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與父親發生衝突後,14歲的他來到火車站,準備自殺……

▶ 火車來了,但速度很慢。小杰擔心死不成還留下終身殘疾,猶豫間,火車開走了。小杰在車站又待了幾分鐘,然後回家了

小杰是一個有自殺想法卻沒有自殺成功的孩子。

小杰14歲,父母都是工薪族。小杰有個妹妹,兄妹倆感情不錯。

小杰在學校成績還行,不需要父母太操心。父母對兒子唯一的不滿是他對網遊有些沉迷。考慮到明年要參加中考,需要把更多的時間、精力用在學習上,半年前他們開始禁止小杰使用手機和打網路遊戲。

週末晚上,小杰想跟父親要回手機玩遊戲。父親沒有讓步,堅持不還他手機。兩人發生爭吵。爭吵無果後,小杰又想用妹妹的平板電腦,可妹妹說她也要用。連碰兩個釘子之後,小杰怒氣衝衝地走出家門,盲目在附近走了一圈,然後去了火車站。他小時候常去火車站看火車,知道有個地方不用走大門就能進入站臺。他打算在火車來時臥軌自殺。

幸運的是,小杰沒死。

火車來了,速度很慢。小杰擔心死不成還留下終身殘疾,猶豫間,火車開走了。小杰在車站又待了幾分鐘,然後回家了。

回到家,小杰和妹妹說起自己剛才去火車站差點做出的“壯舉”,並再三要求妹妹不把這事告訴父母。妹妹非常不安,第二天還是悄悄告訴了母親。小杰的母親驚呆了,趕緊帶小杰來看心理醫生。

青少年自殺的顯著特點:導火索常常是大人眼裡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是一記耳光、一句斥罵、一個低分……

就這樣,我認識了小杰。透過與小杰以及與小杰父母的單獨談話,我發現了兩件事——

1。父母覺得自己和小杰的關係不錯,而小杰認為父母很討厭他,因為最近一段時間,父母不斷地批評他懶惰、不應該把時間花在玩手機遊戲上。

2。父母覺得小杰的問題是沉迷遊戲,不在現實中交朋友。他們認為,只有沒收小杰的手機,他才會在現實中與人交往。而小杰表示,自己並沒有沉迷遊戲,他只是在無聊或難受時才玩。另外,他總待在自己房間裡打遊戲,就是想躲避父母。而他跟妹妹在一起時就不會打遊戲,因為妹妹不會批評他,他可以自在地做自己。

至於朋友,小杰說自己性格內向,害怕和人互動。他上小學時有個好朋友,但後來因為升學、搬家兩人失去了聯絡。現在,小杰的朋友就剩下妹妹和打網遊時交的網友。自從父母沒收他的手機後,他和網友失去了聯絡,也就失去了大部分的減壓渠道,所以爭吵後頗為無助,才會想去自殺。

這是青少年自殺的顯著特點:

導火索常常是大人眼裡微不足道的小事。

有人說:現在的青少年心理脆弱,一點打擊都承受不了。實際上,青少年自殺,往往是最近的直接誘因加久遠的間接誘因——後者雖然已經過去很久,卻依然深深地影響著孩子。而最近的直接誘因,可能是一記耳光、一句斥罵、一個低分……總之,都是大人眼中的小事。而久遠的間接誘因,也許是5歲時受到的虐待,近4年的孤獨,3年前遭受的校園欺凌……

說孩子心理脆弱的人,只看見孩子最後的絕望,沒看見孩子之前心中的掙扎。其實,當孩子有了自殺念頭時,哪怕是父母,也未必知情。

有項調查發現:自殺未遂後被送到急診室的青少年中,85%的孩子沒告訴任何人自己有自殺念頭,90%的孩子嘗試自殺是父母不知道的,近70%的孩子從考慮自殺到開始行動,間隔不到30分鐘。

這意味著許多孩子自殺時,父母是茫然的:“我感覺親子關係還好啊,怎麼孩子就自殺了呢?”“我事先一點也沒察覺到啊,孩子怎麼就尋死了呢?”

小杰說,他在嘗試自殺前,情緒至少低落了4個月,孤單、抑鬱、絕望,覺得沒人在乎他。小杰的父母當然是愛小杰的,但他們能力有限,只會禁止小杰打遊戲,無法提供具體、切實的幫助,無法讓小杰與同齡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絡。父母禁止小杰打遊戲的目的,是希望小杰多結交現實中的朋友。但適得其反,他們的做法讓小杰失去了僅剩的一點與同齡人社交的渠道。支撐小杰的世界的支柱本就不多,父母提起斧子又砍斷一根,無疑增加了小杰的世界倒塌的機率。

很多人覺得,青少年正值人生起步階段,大好年華還在後面,遇到的挫折也都是些芝麻大的小事,至於尋死嗎?其實,還真至於。

《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8)》中,對青少年自殺者年齡進行統計發現:10歲前孩子自殺的較少,10歲後孩子的自殺風險迅速上升。其中,12歲的佔40。3%,居第一,14歲的佔22。7%,居第二。

有調查表明:2416名從小學五年級到高中二年級的上海中小學生中,認真考慮過自殺的人佔15。2%,有自殺計劃的人佔5。8%,有過自殺行為的佔1。7%;而杭州7335名初中至大學的學生中,有14。3%的人認真考慮過自殺,6。9%的制訂過自殺計劃,2。1%的有過自殺行為,1。0%的曾反覆嘗試過自殺。而自殺未遂和自殺身亡的比例,在10∶1左右。

▶ 小杰能活下來,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火車進站後開得慢,必然是因為他有一個感情好、願意傾聽的妹妹

諮詢中,我得知小杰的父母對子女的管教很嚴,有嚴重的家長制作風,說話不許孩子反駁。如果孩子反駁,就是“忤逆”。他們常對小杰說:“我們供你好吃好喝,你怎麼還不開心?”“我們辛苦工作,你就這樣回報我們?”“你什麼時候才能不玩遊戲,讓我們開心一下?”

父母和小杰的交流方式,沒有讓小杰感到被理解被支援,反而讓小杰感到被批評被否定。慢慢地,小杰開始恐懼與父母交流,並儘量躲避他們。

當父母不斷告訴小杰,他要為父母的情緒負責,因為父母的辛苦、不開心都是因為他。小杰感到內疚。當他感覺自己怎麼做都達不到父母期望時,非常痛苦,但他不願向父母求助或就醫,因為“這樣會給父母增加負擔,也會給自己招來責罵”。

慢慢地,小杰習慣了報喜不報憂,給父母說好聽的、能讓他們高興的話,而自己的苦惱、鬱悶全部藏在心底,由自己消化。

其實,就算看心理醫生,小杰的這種習慣也延續了下來。我發現,他跟我對話時,有時候的表達也不真實。他習慣性地說心理醫生想聽的話,就像習慣性地說父母想聽的話一樣。

我對此感到心疼。

在一個家庭裡,父母管教孩子越嚴,孩子越容易抑鬱。而親子衝突嚴重的家庭,孩子的自殺風險會大大增加。有研究顯示,

如果孩子們感到自己令家庭蒙羞,會導致他們產生強烈的自殺念頭。

小杰為什麼能活下來?是偶然,也是必然。

偶然是火車進站後開得慢,必然是因為他有一個感情好、可以信賴的妹妹。最後拉小杰一把的人,是妹妹。如果沒有妹妹這個傾訴出口,小杰的自殺嘗試將無人知曉。而他的下一次嘗試,也許就真的走向了死亡。

▶ 小杰的母親打來電話,說小杰很少打網遊了,就是協議時間內也不打了。因為他參加了校籃球隊,學習之外的時間都拿去打籃球了

我對小杰的治療,重點放在三個方面:

1. 先改變小杰的父母

小杰的父母要改變家長制作風,調整與孩子的交流方式,讓小杰不再恐懼和他們交談。

小杰的父母都是四十出頭,人到中年,想改變與孩子的交流方式不容易。我建議他們,別把孩子當孩子,要把孩子當同事甚至當領導。想想,你與領導說話會不客氣嗎?你會不允許同事辯解嗎?他們之所以對孩子說話不客氣,不允許孩子辯解,是因為他們在心裡把自己放在了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如果能把孩子當同事當領導,則意味著他們至少會把孩子當成與自己地位平等的人對待。

另外,小杰的父母也要意識到,孩子和網友的友誼,也是一種有意義的友誼。

小杰性格內向,加之在家庭中沒有習得正確與人溝通的方法,害怕與現實中的同齡人交往,他把視線轉移到網路,在網上尋找興趣相同的朋友,建立友情。這雖比不上現實生活中面對面的友誼,但也不失為一種精神寄託,至少在苦悶、抑鬱時有傾訴的物件,以幫助他度過一些人生的黑暗時刻。

父母不能談“網”色變,看到孩子上網就不問青紅皂白地一棒子打去,全盤否定。

2. 針對小杰的社交焦慮症進行認知行為治療

經過交談,小杰意識到,用手機打網遊雖然能夠逃避痛苦,卻也使他遠離現實,導致在人際交往方面成長緩慢。一旦得知這對自己的成長沒有好處,正常的青少年都會很想改變現狀。小杰也不例外。

小杰有強烈的上進心,不管在學習方面,還是在其他方面,他都想做得更好。抓住這一點,我給他介紹了一個新朋友。這個孩子與小杰同齡,對小杰喜歡的網遊很感興趣,同時還是籃球高手。我請他每週六邀小杰一起打籃球。

3. 對小杰愛打網遊的問題,由親子雙方擬定一個協議

小杰的父母之所以強烈反對兒子玩手機,是怕兒子沉迷網遊而拋棄社會交往,以及影響學習。如果小杰能夠在增加社會交往和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打網遊,應該是被允許的。

我說服小杰的父母和小杰一起商定,小杰每天或者每週可以打多長時間的網遊,並擬定協議。協議時間之內,小杰打網遊父母不要干涉;協議時間之外,小杰上交手機。

兩個月後,小杰的母親打來電話,說小杰很少打網遊了,就是協議時間內也不打了。因為他參加了校籃球隊,學習之外的時間都拿去打籃球了。

現在,小杰對打籃球的興趣已超過了打網遊。而且聽小杰的妹妹說,上週,小杰在籃球比賽中的表現贏得了學校眾多男生的鼓掌和女生的尖叫。小杰的母親強調:“重點在後面五個字,女、生、的、尖、叫。”

我哈哈大笑:“這下,小杰再也不會想不開了。”

但是我也提醒小杰的母親:青少年自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預防青少年自殺,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有過自殺念頭、自殺經歷的孩子,父母要對他們格外關注。有項實驗曾追蹤千餘名自殺未遂者,在此後15年的隨訪中,研究者發現6。7%的自殺未遂者最終還是死於自殺。因為有自殺傾向的人會在人生的黑暗時刻,再次嘗試自殺。

當然,我們都希望小杰不在此列。我衷心地祝福小杰的內心能夠得到完全治癒。

END

作者:洛浦

編輯:楊子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

第一時間聯絡刪除

上一篇:巴西或爆冷出局?踢出最差半場,無計可施,克羅埃西亞真核能力真強
下一篇:簡單的養腎小妙招,一看就會!快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