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精選三篇導語:本人對歷史還算是有點興趣。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精選三篇

導語:本人對歷史還算是有點興趣,但是讀書的時候歷史都是死記硬背,根本沒有自己的見解,所以無法融會貫通,只有斷斷續續,這本書講述了明朝的始末,而且通俗易懂。下面勵志故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歡迎閱讀。

篇一: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白話正說明朝的史書,它與史書不一樣的是它的語言生動幽默,而與演義不一樣的是它講述的全是真實精彩的歷史,這成了我喜愛這部書的原因。

歷史,每次讀來總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兒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蟻的事,正史不關心,野史也不疼愛,既然是大事,就總會引來很多的假設,總會假如這個不這樣,那咱們國家早就怎樣樣啦,如果那個不那樣,咱們早怎樣樣啦。無論大事還是小事,只要是個事兒,就沒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將相。但這也就構成了後人在閱讀歷史時的一個微妙的心理,這種奇妙的品味過程,堅信每個讀歷史的看官都深有體會的。

本書從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份檔案開始,細數朱元璋的小名——朱重八,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等,一切事情都從1328年的那個夜晚開始,朱元璋正因家庭出身三代貧農,因此為了吃飯,他為隔壁地主放了16年的牛。自古雄才多磨難,他17歲時的一場饑荒讓身旁的親人一一死去,帶著復仇的火焰和有飯吃的追求,朱元璋來到寺廟,做了8年的和尚,但身旁的數十起暴動讓他揭竿而起,經過長達16年的艱苦發奮,他打敗了元朝,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明。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個農民世家,缺乏食物,於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到之後,元朝把朱元璋列為造反成員,以此為藉口來殺朱元璋的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成為一代偉人的。他不得不戰鬥,而在戰鬥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冷靜讓他能夠準確決定局勢,甚至在失敗後能夠正確總結經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此刻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決定。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朱元璋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務必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準確地決定局勢;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會。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十分冷靜、堅持與果斷,那麼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在16年的造反經歷中,我看到了朱元璋無比的軍事天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與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中,他利用徐達的多點圍攻的衝鋒旗開得勝,而後常遇春的單騎救主,再是猛男丁普郎的衝鋒,最後致命一擊——火攻。這幾板斧掄得陳友諒一敗塗地,而後用安撫俘虜的命令獲得民心,並一舉消滅了他當皇帝路上最大的敵人。這幾招看出了朱元璋對海戰的精通——兵貴神速,旗開得勝;他的眼光之準——關鍵時刻常遇春一箭射中孤軍深入、勇不可擋的張定邊;不斷敗退中,丁普郎無畏的衝鋒……當這些名將都被朱元璋納入麾下時,勝利還難嗎?其實,他最狠得是最後一招,利用不殺降的政策廣博民心,將陳友諒的軍隊弄得支離破碎,再無還手之力。不得不承認,朱元璋是個軍事天才,小時候放牛、討飯的狀況下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軍事才略,實在難能可貴!

明代,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最明顯的體現。在政治制度上,朱元璋基本照搬元朝,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lz13)由六部分理朝政。這麼做其實是透過分權來抓權,他將軍政大權全都集中到他手裡。但這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對於精力旺盛,每一天加班加點批奏章的朱元璋也是累得夠嗆,於是他另設內閣,參與決策,減輕負擔;而後內閣首輔權傾天下,連皇帝的聖旨都能夠不批,想整誰整誰,這和明太祖的內閣制度是有直接關聯的。

“時勢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雖有過人之處,但總體上不算是“奇人”,和歷史上許多君主相比,他並不出眾。與其說他有王氣,倒不如說他很有運氣,先是出生在了一個漢人必反的動盪年代,又巧遇了眾多良相俊將,就連細節因素(鄱陽湖的東風)也那麼庇佑他……想不稱王也難。他的過人之處不多,但有一點對他的對手來講是“致命”的,那麼就是“緩稱王”政策,這能讓他在高舉“自然法正義”旗幟的基礎上巧妙地周旋在蒙元和陳、張之間,先是“幫忙”蒙元“剿滅”陳、張二人,然後再對蒙元“反戈一擊”。考察歷史,我們發現國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和改革開放初期的“韜光養晦”理念都有“緩稱王”的影子。

朱元璋一生殺人如麻,他的統治時代像極了蘇聯的“大清洗”時期——政治上極端恐怖,經濟水平和軍事力量卻都有了長足進步。儘管如此,中國的朱元璋還是要比俄國的斯大林優秀:斯大林搞大清洗,主要目的在於剷除異己,只是徒有“肅反”之名罷了,他把殺人當作目的;朱元璋雖也濫殺了不少無辜,卻也幾乎沒有放縱一位奸臣,殺人在他眼裡只是手段。但總會有人會為這種人才的超多流失埋單吧:蘇聯在二戰中付出了死亡2000萬的慘痛代價,而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則丟掉了江山。

朱皇上無疑是個成功者,但他卻不是個常勝將軍。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經歷了那麼多的失敗。因此,要獲得最後的成功,不是經歷失敗,而是經歷失敗後,繼續奮鬥的勇氣。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質區別。

作為大明天下的締造者,朱元璋有過不朽的功勳,也有過嚴重的過失,但他有充足的理由為大明帝國而驕傲和自豪。

朱元璋的失誤之處也許在於他太堅信責罰、殺戮的功效,而忽略了制度的完善和教育、感化吧。但是,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他的是非功過早已載入史冊,人們心中自有分數,又豈是你我能夠譭譽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歷史風雲即便,各個英雄人物流星般橫空出世。滄海桑田,世事變遷,當年的人、事早已灰飛煙滅;然而,大浪淘沙,他們這些豪傑在歷史的長河中更加灼灼生輝。

篇二:

一個王朝的背影——顛撲不破的氣數

第二次讀《明朝那些事兒》是從第四本開始的,也就是嘉靖時代,明朝自此開始由盛轉衰,一週多的時間讀完四本書便沒有心力一篇一篇寫了,索性直接寫在這裡。 這套書已經不需要再幫他吹噓什麼,因為已經經得起市場的檢驗了,豆瓣評分也高於9。1,我自己也是給打了10分。但是要把缺點放在前面說——先抑後揚。第一,由於整套書的語言太過接地氣,太像講故事,就像在看一本相聲書籍一樣,所以讀過之後只能對故事有一個大致的瞭解,但是真要拿出去講恐怕還是有點心虛。第二,作者太向著明朝了,以至於除了在讀魏忠賢咬牙切齒之外,其他的時候就是感覺明朝不該亡,就像作者自己總結的,氣數已盡是崇禎皇帝不可避免的命運,這樣實在有些說不過去,可以說讀到最後稀裡糊塗的明朝就亡了。 以上是雞蛋裡挑骨頭。 客觀的講,能挑出以上兩方面的毛病,是因為作者實在是讀了太多的史書,感覺市面上能找到的資料貌似作者都有了解,所以經常會出現幾個版本的故事同事陳列出來,越到後來越誇張,經常是說著說著就來一句“是這樣麼,不是”。作者對於明史是有自己的判斷的,他通過歷史資料的蛛絲馬跡進行整理判斷,對人對事進行大膽的評價,所以作者展示出的明朝是一個不一樣的明朝,不知道有多少演繹的成分在,但是作為讀者總體感覺酣暢淋漓。

現在開始講正題。 一個王朝的背影是餘秋雨先生的一本書,從木蘭圍場開始講清朝的命運。所謂王朝的背影,也就是後人在評述歷史的時候站在至高無上的帝王背後看到的真相與規則,對於帝王本人而言,他們可以操控帝國的走向,但是卻永遠沒有機會看到這背影。 明朝是中國從世界超級大國開始被漸漸超越的時代,這是我的視角。明朝的背影確實是繁華的,無數先人留下的璀璨的文化光耀至今,但是中國曆代發展至明朝已經形成了穩定的模式,使得這200餘年的帝國仍然逃不出歷史的宿命,在權力和利益的博弈中,將人性和權謀發揮到極致並未推動歷史的進步,僅僅支撐了歷史向前走。所以,最後來看,固有的模式的蛻變總要有著外在的刺激和激勵,但是當我們回眸明朝的背影,看到的是企圖操控一切的道士嘉靖,是後半生無所作為的萬曆,直到渴望勵精圖治卻感慨諸臣誤我的崇禎。在這樣的歷史程序中,有忠骨、有鉅奸,但是他們都在這逃不出的圍城中博弈著。這圍城之外的人,努力進入圍城之中,最終鑄就更宏偉的圍城,這就是一代代王朝的背影,因為在個過程中,我們從未看到有人從圍城中主動走出,歷史呈現給我們的只有背影。 正是在這樣的命運之下,輝煌的文化最終演變成了屈辱的歷史,一代代天才全都將命運奉獻給了王朝的興衰,而每個人都為了皇上身邊服務的機會而機關算盡,在明朝,都難逃言官的禍害和鬥爭的殘酷。即使張居正在死後也難逃劫難。我曾無數次疑惑,難道明辨忠奸是這樣難的一件事麼,讀著讀著發現,當所有的一切可以不分黑白,所有的進言中夾雜著真相和謊言,即使在權力的頂端也難以分辨,這是一個從皇權視角無法解決的問題,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只有制度,但是一切制度卻又是為了皇權服務,最終進一步鞏固皇權,所以迴圈往復,中國的帝制到了明朝,越是看起來到了鼎盛,越是註定了最後的衰敗。 王朝的背影,說到底是帝王不斷鞏固帝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將相本應是陪襯,只是在歷史的某個小節點,王朝突然出現明相或小人能夠暫時改變這種狀態,如徐階一般與帝王平起平坐,但是也僅此而已。忠者,進一步鞏固帝制,奸者,動搖帝制等待下一個繼任者。 最終,王朝的背影變成了我們如今看到的王朝興衰,在讀過這宏偉篇章後不禁唏噓,當明朝逐漸被西方列強超越時,不論明君與否,從歷史的層面來看都無足介懷,因為他們從出生起就註定要扮演這樣的角色,而真正推動歷史進步的人不是這些人。 推動歷史進步的是哪些人,自然不必多說了罷。

篇三:

評價歷史人物,絕對是兩方面的。像著名的明君,唐太宗。修生養息,天下大治,可之前隋朝剛滅,盛世一般都出在一個新王朝的前期。天下大定,盛世何不在?例如:康乾盛世,我不是一個民族歧視的人,我並不對滿蒙政權對有任何歧視。可康乾盛世確確實實是明末的經濟回暖。盛世?稱不上。如果說天下只要沒有造反的就叫做盛世的話,那中華五千年,豈不是一半的盛世?

中興這事,明朝的家常便飯,弘治中興,萬曆中興。我都從這本書裡看到了。這本書可以說是我的歷史啟蒙教材。讓我看清人的兩面,不是歷史課本上的單方面。

書中有提到張居正。過去我就聽過張居正的鼎鼎大名,知道他在嘉靖末萬曆初的功臣,萬曆中興,明朝最後一個巔峰。我對於他的死,很惋惜,我甚至痛恨萬曆帝不識貨,不識人才是個昏君。看了《明朝那些事兒》我也看到了張居正不好的一面,剛開始看到的時候,我接受不了,生活作風很成問題,但是做為一個我的偶像,我真的是接受不了的。

我從其他地方看到張居正死了之後他家屬的慘狀,我更加痛恨萬曆帝。不僅不識人才,而且殺良臣之屬。萬曆帝,你是個什麼皇帝!?誤了大明王朝!

後來,我看了書才知道,當年明月所寫的是很中肯的。雙方面,即使是歷史學家以及清朝皇子的老師所不重視,甚至鄙視的明武宗。他也寫了武宗的優點,八虎誤了武宗,當年明月教會了我看人的兩面性,很巧合,我的歷史老師也叫明月。

萬曆皇帝在張居正死了之後又恢復了祖制,是個墨守成規的人,因為,少不了一群墨守陳規的大臣。一個使勁,把明王朝從巔峰推向低谷。

人,很奇特,喜歡的自然是好的方面,討厭的自然也就是壞的方面。可是,當人的好的那方面大到一定程度時,往往會掩蓋了他黑暗的那方面,評價人自然需要兩面性

上一篇:慈禧太后每天都會用什麼東西調理身體?每天用什麼東西調理身體呢?
下一篇:《史記·唐少帝》中的韋皇后是怎麼死的?為什麼說她是被逼自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