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月滿則虧:一戰後的和平主義思潮,最終成為引爆二戰的重要原因

“但是,只要我們舉起這面盾牌,就不管命運怎樣捉弄我們,我們都可永遠在光榮的行列中前進。 不管歷史對這些驚心動魄的歲月可能說些什麼或不說什麼,但是,我們確信,內維爾·張伯倫曾經十分誠實地按照他的智慧,最大限度地運用他那巨大的能力和權力,竭力從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塗炭生靈的可怕的戰爭中把世界拯救出來。希特勒先生大言不慚,故作姿態,胡說他只希望和平。這些狂言囈語,在內維爾·張伯倫肅穆的墓前值得一提嗎?漫長艱苦而又兇險莫測的歲月擺在我們的面前,但我們至少是團結起來,懷著純潔的心向前走去了。”

01。

世界的時間線開始於1931年的日本在遠東地區開始大張旗鼓的進行自己的擴張政策,日本侵佔了我國的東三省,有了東三省作為自己的底牌,日本開始了自己肆無忌憚地擴張計劃,日開始從熱河作為起點從熱河地區到平津地區,日本可以說是為非作歹,胡作非為,由長城線一直到華北五升地區,日本對於我國領土的鯨吞蠶食可以說是令人髮指,但是由於是在遠東地區,英帝國對於日本的所作所為一直是採取非常消極的態度。

英帝國希望利用美國和俄國的力量來制衡住日本日益驕狂的野心,就算是日本的擴張政策無法徹底抑制,也可以讓美國和俄國和日本糾纏在一起,實現英帝國利益的最大化。除了遠東地區實在是太遠之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英帝國的目光不僅僅放在了遠東地區身上,主要是還是放在了歐洲地區。

德國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遭遇了失敗,但是並沒有受到國本上的真實打擊,反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讓德國人滿心都是復仇的火焰,只是因為凡爾賽條約的壓制,德國人暫時不能輕舉妄動,但是整個歐洲都心知肚明,這一紙協議早晚是要被撕毀的,德國人不可能永遠這樣下去。這個時候的德國就像是一個暫時處於休眠狀態的火山一樣,一旦要是噴發,那就是濁浪滔天,毀天滅地,整個歐洲都有可能被燒成一片火海,可能這個時候的歐洲人都沒有想到,整個歐洲被燒成火海僅僅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面等待著他們。

02。

張伯倫內閣知道雖然說英帝國的日不落體系是一個遍佈全世界的巨大體系,但是體系雖然無比龐大,但是並不能實現統籌兼顧,整齊劃一,一旦要是遭遇到了真正的危機,英帝國只能保護住日不落體系當中最為核心,最為重要的部分。所以說,張伯倫內個知道,德國早晚是會撕毀協議徹底翻身的,但是現在需要做的絕對不是徹底激怒德國,把暴怒的理由白白送給德國。

張伯倫內閣想的是,只要是德國依然不挑明自己的立場,至少在表面上遵守凡爾賽條約,那麼英帝國就絕對不應該貿然出頭去壓制德國,這樣很可能讓整個大國政治博弈的局勢變成一個不可控制的地步,只要德國的問題懸而未決,一直處於一個曖昧朦朧的狀態之中,那麼英帝國就不應該急於出頭,也不應該貿然捲入到複雜的太平洋地區的問題當中去。

英帝國所要做的就是進一步座山觀虎鬥,但是德國的政治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就是德國迎來了自己的新任元首,那就是希特勒,德國的立場開始一點一點明確了起來。

如果說要給希特勒在20世紀一個非常明確地定位的話,那麼一定是20世紀最為成功的欺詐大師,希特勒非常會找時機,也看準了這個時候全世界的主題就是極端的和平主義思潮,只要是不發生戰爭,一切問題都可以妥協,完全就是為了不打仗而不打仗,這給了自己非常大的操作空間,和平問題成為了希特勒要挾整個歐洲最好的法寶,德國在這個時候完全不像一個戰敗國,反而是掌握了談判的主動權。

03。

新元首就這樣開始自己的兩幅面孔,對內開始不停地煽動整個德國民眾對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的失敗記憶,開始煽動起仇恨的火焰,但是對外,新任元首完全是一副彬彬有禮,平易近人的樣子,每一個來訪的外國領導人對新任元首都有共同的評語,那就是“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

新任元首的橄欖枝政策很快收到了效果,德國在外交上的操作空間非常巨大,開始用和平攻勢來瓦解英法陣營的抵抗力量,眾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標誌就是《凡爾賽和約》的簽訂,因為在這一條條約之中有一個條款就是允許民族自治,這就造成了連鎖反應和整個政治格局的變化,那就是在東歐地區幾乎一夜之間出現了一大堆的新生國家。

但是同時出現了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德意志民族被分割開來,整個德意志民族被分隔在了不同的地方,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還有波蘭等等許多國家內都有德意志民族的影子,這就造成了政治上非常複雜的局面。

如果從極端現實主義的外交指導原則上來說,這樣的安排可以說是非常正常,甚至是有意為之的,因為德國確確實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了戰敗國家,對於德語民族的拆分和分割就是戰後條款的一部分,抑制德國的進一步擴張就是戰勝國最想要實現的問題,但是矛盾在這個時候就出現了那就是和平主義思潮的湧現,和平主義思潮的湧現不僅僅是不想要繼續打仗,而是產生了對於德國不切實際的同情,這就又給了新元首一張致命的紙牌,誰也沒有想到,正是這一股和平主義的思潮,走到了它自己的反面,引發了最後的大戰,英國和德國的博弈還在繼續,我們在以後會單獨分析。

參考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丘吉爾回憶錄》

上一篇:猜疑鏈的博弈:二戰中德國為什麼選擇率先與蘇聯開戰,而非英國?
下一篇:三國時期,曹劉兩方先後稱帝,為何孫權一定要再等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