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鳥類中的“傻狍子”,不會飛卻能活到90歲,堪稱史上最蠢萌的生物

在紐西蘭的島嶼上,生活著一種活到90歲還不會飛的鳥類,憑著把自己退化成“走地雞”和其自身的蠢萌,而成為了瀕危動物。

它有著鸚鵡的身體,卻長了一張酷似貓頭鷹的大臉。生性懶散,因為在遇到危險時只會倒在地上“裝死”,所以被稱為鳥類中的“傻狍子”,它就是鴞鸚鵡。

有人說它是史上最笨的鳥,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它真的像人類說的一樣那麼笨嗎?

完美適應環境的鴞鸚鵡

大多時候,鸚鵡在人們的印象中,都是很聰明的一種鳥類,但凡事都有例外,鴞鸚鵡似乎是鸚鵡家族中那個“拖後腿”的存在。

作為鸚鵡家族中比較“奇葩”的存在,它不僅是世界上唯一不會飛的鸚鵡,更是因為有著重達8斤的體重,讓其行動起來顯得很笨重。在很多時候,可以說是就連雞都比它靈活很多。

也因此很多人認為,鴞鸚鵡就是個憨憨,但事實上卻恰恰相反,它們如今的樣子,實際上是它們透過聰明的進化而得到的結果。

眾所周知,紐西蘭因其地理位置幾乎與世隔絕,所以島上沒有大型捕食動物。而且這裡的氣候宜人,植被生長茂盛,曾一度成為鳥類和爬行類動物的天堂,已經滅絕了的恐鳥就曾生活在這裡。

而鴞鸚鵡作為紐西蘭特有的物種,更是高度適應這種環境的動物,它們之所以不會飛,其實是因為它們不需要。它們是以植物為食的鳥類,而島上植被豐富,基本上足夠它們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並且更重要的一點是,相比起天空,它們在地面上生活會更安全。

因為雖然它們不需要擔心受到大型食肉動物的攻擊,但在紐西蘭也曾生活過像紐西蘭隼這樣的多種猛禽。為了躲避這些靠視覺捕獵的天空霸者的攻擊,鴞鸚鵡才選擇到地面生活,並且它們還會利用自己一身柔軟的綠色羽毛,使自己與周圍的草木完美融合在一起,讓這些捕食者無法輕易的發現它。

所以鴞鸚鵡不會飛,並不是因為它笨,而是它在這種特定的生存環境下,順應自然進化的表現。而且雖然它們不會飛,但是它們很擅長跑,別的鳥類可以飛到樹梢上覓食,它們也可以靠著堅硬的喙和強壯的雙足配合著爬到樹梢上尋找食物。

它們退化的翅膀在爬樹時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甚至就算是它們一時不慎從樹上跌落了下來,它也能使勁兒撲騰著自己的翅膀,讓翅膀起到一個緩衝的作用,降低下墜的速度讓自己來個“軟著陸”。

而且因為不再需要飛行,那麼它們也就不再需要保持輕盈的身材。它們會積累大量的身體脂肪,與此同時,也會提升身體的強壯程度和骨骼的結實程度。而且其厚實的羽毛和胖胖的身軀,也是能起到減震的作用的,所以就算是從樹上掉下來,也不一定就會受傷。

因為這種適應能力,鴞鸚鵡在紐西蘭的生活可以說是十分安逸的。不過也正是這種安逸,為它們埋下了瀕危的隱患。

一夫多妻制的鴞鸚鵡

一般情況下,因為食物充足並且沒有什麼天敵,鴞鸚鵡的壽命都在60歲以上,最長的甚至可以活到90歲,因此它們會像人類一樣,先享受一段青年期的“單身”生活後,才會進行繁殖。

雄性鴞鸚鵡在五歲以前,不會開始它們的求偶行為,而雌性要到9歲至11歲才會開始尋訪異性。鴞鸚鵡彷彿生來就沒有什麼繁衍後代的“使命感”,尤其是其雌性,基本上平均五年才會生育一次小鳥。

它們的求偶方式也是所有鸚鵡當中最奇特的。它們是唯一實行“一夫多妻制”的鸚鵡,並且在求偶季到來時,雄性鴞鸚鵡會聚集在一個宛如競技場的地方,劃出屬於自己的圓盤形凹坑,並透過表演其獨有的舞蹈和演唱來吸引雌性。

為了吸引雌性,雄性鴞鸚鵡會發出一種嘹亮而低頻的鳴叫,這種聲音甚至能傳播到5公里之外,它們每天平均鳴叫8小時,整個鳴叫過程甚至長達3-4個月左右,它們也將會因此失去近一半的體重,所以日常脂肪的堆積對它們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但在這場求偶大作戰中,並不是每一隻雄鳥都能得到雌鳥的迴應。有魅力的雄鳥,會受到眾多雌性的寵愛,而沒能得到迴應的單身鳥就會孤獨終老。它們的相遇只是為了傳宗接代,在交配完成後,雌雄的關係就會宣告結束,不會結成伴侶。

一般交配完成雌鳥就會回到自己的居住地獨自生育幼鳥,並且會花3個月左右的時間來哺育幼鳥,有的甚至會哺育長達6個月之久。而雄性則會繼續留在競技場等待別的雌鳥的到來,並不會參與到照顧幼鳥的這個過程中來。

這種“聚集式”的求偶方式有著講究運氣的成分,某種程度上也降低了鴞鸚鵡的種群數量的增長,因為雌性不一定會願意來到競技場完成交配。並且隨著人類的到來,鴞鸚鵡還需要冒著生命危險進行交配。

因人貪慾瀕臨滅絕的鴞鸚鵡

自從不速之客歐洲殖民者登陸上這個世外桃源,鴞鸚鵡的命運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因其羽毛是天然的綠色,便被人用作衣服上的飾品,因為其像渡渡鳥一樣有著親近人的特徵,所以在遇到人時不僅不會逃走,還會傻乎乎的湊上前看看,所以也很容易被捕捉。

而且,因為鴞鸚鵡體內自帶果香,更是成為了人類餐桌上的佳品。對於愛吃肉的入侵者來說,比起渡渡鳥,人們更青睞鴞鸚鵡的身子,這大概就是“鳥本無辜,懷香其罪”吧。

如果說因為人的貪慾,讓本就數量不多的鴞鸚鵡雪上加霜,那麼由人類帶來的,原本在紐西蘭不存在的貓、狗、鼠、鼬等哺乳動物,更是一腳把鴞鸚鵡踹進了瀕危的行列。

因為鴞鸚鵡不能飛,無法逃過外來食肉動物的追擊。它們遭遇危險時,常常會一動不動進入僵直狀態,很多人覺得這是其愚笨的表現,但其實並不是。因為在人類到來之前,它們只需要面對來自天空的視覺性捕食者,這種“假死”的自保方式,加上完美的擬態“隱身”技能,猛禽是很難發現它們的。

但像貓、狗等這樣的外來捕食者,是靠嗅覺捕食的,所以鴞鸚鵡的自保方式才沒了作用。不僅是成年鴞鸚鵡,還有它們的蛋和幼鳥,也都遭到了入侵肉食動物瘋狂的捕食。沒有自我保護能力的鴞鸚鵡,面對外來捕食者時,往往都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據統計,光憑家貓,一年就能捕食鴞鸚鵡的幼鳥2600萬隻。

尤其是鴞鸚鵡這種“聚集式”的求偶方式,更是為捕食者提供了大好的捕食機會,它們發出的鳴叫和自身自帶的果香,都只會讓捕食者更容易找到它們的位置。

因為歐洲殖民者的無節制索取,和外來捕食者的捕食,導致曾經遍佈滿島的鴞鸚鵡瀕臨滅絕,陷入了幾乎絕種的危機,最少的時候,僅存甚至不超過五十隻。

直到20世紀末期,鴞鸚鵡的保護計劃正式啟動,紐西蘭政府才開始想方設法保護鴞鸚鵡。用了整整30年,才勉強把65只的種群提高到154只。

動物在特定的環境下,是會順應自然進行有智慧的演化的。它們有著屬於自己的生存策略,而人類因為自己的貪慾,破壞了這種平衡。要知道,毀滅有多輕而易舉,恢復就有多艱難。如今,只是要保護一個這麼小數量的種群,卻需要幾代人付出努力,以及數以億計的資源資金投入。

上一篇:燃氣灶維修丨燃氣灶打不著火是咋回事?
下一篇:生吃蘑菇安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