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朱棣說不可一日沒解縉,為何還要處死他?

明朝有三大才子的美譽,他們分別是解縉、徐渭和楊慎。贏得這一美譽,解縉靠的是真本事,文章、書法、作詩,解縉樣樣冠絕於世,其中解縉的狂草堪稱一絕。在官場上,解縉曾官至大學士,做到內閣首輔,還負責編纂了永樂大典,算得上功成名就。

在民間,解縉的名氣很高,大學士解縉的故事至今仍在流傳。可就是這樣一位才子,一位朝中名臣,卻死於雪堆當中,悽慘無比。

朱棣沒有直接下令處死解縉,可讓他送命的,無疑就是這位永樂皇帝。可是,曾說過“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的朱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一、兩朝恩寵

不同於對待開國功臣的冷酷和狠辣,對於後生晚輩解縉,朱元璋是十分溫和的。儘管出身貧寒的朱元璋對於官僚集團十分反感,但朱元璋還是很看重讀書人,這其中他尤愛解縉。

解縉出身於書香門第之家,從小就有神童的美譽。解縉尚在襁褓當中,他的母親就讓他認字,五歲時解縉就能對詩詞文章過目不忘,七歲就能寫文章,十二歲已經讀盡了《四書》和《五經》。

解縉沒有傷仲永,洪武二十年(1387年),他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次年他進士及第,名列第七。不過實際上解縉寫的文章氣勢磅礴,文采斐然,考官本打算點他為狀元,但因為文中用詞尖銳,擔心惹事,這才將他推到第七名。

朱元璋對解縉十分器重,經常讓他跟在身邊,有一次他對解縉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明史解縉傳》)

這句恩猶父子,便說明了解縉在朱元璋心裡的地位,也奠定了解縉在未來大明朝官場上地位的基礎。

不過,朱元璋的稱讚和期許也讓年輕的解縉迸發出無限的熱情,他先是上萬言書,不久後又上《太平十策》進言,並彈劾了一大批朝中貪贓枉法和瀆職的官員。李善長被處死後,解縉竟大膽到為李善長辯冤,向來心狠手辣的朱元璋卻沒有對解縉動手。

不過,鋒芒畢露的解縉惹怒了朝中許多人,朱元璋為了保護解縉,讓他回家閉門思過。臨行前,朱元璋專門召見解縉的父親的,對他說:“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明史解縉傳》)

這一閉門,就是整整八年,直到朱元璋去世,解縉才回到京城為朱元璋弔喪。可是,曾與解縉結仇的袁泰這八年來已經得到朱允炆的恩寵,解縉則錯失了這八年。袁泰不斷誣陷彈劾解縉,朱允炆全部採信,將解縉貶為河州衛吏。

不過,朱允炆沒有信任解縉,倒使得靖難之役時解縉逃過一劫。朱棣登基以後,解縉再次受到重用,他成為明朝正式內閣制度的第一批大臣,與他同在內閣中的還有黃淮、楊士奇、楊榮等名臣。

對於解縉,朱棣也十分器重,他先是讓解縉主持修纂《太祖實錄》《列女傳》,後又讓解縉主編《永樂大典》。對於朱棣而言,《永樂大典》是十分關鍵的,這是他想要千古留名的關鍵一環,而他當這個重任交給瞭解縉,足可見他對解縉的信任。

永樂二年,朱棣升解縉為內閣首輔,這位兩朝得恩寵的天之驕子,終於來到了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時刻。

二、插手太子位

關於解縉的死因,很多人認為是解縉之言犯上,恃才傲物,得罪了太多的人。

事實是如此嗎?不見得。

解縉敢於直言不假,在朝中也確實得罪了不少人,但這決不是朱棣將他下獄乃至處死的原因。畢竟縱觀整個永樂年間,敢於直言、恃才傲物的臣子不在少數,他們並非都是解縉的這個下場。而且朱棣對於解縉的器重和信任是其他人無法比擬的,他有朱元璋的恩猶父子的恩寵,有朱允炆不器重的有利身份,還有編修永樂大典的功勞,他哪怕恃才傲物,說幾句錯話,朱棣也犯不上殺他。

真正讓朱棣起殺心的,是解縉插手了太子之爭。

朱棣對於次子朱高煦比較偏心,儘管長子朱高熾寬仁持重,在朝中大臣間也素有威望,但朱棣偏偏心儀次子朱高煦,想讓他當太子。

朱棣知道這件事必須得到大臣們的支援,於是他召來解縉,問他該當何如。解縉聽出了朱棣想立次子的意思,但他仍直言應立長子。

朱棣聽完不喜,解縉為了說服朱棣,搬出了朱瞻基,說了一句“好聖孫”,這才讓朱棣回心轉意,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

解縉的意圖達到了,可是他因此捲入了太子位的爭奪,並和朱高煦徹底結下了樑子。朱棣雖立朱高熾為太子,卻仍偏愛朱高煦,他的禮秩甚至超過了嫡親標準。解縉再一次上疏勸阻說“啟爭也,不可。”

解縉的擔憂不可謂不對,既已立朱高熾為太子,就不應再過度恩寵朱高煦,否則太子位爭奪不可避免。只可惜朱棣聽不進去,他認為解縉這是在離間骨肉,自此對解縉愈發不滿。朱高煦則趁機落井下石,不斷打壓解縉,在朱棣耳邊說解縉的壞話。

身為太子黨,解縉卻得不到太子朱高熾的支援,朱高煦為了打擊太子,則將矛頭對準解縉。朱棣猶豫之間,外人解縉便成為了犧牲品,被貶到了交趾。

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北伐。解縉按例入京奏事,朱棣還沒有回來,他便只好找到監國的太子朱高熾向他彙報。解縉此舉並無大錯,但卻給了朱高煦把柄,他乘機向朱棣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

朱棣十分憤怒,他以“無人臣禮”罪將解縉下詔獄。可憐還在路上的解縉對此毫不知情,他仍心繫百姓,途中見到贛江兩岸旱情嚴重,上疏請求朱棣開鑿運河,飲水灌田。朱棣正在氣頭上,在他的眼裡解縉已經是一個太子黨,而非自己的好臣子,此刻看到這封奏章,心中更加憤怒,於是詔令錦衣衛逮捕解縉。

三、不言殺解縉

在朱棣的心中,朱高煦的地位已經逐漸超過了朱高熾,他很想換太子,只是還沒有公之於眾。解縉則是換太子必須要殺的人,作為“太子黨”的一員,解縉已經涇渭分明的支援朱高熾而反對朱高煦,不殺解縉,朱高煦就不可能上位。

就算朱棣暫時不想換太子,他也想敲打一下朱高熾,而殺解縉,就是最好的震懾。

所以,當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朱棣在其中看到解縉的姓名以後,他才會問“縉猶在耶?”

這句話有兩種理解,一種是關心,關心解縉是否還活著,要將他釋放;一種則是下令,下令處死解縉。

解縉是才子,是功臣,且並無大錯,理應釋放,朱棣也不好直說處死,所以他不說處死解縉的話,只是問了一句“縉猶在耶?”。

實際上,朱棣根本沒有第一種意思,他的唯一意思,就是解縉為什麼還活著。

紀綱心領神會,很快解縉就被埋在了雪堆裡被活活凍死。可能解縉臨死前,都不會想到永樂皇帝,自己的伯樂,會下令殺了自己。

參考資料:

(《明史解縉傳》)

上一篇:趙四小姐年輕時候的真實素顏:婉約動人有氣質,顛覆大家閨秀形象
下一篇:他和老婆相戀十年,終於找到了真愛,他卻說:我們都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