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古羅馬與漢朝的商業互吹?羅馬方面的塞里斯可能不是漢朝!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微漫菸葉

字數:3660,閱讀時間:約15分鐘

編者按:古羅馬與漢朝的對比,不管是是史學界還是網路上,不管是歐洲人還是中國人都有不少熱議話題。最近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當時的漢朝與羅馬其實進行了一番“商業互吹“。但是這個說法是真的麼?其實,漢朝對羅馬的記載確實有吹噓的一面,但是仍然有不少歷史記載者認為其中虛假不少,並且甚至很多記載也有不少貶低之處。而羅馬方面關於的“塞里斯”的記載,甚至有可能都不是漢朝,本文就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說一下漢朝對羅馬的評價。第一,漢朝是承認羅馬,是西方大國的,甚至以大秦命名。這裡從中文史料記載中就可以看出,如““有小城邑合四百餘,東西南北數千裡……置諸小王甚多”,乃蔥嶺以西之最大國家。”(《魏略》)第二,富麗多寶。在中國的羅馬敘事中,大秦的富饒、華麗與珠寶雲集常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如“外國稱天下有三眾:中國為人眾,大秦為寶眾,月氏為馬眾。”(《外國傳》)另一本同一時代後秦的史料《大莊嚴論經》,則講述了一個西入大秦販寶而致富的傳奇故事。因為大秦多寶,與其交往的一些地方也多有寶物。第三,清明安樂。在古代中國人的印象中,大秦國政治清明,人民安樂,是令人嚮往的理想國度。第四,有類中國的人類形象。與古代中國域外世界種類繁多的非人描述不盡相同,大秦國人具有比較正面的人類形象。第五,近乎仙界的神異形象,如宋膺《異物志》記載,大秦國有一種羔羊,自然生於土中,臍帶連著大地,“擊物驚之,乃驚鳴,臍遂絕,則逐水草為群”。這是超乎想象的人間奇物。第六,擁有起死回生隊的神秘力量。託名於東方朔的《海內十洲記》還記載一種名叫返魂香的奇異香物。據稱,西海聚窟洲中有反魂樹,花葉奇香,“伐其木根心,於玉釜中煮,取汁”,更以微火煎成黑餳狀,香氣可聞數百里,能使死者復活。漢武帝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長安城內疾疫流行,病者數百,死者大半,武帝乃以此香“燒之於城內,其死未三月者皆活”,芳氣三月不消,於是信其為神物也。按照書中的說法,這個想象中的聚窟洲在西海申未之地,地方三千里,“北接崑崙二十六萬裡,去東岸二十四萬裡”,與傳說中的位於西海之西、崑崙東南的大秦國頗為一致。因此之故,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即把返魂香當作大秦特產。

這些描寫中的羅馬,早已超越人類的領域,宛如仙境一般。但與歷史上的羅馬稍加比對,漢晉中國依據間接獲得的羅馬資訊,而建構的大秦形象,存在明顯異化和嚴重變形。顯然,受主客觀條件制約,當時中國透過陸海兩道間接獲得的羅馬知識,既具歷史真實,也有雜偽虛構。其中一些知識甚至為西方世界某一資訊側面相關知識的整合綜合。漢晉中國雖然知道大秦國家位於天下最西,強大而富庶,但卻不清楚其與洛陽或西域長史駐在地的實際距離,也沒有其軍隊和戶口數量的基本資料,以致其國都所在也不知道。所以如袁宏、范曄等學者就對某些大秦傳聞心存疑慮,他們斷定大秦所出“奇異玉石諸物”譎怪不經,乾脆不予記載。范曄在記述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朝貢事件時,又對其“凡外國諸珍異皆出焉”的傳說表示懷疑,稱“其所表貢,並無珍異,疑傳者過焉”,認為是傳述者過於誇張,導致傳聞與實事嚴重不符。據此可見,基於真假混雜的西方傳聞和美好想象而建立起來的漢晉大秦形象,除在一些方面與羅馬帝國相吻合外,有不少是對當時的知識分子以大秦為地標的西方世界的整體幻像。

這自然是因為漢朝與羅馬相距遙遠,絕無利害衝突,加之漢末魏晉的政局動盪和戰爭破壞,使得人們對現實世界極度不滿,更加幻想一個超越現實的異邦存在。於是在知識分子筆下,原來附著於西方世界的美好想象,就逐漸擴散並寄託到新的大秦——羅馬身上。於是,大秦就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心中的理想國。因此,後來的日本白鳥庫吉將《大秦傳》中的羅馬描寫定性為中國人的“空中樓閣之談”。再比如《後漢書·西域傳》《魏略·西戎傳》中有關大秦的地理描述,與《山海經》比對會發現,《後漢書》中“或雲其國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處,幾於日所入也”,具有典型的《山海經》風格;《魏略》關於“大秦西有海水”至“所傳聞西之極矣”一段文字,不僅地理名詞全部來自《山海經》,其後半部分還大體抄錄了《海內東經》。其次中文史料對羅馬帝國也並不是一味的吹噓,仍然還是貶低之處。在《後漢紀》裡,大秦“國王髡頭而衣文繡”,髡首文繡似已成為大秦全民的風俗習慣。而依據中國的文野標準,髡首帶有懲罰性質,暗含貶義。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引《外國圖》記載:“大秦國人長一丈五尺,猿臂長脅,好騎駱駝。”此《外國圖》,《史記正義》作吳人《外國圖》,則其成書或在三國時期。從“猿臂長脅”的形象描繪看,大秦人又已具有非人形象的某些特徵。而在晉人殷巨的《奇布賦》中,遠來“獻琛”的大秦國家已被想象成“荒服之外國”,“仰皇風而悅化,超重譯而來庭”,成了域外夷邦的普通一員。《涼州異物志》又記載:“大秦之國,斷首去軀,操兩刀屠人。”。據此可見,魏晉時期的大秦形象已大打折扣了。

最後說一下,羅馬是否也對當時的漢朝進行了吹捧呢?關於羅馬對賽里斯的記載,其中多有吹捧之意,如“在各種鐵中,賽里斯鐵名列前矛,賽里斯人出口服裝和皮貨同時也出口鐵。”(老普林尼《自然史》)並對賽里斯人的壽命也有吹捧的地方,“人稱賽里斯可長壽,甚至超過二百歲。”(《地理學》)但是細看一下老普尼《自然史》原文就發現,他對賽里斯的記載很可能是是中亞,如“使團長拉西亞斯的父親曾到過賽里斯國;賽里斯人歡迎旅客們,他們的身材超過了一般常人,長著紅頭髮,監眼睛,聲音粗獷,不輕易與外來人交談。另外,由他們所提供的資料與我們西方商人們的所說也相差無兒……”透過這些去過“賽里斯”對當地人種進行實際觀察的人描述來看,賽里斯人種不是東亞人種。同時另一本羅馬史料《對霍拉賽著作的詮解》記載,“賽里斯人”一名來自賽里斯國,賽里斯民族與帕提亞民族相吡鄰……根據對賽里斯地理位置的記載,可以看出在帕提亞附近,當時的漢朝與帕提亞距離相差很遠,在帕提亞附近只有中亞的國家與民族。

但是也不能就此認為賽里斯是中亞某國,實際一些羅馬史料還將賽里斯指向另一東方國家印度。如包薩尼雅斯的《希臘志》就認為,賽里斯所在地是印度,另一本史料更是直接明確說賽里斯在恆河流域,“沿恆河兩岸居住著來自印度和賽里斯的婆羅門,……在我看來亞歷山大雖從未渡過恆河,但是一直挺近到賽里斯國,該國賽里斯人紡織絲綢。(《論婆羅門教》)綜合所述,羅馬人理解的賽里斯,可能跟漢朝關係不大。那麼羅馬人是否瞭解當時的中國?這是肯定的。按照克羅狄斯·託格密的《地理學》記載,“賽里斯國西迄於艾莫斯山脈以遠的斯基泰,北至無名大陸,其南界為印度河之外的區域,東端緊鄰秦尼。”這裡的秦尼很可能指的就是漢朝。當時關於東亞的資訊,很多都是來自中亞與印度人的傳述。按照後世阿拉伯史料對中國的記載經常稱呼中國為隋尼如“隋尼:太陽昇起之地眾所周知的一個國家。”(《疑難國名地理詞典》)

因此,隋尼可能就是秦尼的延續。並且從地理位置上講,另一本史料《厄利垂亞海航行記》裡秦尼就是中圖及其附近地區。那麼羅馬人如何記載秦尼的呢?沒有任何吹噓的記載,甚至連秦尼產絲都沒有記載。為何秦尼沒有留下產絲的記載?這先要明白為羅馬為何要大力發展印度洋貿易。從東方來貨物要想進入羅馬走陸路,都必須從經過中亞的貴霜與西亞的帕提亞,顯然這兩大帝國要麼作為中間商轉賣,要麼直接收取大量過路費。不管貨物怎樣到達羅馬,其價格肯定非常昂貴。這樣羅馬人買的數量不多,同時商人賺的也不是很多。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那就是到原產地購買,就像現在很多人去外國代購一樣。這樣由於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所以價格自然就會很便宜,同時由於買的人多,薄利多銷所以原產地也能賺的很多錢。

這也就是羅馬人要大力發展印度洋貿易的原因。但絲綢的原產地並不是印度,而是中國。雖然在印度賣絲綢,也比帕提亞與貴霜兩個國家便宜不少,但是自然不可能如原產地便宜。如果讓羅馬人知道絲綢真正原產地是中國,自然會想著去打通一條通往中國航線。這對印度人和中亞人是不利的。所以,他們才故意在資訊上玩封鎖,讓羅馬人不知道中國的存在,就認為印度才是絲綢的生產國。至於但是羅馬並沒有吹噓漢朝,主要原因是因為在東方另有一文明古國印度,已經滿足了羅馬人距離產生美的感覺。有一個理想國了,也就沒必要其他國家吹噓了。而漢朝與之後的朝代,對羅馬有一些吹噓。也是因為印度太近,太瞭解,實在沒法當理想國了。

上一篇:曹操的兒子中,為何只有曹丕有才華?曹丕和曹植的兒子誰更有才華?
下一篇:明成祖朱棣的廟號是什麼?為什麼明成祖的廟號和諡號不能隨便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