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我90後,在職場打拼3年,20歲回到農村包300多畝地,過上幸福生活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1112位真人的故事

我叫於曉東@北大荒小東的農村生活,1994年出生在黑龍江雙鴨山寶清縣。

我農村出身,曾經懷揣著闖世界的夢想,到一線城市打拼。可是,在經歷過職場的沉浮和喧鬧後,最終,我還是在家鄉的黑土地上找回了夢想,成為了一名北大荒的“新農人”。

(我和我的玉米脫粒機)

聽爺爺講,他祖籍遼寧,後來帶著奶奶和6個孩子遷居到黑龍江雙鴨山寶清縣,在這片黑土地上紮了根。在這裡,奶奶又生了我爸爸——他們最小的孩子。

爺爺憑藉勤勞的雙手,曾經做到了富甲一方。我爸爸可以說是當年的“富二代”,在別人家工資只有幾十元的時候,我爸爸就經常兜裡揣著幾百元上街玩了。

我還有一個妹妹,已經成家了。今年,我28歲,是村裡最年輕的務農者,是家裡被爸媽嫌棄的“單身漢”、“莊稼人”。

大家可能也會奇怪,在年輕人都紛紛離開農村,到大城市尋找機會、安家落戶,甚至老年人都紛紛南下,逃離東北的時候,我為什麼還在農村種地?這一切,要從當年說起。

(我和爺爺)

我童年的全部樂趣,都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3歲開始,爺爺就帶我坐著拖拉機下地了。當然不是要我幹活,而是帶著我看那一片片一望無垠的莊稼地,看那一年又一年的播種、一年又一年的豐收。

學生時代,我的學習成績還算不錯,小學當班長,中學也算是中上游的孩子。如果不出意外,我會和其他孩子一樣,考大學,出去找份體面的工作,然後成為某個城市的一名“某漂”。

高二那年,我在縣城讀書。16歲的年紀,正是血氣方剛、年輕氣盛的時候。

一天,因為一點小事,我和班上另外一位男生髮生了口角,差點就動了手。為此,老師將我關了禁閉,讓我反思一個月,期間沒有安排我上課。

(我小的時候)

讀過書的都知道,高二一個月不上課意味著什麼。當我再回到課堂的時候,數理化這些理科知識,我已經聽不懂了。我一下子就慌了神。

在少年的倔強和強烈的自尊心影響下,我背起書包就回家了。爸媽覺得我可能是一時衝動,勸了我很久。當時,我感到特別委屈,也特別氣憤學校的做法,說什麼也不去了。

於是,爸媽給我辦了休學,希望我調整一段時間後,再去讀書。

從學校出來,爸媽問我想做什麼?我說想出去闖一闖。媽媽聯絡了北京的一個小姨,問有沒有合適的鍛鍊機會,讓我出門體驗一下生活。小姨剛好聽說一家很大的餐飲集團在招聘,就讓我去試一試。

(我和妹妹小時候)

就這樣,17歲時,我獨自一人來到北京。我知道自己一沒學歷,二沒背景,除了努力,別無選擇。

可能是我的真誠打動了招聘方,他們破格錄取我做了服務生。之後,我每天都兢兢業業的工作,把工作準則牢牢背過,不敢有半點馬虎。

那段時間,我的視野變開闊了。北京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先不說各個名勝古蹟,就算走在北京街頭,我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華夏文明,看到祖國上下五千年的滄桑和文化。

每一個角落,每一個衚衕,甚至每一棵樹,可能都有歷史,都在講述故事。作為社會平凡中的一份子,能夠見證祖國的繁榮,我倍感幸運。

(我的工作照)

兩年後,我終於等來了晉升的機會。我不僅得到了部門經理的肯定,也得到了總監的認可。

在年度晉升考核中,我順利透過筆試、面試等環節,成為了集團最年輕的客服主管,被調到瀋陽區域,進入考核期。

可晉升的喜悅並沒有持續多久,問題便接踵而至。由於我年紀小,當時才19歲,可我手下的十多名員工,無一例外都比我大。在他們眼裡,我就是“小屁孩”,都一臉的不服氣。

那段時間,我特別焦慮。第一次3個月的考核期過後,我沒有透過。這時,我想起了爺爺對我說過的話:“人勤地不懶,莊稼要靠管。”我覺得自己還得學習。

於是,我向公司資深的部門經理討教管理經驗,他告訴我說:“管人就是管心,你得讓大家從心裡認可你,先和員工做朋友,再說管理制度和行為標準。”

(我買的新機器)

我深受啟發,立刻改變了生硬嚴肅的工作方法,開始和大家談心、開茶話會、團建等。這一招非常見效,我們部門的考核指標節節攀升,我也順利透過考核期,正式成為管理者。

可是,就在我準備在職場繼續打拼的時候,公司卻在運營方面出現了問題,被迫轉型。偌大的企業,轉型並不容易,很快公司就倒閉了,我也失業了。那年,我20歲。

2014年,我回到黑龍江老家,在一家國企做餐飲管理工作。期間,我開始考慮自己的人生規劃。工作那幾年,我發現自己並不喜歡職場的勾心鬥角,可是,我還有哪些喜歡的事情呢?

(寶清縣的夜景)

我感覺非常困惑和茫然,自己已經沒了讀書的機會,那時的我,一無所有。作為農民的孩子,我常常覺得自己像是黑土地裡長出來的莊稼一樣。這片土地滋養了我,我能回報它什麼呢?

有一天,我無意中看到爺爺留給我的一些紀念品,是一些獎章和糧票。

其中一塊獎章,是1985年寶清縣政府頒發的勞動模範獎章。撫摸著這枚獎章的時候,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和爺爺在地頭說過的話:“爺爺,我長大了也要來種地”。

我爺爺8歲的時候成了孤兒。為了能有口飯吃,爺爺就去給別人家放牛,而且一過就是7年。

(六七十年代的糧票)

15歲,爺爺覺得該學點手藝了,於是就借了盤纏,到遼寧鐵礦學打鐵。

當時,鐵匠也是技術工種,專門製造農機具之類的。爺爺專心學習,很快就成了手藝高超的鐵匠,並逐步成為師傅級的匠人。

爺爺結婚後,先後有了6個孩子,生活也是非常窘迫。有一年,他的一個雙鴨山的徒弟說,雙鴨山這邊招工,需要一位技術人員,掙的錢比遼寧那邊多。於是,我爺爺就跟著過來了。

可到了之後,爺爺才發現,是在農村打鐵,造農具。但是,爺爺已經沒有路費了,而且當地人非常誠懇地挽留他,他只好暫時留了下來。

第二年,我奶奶就帶著6個孩子找到了這裡。從此,他們就在這裡安家落戶了。

(爺爺和他的7個孩子)

隨著社會的進步,鐵匠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80年代起,土地承包到個人,也允許開荒耕種,爺爺就開始種地。

匠人出身的爺爺,很快就在這片黑土地上展現了驚人的天賦。別人家還在用牛的時候,他就已經貸款買了拖拉機,並把農機具進行改良,提高效率,解放雙手。

我們第三生產隊一共100多垧地(東北一垧為15畝),我爺爺全部承包過來。一些零散的地塊,爺爺轉包出去,留下50多垧大塊的土地,利用當時先進的農機具,帶著四個兒子一起耕種。

除此之外,爺爺還大量開荒,不斷改進種地的工具和方式。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因地制宜、隨機應變這些詞用在他老人家身上非常貼切。

在爺爺的努力下,我們家成了80年代末的萬元戶。爺爺多次獲得政府頒發的勞動獎章、生產大王榮譽等,家裡條件在當時相當優越。

(1985年爺爺的勞動模範獎章)

在家的日子,我不斷回憶關於爺爺的點點滴滴。爺爺常跟我說:“咱農民可以沒有文化,但腦瓜得進步,要善於思考,隨時俱變”。

爺爺還說:“不要小看農業,民以食為天,將來的農業肯定會實現現代化。農民一個人就能種幾百垧地,都是機械化、無人機,手機就能控制,一定會實現的”。

爺爺年紀大了,不再下地,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看報。我學過的課本,爺爺都要拿來再看一遍,還看了很多農業方面的書。

爺爺告訴我:“學習就必須認真學,努力學。如果努力了還比不上人家,那就是天賦上的差別,不要怪自己,但是得認真學。”

(豐收的玉米)

我曾問爺爺我什麼時候能有臺電腦,我爺爺說你不用著急,未來家家都有電腦,人人都有手機。當時,我以為爺爺在開玩笑,但現在都實現了。

爺爺還告訴我:“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慌,不要亂,頭腦清醒才能把事情處理好,頭腦亂的時候不要輕易做決定”。

我上初一那年,爺爺去世了。這些年,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總會想起爺爺當年對我說過的一些話。在我人生的關鍵時刻,爺爺就放佛在天上看著我,給我指引和力量。

經過深思熟慮,我決定離開爾虞我的詐職場和喧囂的城市,回到農村,去實現兒時的夢想,做一名純粹的農民。在爺爺耕種過的土地上,去完成作為一名北大荒青年人的使命。

(逛農機具市場)

是的,是使命。我是帶著使命感,做了這個決定的。我拒絕了領導的挽留,回到了老家。我要成為一名新型農民,爺爺說的沒錯,如今的農業正在與時俱進,種地不再是一件辛苦的工作,而是需要機械裝置和頭腦。

我是在黑土地長大的孩子,對種地毫不陌生。在讀書工作期間,我也從來沒有缺席過每年的春種秋收。我一邊研究,一邊學習,去考了“新農人”資格證書。

(我的新農人證書)

其實,爸媽非常反對我回家種地,覺得簡直不能理解。可我就是在田間耕作的時候,才有酣暢淋漓、無拘無束的感覺,以及在朝九晚五的城市生活中,體會不到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我就開玩笑對爸爸說:“都說富不過三代,您是富二代,您把錢都花沒了,我可不就成窮的第三代了麼?我得靠自己努力奮鬥。爺爺種地不也把家裡經營得挺好嗎?!”

我接了家裡的地,包括爺爺當年開墾的,又承包了一些

我先從裝置下手,花了十幾萬元購買了一臺四驅多功能農用機車,又購置了最新型的農機具。用了之後,當年就有效果,苗出的非常整齊。

(投資裝置)

2016年,我就迎來了大豐收,連續兩年實現盈利十多萬元。但是2018年出現了冰雹,我們這邊的農民都幾乎顆粒無收。經歷過災害,我又開始研究地形。

由於這邊的土地寬闊平整,在遇到雨水多的年份,雨水根本排不出去,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減產或者絕收。

然後,我在自家一塊200多畝的地裡,挖了排水溝,雖然佔用了近30畝農田,但是排水功能是肉眼可見的。

我挖排水溝這個舉動,爸爸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甚至在我們村大家也覺得新鮮,甚至還有人嘲笑。誰在自己家地裡挖溝呢?少種了幾十畝地。

(遇到天災,農作物就減產或絕收)

2019年,我們這邊又發大水,把許多房子都淹了。當地有一座大壩,隨時有決堤的危險。我心裡特別著急,瞞著父母就和志願者一起去護大壩了。

那一刻,個人安危已經完全放在家鄉的安危後面了。

因為水太大了,我挖的排水溝雖然緩解了災情,但由於溝還是不夠深,存滿了水。第二年,我又繼續挖,進行擴大、加深。我相信,它一定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2020年,我又添置了十幾萬的農用裝置,包括最新型的免耕機、打藥機,不僅效率提高了,出苗率、成活率都明顯比其他人的好很多,收成也比前幾年翻了一番。

到2021年,我耕種了300多畝地,實現年收入20多萬元。

(收割玉米)

今年又是一個雨水偏多的年份,我的排水溝開始發揮作用。我用實實在在的收益,證明了自己的決定。

這些年,我無論做什麼創新舉動,都無一例外遭到家人或者鄉鄰的反對。

我想在創新中提高農業的抗風險能力,而不是“看天吃飯”。我覺得只有科學種田,才能增加糧食產量。如果因循守舊,只能被淘汰。

在農村,人口老齡化特別嚴重。現在務農人的平均年齡都在50歲左右,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我們村裡有五百多戶人家,現在種地的大概只有一百來戶。

也許是因為家鄉窮,年輕人都離開了,但是新生力量的離開,越發加劇了這種貧窮。

(國慶節為祖國慶生)

我現在是村裡最年輕的農民,在不忙的時候,我就去國營農場參觀學習,研究新上市的農機具和新機械裝置。

這幾年,一些左右鄰居也開始慢慢接受我的新思維、新嘗試,我們在一起交流,研究。正如爺爺說的:“要改變思想,善於思考,與時俱進”。

我的下一個十年目標,就成為我們村最大的種地大戶,成為種植標杆,就像爺爺當年做出的榜樣一樣,我有信心完成。

我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未來五年到十年,會有更多的年輕人、大學生加入農村土地耕種,壯大新農人隊伍。

(北大荒的現代化農業)

我特別想對那些離開家鄉的年輕人說,現在國家振興鄉村的號角正在吹響,如果條件允許,希望你也能回到家鄉貢獻一份力量。

家鄉的黑土地不僅養育了我們自己,還為祖國糧倉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農業大省,挑起了保障國計民生的大梁。

也許,我們少數人的迴歸改變不了什麼,但我們作為90後新生代,可以讓更多年輕人瞭解農業,重視農業,用新思維,給這片黑土地帶來希望,帶來新的生機!

(我驕傲,我是祖國新農人)

如今,我們正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科技的進步,也正在影響著北大荒和新一代農人。

現在,種地已經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全部機械化。年輕人,回來吧,你的家鄉真的需要你!

【口述:於曉東】

【編輯:艾米】

我們不能走過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裡感受別人真實的故事,而且,每個故事都有真實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歡這樣真實的故事,請關注我們吧!@真實人物採訪

上一篇:自阿里P8爆出1031道java面試題後,我在boss直聘狂拿千份Offer
下一篇:不許將軍見白頭——C羅的2022,37歲老將的最後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