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巡飛彈的攔截確實需要好好研究

臺灣要玩小摩托,大陸這裡不僅要掏窩、拔灶,還要攔截。臺海有事,需要打過去大量的巡飛彈。打巡飛彈是臺海兩邊都有的問題,也是未來戰場上所有人都有的問題。

巡飛彈速度慢,高度低,機動性不怎麼樣,飛行路線呆板,結構上也因陋就簡,結實是最後考慮的問題。說起來,一顆打中要害的子彈或許就能要了巡飛彈的命。那巡飛彈好打嗎?

不見得。

首先要記住,巡飛彈不是打重點設防目標為主的,

本來就是打足夠重要但基本不設防目

標的,比如手機基站、變電房、加油站之類。換句話說,硬衝1130、雙35、“鎧甲”之類本來就不是巡飛彈的活。

巡飛彈的速度和高度不見得比南飛的大雁低。問問獵人,大雁好打嗎?都會告訴你,不見得,尤其是百十米外的大雁。大雁傻傻的,不大怕人,獵人一般會設法潛伏到更近的地方才打,甚至潛伏到可以用霰彈槍打的距離。把大雁驚飛起來,沒準一槍就能打下好幾個。但巡飛彈到這個距離再打,可能射手就被殉爆給禍害了。一架烏克蘭米格-29就是犯了這個錯誤。

從射程和威力來說,高射機槍絕對夠用,問題是命中率。兩三米見方的巡飛彈說小不小,說大也不大。人工瞄準和射擊的高射機槍要在幾百米距離上擊中,並不容易。典型巡飛彈的速度在200公里級,也就是說,每秒50-60米。幾百米的距離只有不到十秒鐘時間,而高射機槍的瞄準、子彈飛行好需要時間。如果不能在幾百米的距離上擊中,首先可能對自己發生危險,其次可能讓巡飛彈迅速穿過斜距極限而跑了。高射機槍再便宜,也不可能什麼滿世界到處鋪一挺。巡飛彈衝著高射機槍過來還有較多的重複射擊機會,要是在射程極限上一掠而過,射擊視窗就轉瞬即逝了。

高射機槍也對蜂群攻擊心有餘而力不足。對空亂掃一頓只能碰運氣,把被保護目標的安全留給運氣是不負責任的。精確射擊則要對每一個目標來一遍搜尋-鎖定-瞄準-射擊的迴圈,在幾百米的半徑裡是否來得及就不好說了。巡飛彈成本低,略有重要性的目標來上三五枚並不奢侈。略有重要性的目標也可能有三五挺高射機槍保衛,但為了提高命中率,也避免錯漏目標,很可能集中射擊其中一個目標,再轉移火力,而不是各打各的。這對射擊指揮有很高的要求,也對轉移火力的迴圈時間要很高的要求。人工操作的高射機槍能否做到很不確定。

37炮和高射機槍一樣,威力甚至過度了,問題在於要打得到。好處是炮彈的爆炸破片增加了殺傷半徑,壞處是成本和部署靈活性還不如高射機槍。實際上,現在拉出來就能打的37炮可能誰都不多了。幾十年前封存的未必現在還處於良好狀態,炮的狀態良好不等於彈藥的狀態也良好。這些東西都是有壽命的。還需要射手有一定的訓練,否則真成了朝天空灑水了。

在理論上,配備紅外光電系統甚至毫米波雷達,加上簡易的數字火控系統,可以大大提高高射機槍和37炮的命中率,但那樣系統成本很快就無法接受了,便宜可靠的優點也不復存在了。再說,巡飛彈用摩托車發動機的話,紅外訊號非常小;用非金屬材料製造彈體的話,雷達反射特徵也非常小。常規的紅外光電和毫米波雷達還不一定足夠給力,需要加料。

在電視新聞裡,烏軍部署了一些步槍手對空射擊,突擊步槍配有瞄準鏡。說起來,瞄準鏡有助於瞄準較遠的目標。但瞄準鏡的分劃是按照地面目標來設定的。對空射擊的彈道彎曲,地面分劃完全不可靠。而且瞄準鏡的分劃需要根據目標距離來調整,在緊張的對空射擊中,也根本不可能有這個時間和心思。另一個問題是:瞄準鏡的倍數越高,視場越窄小,首先把目標“套入”瞄準鏡就越困難。到航展拍飛機或者野外“打鳥”的攝影愛好者都有這個體會:越是大炮鏡頭,越是容易套不住目標。倍數小當然沒有這個問題,但目標也回到小小的一點,打起來還是沒有準頭。沒有烏軍步槍手打小摩托的命中率資料,估計高不了。

人工瞄準的槍炮不可靠,那電磁干擾呢?

干擾分阻塞干擾和欺騙干擾,其中欺騙干擾更有效,但難度也更高。野戰干擾系統一般做不到欺騙干擾,只能阻塞干擾。也就是說,一旦啟動干擾,對方馬上就能發現受到干擾,然後採取反制措施。

電磁干擾分通訊干擾和導航干擾。如果巡飛彈按照衛星導航座標設定,只打固定目標,通訊干擾基本上沒用,因為巡飛彈根本不用資料鏈或者遙控鏈路。即使使用通訊鏈路,一般也有預設目標。在通訊受到干擾時,可以按照預設目標繼續完成攻擊。

如果預設目標是用光電鎖定的,那很難干擾。如果用衛星導航座標鎖定,也很難干擾。衛星導航訊號在理論上是可以干擾的,在實際上不容易。衛星導航天線採用朝天的定向天線,就可以避開大部分簡單粗暴的干擾。採用多模式是另一個辦法,同時接受GPS、GLONASS、北斗、伽利略的訊號,要同時干擾所有衛星有困難,干擾不同步,也立刻現了馬腳。採用保密編碼的軍用衛星導航訊號,在座標和授時訊號裡埋入校驗碼,更是加強“防騙性”。

衛星導航一般都自帶慣導備份。慣導的精度不如衛星,還有累積誤差,但時間短的話,問題不大。在有衛星訊號的時候,慣導與衛星相比較,誤差不斷清零。一旦發現受到干擾,如果在中途受到干擾,就轉入慣導,直到飛出干擾區,恢復接受衛星訊號。如果在目標區受到干擾,轉入慣導直到命中的時間短,慣導累計誤差不大,也無大礙。巡飛彈本來就對精度比較“大大咧咧”,指鼻子打中耳朵就達到目的了。

衛星導航干擾是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問題,要是GPS那麼容易干擾,美國武庫裡一大半精確制導武器都直接報廢了。

電磁攻擊呢?這是透過電磁能量對電子裝置的硬殺傷,一般用高能微波或者離子束武器實現。

首先,高能微波和離子束武器還遠未成熟,現有的基本上都是實驗性的,成本高,耗能高,體積大。重要目標都顧不過來,次重要而且傳統上不設防目標根本輪不到。

其次,微波和離子束與雷達波一樣,能量密度隨距離平方迅速下降。在可預見的將來,只能做到近程打擊。換句話說,只能用於點防禦,“一掃一片”也只有對方巡飛彈都奔著自己來才有可能,面防禦還是指望不上。但重要目標的點防禦現在已經有辦法了,1130、雙35、“鎧甲”打巡飛彈都沒有壓力,只是成本上划不來。但重要目標必須保護,成本只能第二位了。

高能微波和離子束武器對友軍電子系統的殺傷是另一個問題,把敵人的巡飛彈掃下來一片,友軍也都又聾又瞎了,這是不行的。

鐳射呢?打無人機的鐳射武器已經實戰化,但惡魔就在細節之中。

鐳射武器不是“點到為止”,需要在目標上停留足夠時間,積聚足夠能量,才能造成足夠的破壞。鐳射需要很高的瞬時能量,但車載發電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也是“慢充快放”,再次交戰有一個充電時間。鐳射裝置本身也需要有冷卻時間。

這些因素決定了鐳射武器的再次交戰時間可能並不像想象的那樣短粗,可以排隊點名。事實上,1130、雙35、“鎧甲”也有彈艙深度問題,連續交戰的話,很快就彈藥耗盡、需要補充了。但蜂群來襲的時候,不一定有這個時間。一樣的問題。

鐳射武器還容易受氣候影響,雨雪霧都會影響鐳射武器的效果,但對巡飛彈的影響沒有那麼大。

鐳射武器也有系統成本和射程問題,現在只適合重要目標的點防禦。這又回到巡飛彈的目標選擇問題了:巡飛彈打擊的很可能是鐳射武器“不屑”保衛的目標,所以鐳射武器到底多有效都不是問題了。

防空氣球是人們常提起的另一種辦法。防空氣球一般是用幾個氣球吊起垂鏈或者網,但高度有限。除非是完全“盲目”的巡飛彈,簡單攝像頭就可以及時探測,升高高度迴避,或者繞過去。更加主動的辦法是在蜂群裡預留幾枚巡飛彈,專打防空氣球。如果巡飛彈呆呆的話,防空氣球更呆,打掉一個就可能拉下一片。

對於雷達制導的高炮、鐳射武器等,也可以用反輻射巡飛彈增加對方的困難,使得獵人成為獵物,至少疲於奔命。

至於“直搗黃龍”,直接打掉髮射車,做得到當然好,但和打下空中的巡飛彈一樣難。這就像游擊隊一樣,對手不可能列陣而擊,等著你發揮火力優勢。對手一定透過各種手段隱蔽發射,然後迅速轉移。誰打仗都不是為了自殺。游擊隊要是排好陣列、鳴金衝鋒,還有游擊隊的生路嗎?

游擊隊在正規軍面前,只要在開闊地被逮住了,有N種辦法打成篩子,問題就在游擊隊的神出鬼沒、無孔不入。巡飛彈也一樣,不存在是否打得下的問題,需要的是低成本面殺傷防禦武器。以巡飛彈反巡飛彈可能是有效的辦法,其他辦法相信會不斷出現,但就現在而言,還沒有太好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辦法。

對於一般戰場,巡飛彈並不好打。

但具體到臺海特定戰場,臺軍玩小摩托還是沒有希望的,這一點在別的地方已經談過了。

上一篇:蘋果 iPhone SE4定價3000元,全新設計外觀,安卓機怎麼應對?
下一篇:生活是天籟,你聽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