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智慧城市】測繪測繪:一個與地理、建築相結合的學科,它是什麼?

測繪

測繪是什麼?它其實是一門與地理、建築相結合的學科,裡面包含了測量和繪圖。我們可以在平時的馬路上,看到那一群拿著類似於攝像機又不像是在攝影的人,對著馬路勘探、測量,這就是測繪的工作。

在一千年前的古代,沒有什麼電子裝置,也沒有什麼技術,古人是怎麼建築堪稱奇蹟的建築呢?答案是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在隋唐五代,積累起足夠的財富、人力資源,我們的祖先得以將智慧用在測繪工程的發展上。

隋唐五代,是測繪發展的黃金時期,古人憑藉著一雙雙手、一頁頁圖紙,一支支寫到不能再寫的毛筆,夜以繼日地奮筆疾書,渴望參透大地的奧妙、渴望用嚴謹的數字,搏擊長空。放到現在,當時的著作,帶有一定的歷史侷限性,然而,後世的我們還是能夠領會,那種炙熱的感情,那種對測繪工程的狂熱喜愛。

隋唐五代

一、 測繪: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統一華夏,武力上的統一僅僅解決一時的問題,重要的還是生活上的統一,什麼貨幣呀、規章制度呀,儘量往秦國上面靠,強化華夏各國民眾的融合意識,讓他們知道

“哦,我不是某國人,我是秦國人”

這裡提出重大的決定,就是統一度量衡,這也是測繪里面必須具備的東西。於是我們看到隋唐五代也來了一次

“統一度量衡”

這個改革,是隋文帝先提出來的。隋文帝從西晉定下來的制度開刀,創造性地提出將原來的測試調整增大到將近30%,冥冥之中加大了民眾賦稅的負擔。為什麼測繪與賦稅有關呢?原來這種度量衡關係到田畝的劃分、宅基地的建造,說明民眾的負擔加重了。我們從人類的發展的角度看,這無疑是有利於人類測繪工程的發展的。

隋唐國家遺址公園

我們在測繪的學習中,常常會聽到這個經典的謬誤,就像我們熟悉的朋友,亞里士多德,說過的話後來都被推翻了。這個謬誤是

“日影於地而千里而差一寸”

,慶幸的是,古代華夏子民已經能夠大膽猜測,大膽質疑,並及時更新。隋朝之前的魏晉南北朝,信都芳、

何承天已經發現這個謬誤。他們認為,日影這個東西,會因為南北方的不同產生變化,“推日月之經,量度山海之術,莫不核其根本,窮其奧秘。”他們還建議以河南為根據,重新建立度量衡。不幸的是,沒等到這個建議的實施,已經仙逝了。

過了一個世紀後,他們的建議得到證實。

那是在一個沐浴著盛世的時代,也是沐浴著世界性學術交流的朝代,唐代很多僧人到外面取經,取經的過程中,也在有意無意間,發覺了很多與認知相反的事情。例如這個謬誤,長期的生活實踐,他們意識到有些東西必須進行革新。

測繪

唐開元十二年,一僧人在河南平地進行實驗,他築起滑臺、浚儀、扶溝、上察四點,用大自然作為檢測標準,得出了這個結論

“北極去地雖秒分微有盈縮,難以目校。大機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極差一度。極之遠近異則黃道軌景固隋而變矣。”

,這個結論,具備跨時代意義,讓“子午線”這個名詞早早誕生在世界上,比現代“本初子午線”早了千年。

說到隋唐的測繪貢獻,不得不提一下隋唐著名的建築家宇文愷。他雖是鮮卑族人士,但是深通華夏文化的精髓,也知道怎樣運用測繪技術建築長安城。史料是這樣記載的,他運用測量,劃定長安城的範圍,按照中軸線正確佈局,四四方方劃好排布。我們看到後來的長安城地圖,都是四四方方、整齊排列的。宇文愷運用測繪技術,為我國建築開了個好頭。

二、 與測繪有關的職位

測繪,在隋唐五代,是和朝廷官員掛上鉤的。

我們在後來的史書看到,隋唐、五代沒有太多對測繪的描寫。《隋書》中提及這樣一句話

“多循齊舊”

簡要地概括了測繪官員的設定,看來是繼承魏晉南北朝時候的官員設定。最能夠直接看到的,是兵部下面管轄了這樣一個官員——-職方侍郎,他每天負責的工作就是有關測繪的。工部下屬很多的職位,很多與測繪相關,看來測繪是一門能夠顧及多方面的學科啊。

唐朝

唐朝的時候,種種原因,官員的職位、職稱經常改來改去。我們還是從一些古文典籍中找到測繪的影子。《新唐書》中有這樣說道

“唐之官制,其名號祿秩雖因時增損,而大體皆沿隋故。”

或許是唐代出現過女皇,曾經改過國號,但是沿用舊有制度的事實不曾改變。負責測繪的職方郎中,職務就是管管邊疆的事情,有關邊疆的城牆建設、道路修建等等。

後來建了個

“鴻臚寺”

,專門管理邊疆建築修養、地圖繪畫的事宜。他們將一切有需要的東西融會貫通,更加負責繪製區域外地圖的職責。實際上,唐代經濟迅猛發展,讓測繪這個行業更添生機。我們看到,僅僅是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知道測繪的作用了,他們廣泛運用到曆法、疆域土地、海洋、建築工程、水利中。

我們這裡就來提提海洋測量,沒想到,原來海洋也能夠測量的啊。實際上,這種測量偏向於航海導航,我們航行在大海上,看著眼前這片大海,不免會產生迷惘、前程未卜的感覺。遠古的方法,什麼看天上的北極星、肉眼看風向、看海浪的走向,如果在是在風雲突變的氣象中是發揮不了作用的,這時候就要依託嚴謹的測繪。

測繪

古人的測繪,對比現代的落後很多。然而,我們能夠看到,一千年前的理論著作完全可以和現近代的相媲美。像竇叔蒙的《海濤志》、封演的《說潮》,率先提出潮汐計算法,而後四個世紀,西方才會有人提出《13世紀倫敦橋漲潮表》。

我們的祖先,在潮漲潮落之中發現了萬有引力,他們是這樣寫的

“月,陰精也,水陰氣也,潛相感致,體於盈縮。”

說完海面,我們來談談海底,唐代的人,他們會用

“下鉤”、“以繩結鐵”

的方法測得海底有多深,但是礙於時代的原因,古人測得的海深僅僅只有60尺,相當於現代的20米,算是淺海的深度,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唐代的技術,已經足夠讓我們驚豔。

三、 測繪與地圖的關係

測繪中的“繪”,就明顯地提示我們肯定與地圖的繪製有關。說到地圖,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帶過來的地圖,事無鉅細地描繪出世界的輪廓,大小,反觀我國古代,很多時候都是山水畫、山水田園詩、閒雲野鶴的生活。

出現理科性地圖的繪製,是怎麼也想不到的。

但是這也是事實。

我們翻查古代的文獻,發現唐代的人已經能夠熟練地繪製地圖了。不過他們的地圖,都是中央的產物,可以說是服務政治的,流通性較少,所以當時的人們很難發現還有這種東西,我們理解古代的時候,也很容易將具備科學性的地圖繪製排除在外。

敦煌石窟

後來的研究人員,在敦煌石窟裡面,發現了《沙州圖經》、《西州圖經》兩個東西,這兩個圖志比較客觀全面反應了當時唐代的全貌,相當是現在我國的地圖。後來的地圖,加入了更多的元素,像之後的《諸郡物產土俗記》加入了很多民俗的元素,往後的地圖,我們不僅能領略到祖國大好河山,還能夠看到民俗、物產、交通。這樣的地圖,更像是文化與科技的完美結合。觀察山川地貌時候,不忘人文關懷。

唐代最著名的有關測繪的地圖圖志,非唐代大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記》。

與吳承恩不同,玄奘真的是

“去外面看看”

的人,他翻過西邊的大山,管現在的冰山叫

“凌山”

,走下崑崙山,來到西亞,根據當地波斯人語言,說這裡是“潑謎爾”,而不是以前的“蔥嶺”,即現在的帕米爾高原。提及玄奘,我們更多會想到他不畏困難,千里傳道。

往往會忽略掉他在測繪上的貢獻,他是我國第一個將西北邊的中亞、西亞地理知識記錄下來的人。古代的造紙術,是漢族俘虜在阿拉伯傳過來的。他們寫的《大食國經行記》我們看到了伊斯蘭教的魅力,見識到雪水灌溉的奧妙。

現代測繪

四、結語

測繪,是一個具備歷史演變性行業。漢代開始展現它的苗頭,隋唐五代更加散發它自己的光芒,充足的經濟發展水平,讓測繪煥發了生機。測繪在古代華夏無處不在,連後來的山水畫,也運用了測繪的意志,我們才能看到細緻入微的畫法,《五臺山圖》與真實的五臺山相符。這體現了古代大國工匠的鍥而不捨的精神,鍥而不捨將這份事業做大做強。

上一篇:劉備的兩個女兒被曹操活捉,她們在曹營是怎麼被處置的?真相是什麼
下一篇:漢靈帝劉宏簡介東漢宗室兼東漢第十二位皇帝孝靈帝劉開曾孫劉宏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