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明朝歷代親王的封號是怎麼來的?明朝親王的封號和封號是怎麼來的?

大明王朝自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於洪武元年(1368年)登基立國以來,國祚綿延二百七十六年,歷經十二代、十六任皇帝,諸帝均遵循太祖祖訓,廣建藩國、以衛宗廟(除非子嗣不盛、或者無嗣,無可封藩);有明一代,歷朝合計冊立親王八十五位(指首封藩王、承襲者不算),其中實封六十四位、追封二十一位(靖江王爵祿待遇低親王一等,不計入親王位數;潤王朱文圭追封在南明隆武時,不計入追封位數。)

實封的六十四位親王中,燕王朱棣、郕王朱祁鈺、沂王朱見濬(見深)、興王(世子)朱厚熜、裕王朱載坖、信王朱由檢六人升為帝系。

另外五十八位親王,因早夭除國、無子除國、自盡除國、因事被廢、犯法被廢、舉兵作亂被廢、後裔犯法作亂除藩等原因,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大明中樞覆滅時,已有二十七位親王除封、另有兩位親王未就藩(思宗三子定王、四子永王)。

崇禎十七年(1644年),尚存在外親藩為:

太祖位下:秦、晉、周、楚、魯、蜀、代、肅、慶、岷、韓、瀋、唐合計十三藩國;

成祖位下:趙藩;

仁宗位下:鄭、襄、荊、淮合計四藩國;

英宗位下:德、崇、吉合計三藩國;

憲宗位下:益、衡、榮合計三藩國;

穆宗位下:潞藩;

神宗位下:福、瑞、惠、桂合計四藩國;

共計二十九藩國。

這其中,神宗位下四藩因明末歷史風雲而被人熟知;穆宗位下潞藩因南明潞監國這段歷史也有名氣;憲宗位下益、衡、榮三藩或是因家族軼事、或是南明時在位藩王有抗清歷史,史料多有記載;英宗位下德、崇、吉三藩在明末或被外敵擊破、或被農民起義軍擒獲,而其藩地也相對比較重要,所以史書記載也相對詳細;仁宗位下鄭、襄、荊、淮四藩,同樣是因家族名人軼事、晚明農民起義及抗清起事等為人所知;成祖之趙藩後世有若干文學影視作品渲染,名氣很大。

而太祖位下諸藩中,秦、晉、周、楚、魯、蜀諸藩是開國建藩時封授的親王,歷史悠久、藩國長遠,後世知名度很高;而代、肅、慶三藩是攘塞親王,長期駐守邊地,後期雖然不再承擔守邊職責、甚至藩地也有內遷的,但“塞王”的名氣還在;剩下岷、韓、瀋、唐四藩中,岷藩是由於後代中出了一位國家領導而為人所知,韓藩長期駐守西北平涼府,是西陲邊地少見的宗藩親王,物以稀為貴,名氣稍長;唐藩雖然自建藩後絕大部分時間內默默無聞,但在南明時因唐王朱聿鍵登基稱帝、成為南明第二任皇帝——隆武帝,而變得大大有名。

所以,一路分析下來,大明曆代親王中,要說最冷門的親王(以藩國世系不中斷衡量),應該要算太祖位下、瀋王一系。

瀋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一子朱模及其後裔的封號。朱模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八月初二生於京師(南京),生母是太祖的貴妃趙氏。這一年,太祖五十三歲。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第三次建藩,將尚未受封的諸幼子:十六子朱栴、十七子朱權、十八子朱楩、十九子朱橞、二十子朱松、二十一子朱模、二十二子朱楹、二十三子朱桱、二十四子朱棟、二十五子朱 ,全部冊立為親王。十二歲的朱模就在這次建藩中被太祖封為瀋王,起初的藩地是遼東瀋陽中衛(今遼寧瀋陽)。

但不過半年後,太祖考慮到瀋陽地方偏遠、又新近才收復,貿然將一個年幼皇子封藩於彼,恐不能使其安定畏服。所以當年即將朱模的藩地改為山西潞州(今山西長治),同時以朱模年幼不更事為由,沒有馬上安排這個第二十一子出外就藩,而是暫時留於京師居住。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模十四歲。這一年年初,他奉父皇太祖皇帝諭旨,隨同兄長、太祖第二十子韓王朱松一起,率護衛屬員等,離京探望出外就藩的諸兄: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晉王朱棡、四哥燕王朱棣、五哥周王朱橚、七哥齊王朱榑。

朱模和朱松三月間自京師出發,先後抵達西安、太原、北平、開封、青州等地,探視諸位兄長,並傳達父皇對他們的撫慰及懷念之情。探視期間,兩個小兄弟和諸位兄長之間相處十分融洽。直到八月間,朱模和朱松才完成探視職責,返回京師。

此後,朱模一直在京師藩邸居住,沒有前往潞州封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七十一歲的太祖駕崩於京師皇宮,比朱模還大三歲的侄子、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即大明第二代皇帝——建文帝。

建文帝繼位後,因忙於執行“削藩令”、及出兵討伐起兵對抗朝廷削藩的燕王朱棣,沒有顧得上還留居京師的幾位小叔叔:韓王朱松、瀋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棟、伊王朱 他們的就藩之事。也許建文朝廷想的是正在展開的“削藩”如果順利的話,這幾個小親王將來也不必就藩,安置在京師,做一輩子富貴閒人也就罷了。

不過世事難預料,經過歷時三年的“靖難之役”,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率大軍長驅南下,出其不意擊破南軍防衛,渡江攻破京師,獲得了叔侄相爭最後的勝利,建文帝則失蹤於破城後的亂軍之中。燕王在拜謁孝陵(太祖陵寢)後登基稱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

成祖登基後,諸事繁瑣,同樣來不及顧及留在京師的諸幼弟,於是繼續安排他們在京師暫居,延遲就藩時間。

永樂三年(1405年),成祖已經登基三年,基本掌控了大明天下、社稷趨於安穩,終於有時間騰出手來安排弟弟們就藩事宜了,於是下詔,令工部在韓、瀋、安、唐、郢、伊諸藩國建造王府及附屬官衙,預備諸弟就藩準備事宜。

可就在永樂五年(1407年),成祖的二十弟韓王朱松等不到就藩,便薨逝於京師,年僅二十八歲。為了其他幼弟不至於重蹈韓王的覆轍,成祖命工部加緊督促諸王府建造工程,終於在永樂六年(1408年)年初,將各藩國王府建造完畢。

永樂六年(1408年)五月初二,二十九歲的瀋王朱模辭別四哥成祖朱棣,率家眷護衛屬官等,前往藩地山西潞州就國。從此,朱模及其後裔就定居在潞州,開時了大明瀋藩在潞州歷時二百三十六年的歷史。

朱模為人謙恭敦厚、內斂不張揚,自就藩潞州後,一直低調行事,從不多言,因此頗受成祖讚譽,誇獎他“賢德良善”,是宗室諸王的典範。

朱模平時微小謹慎,瀋藩經辦諸事一般不輕易向朝廷乞援,大多自己就解決了。直到宣德五年(1430年),由於朱模的兒子們皆長大成人,需要向朝廷報備準備大婚及開建別府居住,朱模才上奏侄孫明宣宗朱瞻基,請求朝廷批准並撥付錢款,拓展瀋王府,以備諸子婚禮。

宣宗除了每年例行的正旦、壽辰接到過瀋王的朝賀奏章外,這還是第一次得到皇叔祖有關其他事情的上疏,驚詫之餘也感嘆瀋王實在是太低調了,於是立即命工部派人赴潞州,為瀋藩擴建王府。工部官員抵達潞州後,實地考察認為王府之外都是民宅,毀去民宅而擴充王府不大可行,於是選取在潞州城內另闢地址,擴建王府,從而兩全其美。

宣德六年(1431年)五月,朱模薨於潞州,年五十二,朝廷賜諡號為“簡”,稱“沈簡王”。長子朱佶焞繼位,承襲瀋藩。

朱模在太祖諸子中,既無大功、也無大過,以天性敦厚、恬淡平和著稱,一輩子默默無聞,低調謙恭,在太祖位下諸藩中最是普通不過。在他的影響下,瀋藩後嗣諸王及宗人也大都也繼承了朱模的平和性格,安穩謹慎,從不輕易挑起事端,也不刻意表現自己,所以《明實錄》、《明史》中,幾乎看不到瀋藩宗人的出眾事蹟和好惡記錄,因為沒有什麼可寫、可渲染的,瀋藩可以算是大明最低調、最冷門的親藩。

瀋藩在後世史料中,得到了“恭良”的評語,以及“宗姓諸侯支派繁衍,遍於天下,而忠厚開國,獨以瀋藩稱首。其平居遵禮守訓,世有令德,無一切華奢積習,而約束嚴謹。諸王宗無故不得擅出,非啟請披允不得興訟。三百年間,宗民錯處,俱以無事而安。”的讚譽,在大明曆代各藩中,是非常高的評價了!

朱模去世後,他的後裔一直在潞州繁衍生息,延續瀋藩的傳承,共經歷了八代十一王。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劉芳亮部攻取山西,破潞安府(嘉靖八年(1529年),潞州升為潞安府),年幼的末代沈王朱迴洪被俘後農民軍挾持其北上,最終下落不明,其他沈藩宗人也四散逃亡,各自求生,明瀋藩二百三十六年的歷史宣告終結。

上一篇:【雙旗幣背後的旗幟】鐵血十八星旗,簡稱鐵血旗、九角旗、首義之旗
下一篇:匈奴俘虜後,為什麼不殺死漢人,反而匹配匈奴女子在匈奴結婚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