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孫權文武雙全又佔據著東吳寶地,卻不能統一中原,他輸在哪裡

孫權我們都很熟悉了,他給人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運氣很好。他本來與東吳之主無緣的,然而他的父兄先後遇害,使得他少年時就成為了東吳之主。

他在東吳的仁人志士和豪傑的輔佐下,佔據了江南一帶。但是我們知道,三國時期,大家都想統一中原,而東吳所在的江南地理環境是最好的,完全有可能統一中原。

可孫權在位50多年,卻沒能實現他的這個願望,其主要原因有兩點。

1、愛佔小便宜

三國時期,三個國主中,孫權是最沒有遠見的一個,他愛佔小便宜的缺點,使他失去了很多增強東吳實力的機會。比如在奪取荊州這件事上,他就犯了大錯。

赤壁之戰後,劉備借了荊州,孫權卻總是去催促劉備還荊州,最後竟然發動突襲荊州,逼迫關羽敗走麥城,並抓住關羽殺了,然後還想把矛頭引向曹操。

蜀吳既然已聯合抗曹,就應該團結一致對外,不能兩家自己先鬧起矛盾。孫權認為赤壁之戰,曹操大敗,暫時不會威脅到東吳,因此對蜀吳聯盟並不是那麼看重了。

可是曹魏還在,很有可能東山再起,蜀吳聯盟因此還要繼續,但孫權看不到這一點,破壞了孫劉聯盟,而諸葛亮在這一點上比孫權強太多了。

那麼孫權不該要荊州嗎?當然應該要荊州,只是他攻打荊州的時機不對,雖然孫權奪回了荊州,但如果不是諸葛亮有大局觀,恐怕孫劉聯盟就此結束了,那麼這對曹魏來說就是利好。

曹丕稱帝后,孫權卻請求成為魏國的藩屬,雖說孫權不是真心歸附魏國,但是也看出來他的目光短淺,他想讓曹魏去與蜀漢對峙,他好坐收漁翁之利。

結果曹丕後來發現孫權不是真心歸附後,又來攻打東吳,孫權又只好向蜀漢求和,最後諸葛亮派鄧芝出使東吳,使得蜀吳重修舊好。曹丕去世後,孫權就派兵乘機攻打江夏,結果也沒打下來。

孫權稱帝后,公孫淵向東吳稱臣,企圖叛魏,顧雍,張昭都反對,可是孫權卻同意封公孫淵為燕王,結果公孫淵害怕曹魏攻打他,把孫權派來的使臣殺了,並向曹魏示好,使得孫權吃了啞巴虧。

以上幾件事都足以說明,孫權是個貪小便宜的人,因此失去了很多壯大東吳的機會,又怎麼能統一中原。

2、東吳的內部矛盾

孫權稱帝后,東吳內部出現了矛盾,導致東吳朝廷分裂,東吳的實力下降,使東吳不可能統一中原了。

孫權登基後,立了長子孫登為太子,但是孫權還健在時孫登就去世了。這樣孫權就立了孫和為太子,結果孫霸不願意了,與孫和展開了儲君之爭,導致出現東吳大臣們也分兩派,分別支援孫和與孫霸。

這樣朝廷的內部鬥爭就越演越烈,東吳的朝政事務都無法順利展開,因此孫權就廢了孫和,賜死了孫霸,立孫亮為太子。

雖然孫權平息了內鬥,但是東吳的實力是大打折扣,已經不能與曹魏抗衡了,再加上東吳在孫權去世後,皇權旁落,子孫無能,最後被司馬家族所滅,也是在所難免了。

從以上史實來看,東吳從孫權時期,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孫權愛佔小便宜這個毛病,使他失去了更多,而且對子孫的教育上也顯得能力不足,因此東吳的滅亡是必然的。

事業能否做得更大,人生能否走得更遠,除了能力、條件等因素,眼光和格局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人如何才能擁有獨到的眼光和大的格局呢?這是要從小就開始培養的。

比如,父母平時為人處事,心胸寬廣,不要去佔小便宜,這樣才能讓子女懂得團結互助,不為了一點小利益就互相爭鬥,否則整個家庭是不會興旺發達的。

參考文獻: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作者:肖邦、圖片:來自網路)

上一篇:曾國藩為了戒色,用了1個笨辦法,就算現在有人知道也難做到!
下一篇:七歲的溥儀在吃飯前,必須先吃一樣東西,讓宮女們非常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