正從沒喝醉過,這話一說,明成祖對曾棨的信心一下子增加了,便讓他跟著接待外國使者的官員去陪外國使者飲酒。

在酒席之上,曾棨和那名外國使者舉杯對飲,竟然直接從上午喝到了晚上,喝到最後,自稱在國內沒有對手的外國使者爛醉如泥,其他陪同飲酒的明朝官員也早已開始胡言亂語,唯獨一個曾棨,彷彿未曾飲酒一般,看起來跟常人沒有區別。

酒狀元

曾棨在生命的盡頭依然不忘飲酒,可見是真正的嗜酒如命了。

上一篇:滬江網校:你知道端午節紀念的屈原為什麼投河而死嗎
下一篇:不要以今論古,談一談唐高宗李治娶武則天的倫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