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為什麼這些詩人比衛青霍去病還要讚美李廣呢?他的功績不如他們嗎?

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大家經常在一些詩句中看到關於李廣這個典故的引用。許多文人都感嘆李廣,也有許多詩人去讚美李廣這是李廣,作為漢朝的武將,他和當時的衛青,霍去病相比,其實他的功績是不如他們的,為什麼這些詩人更愛去讚美李廣呢?

可以先來看一下司馬遷對於李廣的評價,司馬遷都有李廣的評價,共有八個字,這八個字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桃樹,李樹不會說話,但是桃樹李樹的果實非常的甜美。人們為了摘果實 已經踩出了一條路了。

但是我們再來看一下司馬遷對於衛青和霍去病的評價,司馬遷對於衛青的評價非常矛盾,一方面認為他是靠裙帶關係,另一方面對他的軍事才能稍有讚許。司馬遷對於霍去病的評價是“

然(霍去病)少而侍中,貴,不省士

。”,其實就是說他嬌生慣養。

在唐朝詩人王昌齡的《出塞》中,一句“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給予了李廣至高無上的評價。那麼無論是司馬遷又或者是後世的文人,為什麼他們對於李廣有這麼崇高的評價呢,其實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推崇李廣的主觀原因

主觀的原因就是這些文人在面對李廣的時候,其實是代入了自身的情感的。比如說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對李廣這個悲情的人物,他傾注了更多的情感。其實是無論是司馬遷還是詩人,又或者我們中國人,對於這種悲劇英雄,都有著一種出於本能的憐惜,其實這是一種人性的體現。

比如說在劉邦和項羽之間,人們更喜愛項羽。而司馬遷顯然也是更加傾向於項羽的,他甚至專門在《史記》中為項羽寫了《項羽本紀》。大家知道在史書中,一般只有帝王才可以被寫在本紀之中,由此可見,司馬遷對於項羽很重視。

從這個特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司馬遷對於這種悲劇人物是有一種偏愛的。而司馬遷在寫李廣的一生的時候,不僅僅用的是一些毫無感情的文字,他用的一種更偏向於文學的方式來描寫李廣波瀾的一生。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出了李廣的遭遇,寫出了李廣的選擇,寫出了李廣的猶豫。

而這那些後世的讀者在讀這本《史記》的人,對李廣有了更深的更復雜的感情。而那些和李廣有同樣遭遇,同樣壯志難酬的人,在看到司馬遷的《史記》這本書關於李廣的描寫之後,自然而然的也就將自己的感情帶入到李廣的遭遇之中,使得他們對李廣的感情更深。

古代的那些文人們真的想要出人頭地,真的想要有一番作為,還是要透過科舉考。,但是透過科舉考試,最後在廟堂之上服侍君王的都是少數,大多數都是壯志難酬。

在這樣這樣的情況下,大家可能對像衛青,霍去病這樣真正成功,真正建功立業的人不怎麼感興趣。大家可能在看到李廣的時候更加的有共鳴,大家在寫文章或者在寫其他作品的時候,也會更加樂於去引用李廣的典故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李廣的個人原因

李廣一生都在對外征戰,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他因為抗擊匈奴有功,在漢武帝時期,他更是讓匈奴人畏懼三分,最後被人稱為飛將軍。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李廣的一生,尤其是他的前半生,並不是特別暗淡的,甚至散發光彩的。

但他人生的最後一場決戰卻成為他一生難以抹去的汙點。當時李廣已經六十多了,所以說對於一個六十多的人來說,能夠上兵打仗已然不易。對於他來說,這次機會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當時青年才俊輩出,他已經成為了一個被人遺忘的老將。

所以李廣必須透過一場戰爭來證明自己,但是沒想到,不知是天不佑他,又或者是他的疏忽。他居然在漠北之戰中迷失了方向,最終延誤了軍機,造成巨大的損失。李廣作為一個一生都在征戰的將軍,在這場可以說是最後一場戰爭的時候居然發生這樣的事情,這對於他來說難以接受的。

李廣是一個具有自尊心的人,他的尊嚴是不允許讓這樣的事情存在的,所以最後選擇在家中自盡來挽回自己的尊嚴,來對那些受到影響的人道歉。我們中國人對於這種行為雖然不是推崇的,但是對這麼做的人會有一種敬佩。

比如說屈原在知道楚國即將淪陷的時候,他選擇自盡來保全自己的名節來保全自己的尊嚴。所以說中國人會去哀悼屈原、紀念屈原。而李廣在自己造成這樣的巨大惡劣影響的時候,選擇用自殺來謝罪,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這是一種何等的勇氣。所以後人非常的敬佩李廣,也非常敬佩李廣的種種行為,所以人們在寫一些詩詞的時候,經常引用到李廣。

李廣有著文人所追求的氣節,還有極強的人格魅力

可能我們聽聞衛青,霍去病,更多的是去了解他們在戰場上的驍勇善戰。但是沒有聽聞過他們和群眾們和和士兵們相處的細節。而李廣在群裡打仗的時候,和士兵們可謂是共進退,如果士兵們在喝水,吃飯問題上沒有解決的話,他也是不會立馬解決的,他要做一個和士兵同甘共苦的將軍。

可能衛青、霍去病他們的確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他們在這一點上做得遠遠不如李廣。如果我們單從一個武將的成功與否來看,李廣的確是不如衛青和霍去病的。但是那些文人們,那些老百姓的真正評價一個人看的是他最後的成敗嗎?並不是。

文人或者老百姓看的是他這一生的成敗中,他在人生的波折中而付出的努力。中國人早就強調不以成敗論英雄,要關注一個人的精神,精神是無價的。總得來說,那些詩人們喜歡在文章中引用李廣,其實是出於兩個原因,一方面是主要主觀原因,他們將自己壯志難酬的感情投射到了李廣的身上。

李廣是一個悲情的人物,而他們將自己的悲慘遭遇對映在了李廣身上,從而寫出了文章。這些文章可能乍一看是表達對李廣的哀悼,仔細一看,表達的是詩人對自己壯志難酬,人生波折的一個哀悼。

結語:

李廣的一生雖然並不像衛青和霍去病那樣立下汗馬功勞,封狼居胥。但是李廣一生兢兢業業,在他最後一戰,他以死謝罪,這種方式使得人們對他予以崇高的敬佩,並且李廣在平時作戰,與士兵們同甘共苦,共進退。

這樣的李廣怎能不得到後世文人們的推崇,怎能不得到後世文人們的欣賞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又有幾人能做到李廣這樣的純粹呢?

上一篇:【喵爺直播】五一節後肌膚修復之旅,這些百用不厭的急救好物都完了
下一篇:溥儀退位後,他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一塊大洋,能買到多少大洋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