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越王勾踐的滅吳之戰:先生教會我9種消滅吳國的方法,我只用了3種

歷史上的史家,因標準不一,對於“春秋五霸”一直未達成共識。《史記索隱》認為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四子講德論》則認為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

值得注意的是越王勾踐,其是魔鬼與天使的結合體。魔鬼是說越國復興之時,很大程度依賴的是,文種與范蠡的謀劃。哪裡曉得,滅亡吳國後,勾踐突然換了一張面孔,對文種說,先生教會我9種消滅吳國的方法,我只用了3種就滅掉了吳國,還有6種不要浪費,先生為我試一試。是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僅就這點而言,勾踐非常不厚道,簡直夠“賤”。

至於說天使,在遭遇吳國滅國的情況下,勾踐被迫攜妻帶子,前往服侍吳王,可謂是忍辱負重,為越國換得一絲的生機,而後回國“臥薪嚐膽”,最終打敗吳國。想必這也成為了,勾踐入選“春秋五霸”的一個重要理由。

在滅亡吳國的過程中,勾踐的運籌帷幄,上下一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越國軍隊的武器,也在戰爭中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彼時,定居於浙閩邊境的鑄劍師歐冶子,或許被越王的“鍥而不捨”所感動,決定助勾踐一臂之力。

根據《越絕書》記載,歐冶子為勾踐,鑄造了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五把寶劍。上個世紀60年代,湖北荊州望山一號墓出土了的一把青銅劍,後來被命名為越王勾踐劍,或許就是當中的一把(有人認為是此劍是純鈞)。

說起越王勾踐劍最後的確定,中間頗費了一番功夫。主持發掘的考古工作者,在劍身之上,發現由“鳥蟲篆”書寫的銘文,“越王XX自作用劍”,初步判斷是座越王墓,但具體是哪位越王就不得而知了。

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解讀青銅劍和墓葬便無法繼續推進。為此,主持此次考古的方壯猷,將劍的相關資訊,寄給了當時的國內權威;唐蘭、郭沫若、陳夢家等人均認為,此劍是越王勾踐劍,其中唐蘭時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又是古文字學家,直接辨認出銘文中“鳩淺”二字,即勾踐。

荊州屬於楚國疆域,墓中出土的竹簡,也證實了墓主人是楚國的貴族邵滑,從而確定望山一號墓為楚墓。那麼,楚墓怎麼出土了越王之劍呢?

一種看法認為,邵滑是楚國的大功臣,受楚王指派,其前往越國,大搞挑撥離間,致使越國烏煙瘴氣,分崩離析,楚國得以滅掉越國。事後,楚王將這把越王勾踐劍,賞賜給了邵滑;而邵滑死後,其後人將越王勾踐劍放置在墓中,當作陪葬物。

另一種看法則認為,越王勾踐劍是陪嫁品。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天下之勢,歷史上,楚越兩國曾有過一段“蜜月期”,楚昭王娶了越王勾踐之女為妃,生下了後來的楚惠王,或許就是這一時期,勾踐將這把寶劍當作女兒的陪嫁品,進入了楚國,後來被楚王賞賜給了邵滑。

兩種說法都缺乏有力的證據,但有一定是可以肯定的,越王勾踐劍是寶物,稀罕物,是拿得出手的“越國特產”,否則怎麼成為功臣的賞賜品,公主的陪嫁物呢?說起青銅劍,可謂是歷史悠久,最早可追述到商代後期的鈴首劍,其於1971年,在山西保德地區被發現;發展到西周,青銅劍多呈現柳葉形,偏短。

至春秋時期,青銅劍在吳越地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原因嘛,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地區,陸地水網縱橫,並不適合馬車作戰,大部分採用步戰和近戰,同時吳越兩國之間,戰爭頻繁,於是青銅劍在大量實戰中,得以改良,迅速發展。

作為春秋時期,青銅劍巔峰之作的越王勾踐劍,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其全長55。7釐米,其中劍身455。6釐米,劍寬4。6釐米,採用了複合金屬工藝鑄造。所謂複合金屬工藝,指的是鑄造過程中,採取了兩次澆鑄,才使得器物複合成一體。

這是因為根據劍的不同部位,鑄劍師掌握了不同金屬元素配比的技術,澆鑄而成。劍脊含銅量高,韌性好,不易折斷;劍刃含錫高,硬度大,十分鋒利;黑色菱形花紋處含硫量高,起到防止鏽蝕的作用。學者曾做過測試,越王勾踐劍毫不費力地,輕輕鬆鬆地一劃,便劃破了20多層紙。

《中國兵器史稿》越國青銅劍曾評價:冶鑄淬鍊之精,合金技術之巧,外鍍之精良,劍身鍛造的花紋之精美,工藝高超,巧奪天工。

上一篇:送你一朵小紅花,趙英俊臨終前的一首歌,讓所有人都為他落淚. . .
下一篇:她是一個女子,卻被一個男人欺負,她的一句話讓她成為了人生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