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野獸和家畜是由雌雄兩性組成的,那麼野獸和家畜是由什麼時候分開的

在遠古時代,處於耕獵時代的我們的祖先恐怕並不知道魚是可以由雄性變為雌性或者由雌性變為雄性,也不知道蚯蚓和其他一些生物擁有雌雄兩套生殖器管。

但是,人類肯定知道,野獸和家畜是由雌雄兩性組成的。對於我們人類而言,分化為兩種性別是一個終極真理,不需要爭論。而且兩性之間的差異一直被認為比兩性之間的相似更為重要,這一點對我們自身的繁衍來說是不言自明的,世界各地各民族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都已證明。

但是,神創造人的神話也許在暗示著雌雄同體或者介於雌雄兩性之間的另一種性別的存在。在聖經創世紀的神話裡,有這樣的描寫,上帝根據他自己的形象來創造男女,這也就是說這個上帝是雌雄同體的。

1.是什麼兩性人

雌雄同體的人,即兩性人(又稱為陰陽人),在古希臘和羅馬的雕塑作品中就有表現,這個人代表介於雌雄兩性之間的性別,他是一個年輕男性,可是卻雙乳高聳。兩性人的存在由來已久,自人類出現時就有了,只是那時我們不能科學地認識兩性人。

所謂兩性人,

是指某個人的性別不能由其性器官的外觀來判斷時,這個人才被稱為雌雄同體。雌雄同體人,在世界各地都有,在中國、南美洲、非洲等地,在多明尼加就有許多雌雄同體的人,最初家人把他們定為女孩,因為他們的性器官外觀更象女性;可是到青春期時,這些女孩的性器官看起來又更像男性或“閹人”。她們沒有高聳的乳房,也沒有其他女性化的外部特徵。這些人不能出嫁,常成為父母的負擔。

在巴布新幾內亞,也有兩性人在一些家族出生,這裡的兩性人與多明尼加的相同,當嬰兒出生時,由接生婆仔細檢查這個嬰兒的性器官,哪怕嬰兒只有輕微的畸形存在,接生婆都會把這個嬰兒叫做陰陽人,這種孩子常常被父母當作男孩撫養。可是在有些國家,當這種孩子出生時,一直是作為女孩對待的,人們沒有注意他們生殖器的反常,直到成年或結婚後,才發現他們的生殖器是畸形的,不能過正常人的性生活。

2.為什麼會有兩性人?

在性心理學、臨床病理學中,什麼是確定這些兩性人性別的標準呢?1876年德國病理學家愛德溫·克勒布斯依據人體性腺結構建立了區分兩性人的分類系統,克勒布斯認為共有三種兩性人,第一種是真正意義上的兩性人,這種人具有卵巢和睪丸兩套性組織;另外兩種則是偽兩性人,男性偽兩性人只有睪丸組織,女性偽兩性人只有卵巢組織。他認為,只有卵巢和睪丸才是決定性別的標準。在他所處的時代,人們並不知道激素、染色體和基因的存在。但是,愛德溫·克勒布斯對兩性人分法的基本概念依然是我們理解兩性人的理論基石。

3.如何界定兩性人呢?

20世紀50年代,美國一位從事人類性缺陷研究的學者約翰·蒙尼提出“性異常”理論,認為應該從個體的發育正常與否來考察兩性人形成的原因。

他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出現兩性人,而且人們一直都對其迷惑不解,應從以下一些因素去分析:1)基因或染色體性別;2)性腺性別;3)胎兒激素性別;4)內部形態學性別;5)外部形態學性別)6)下丘腦性別)7)指定的性別或撫養形成的性別;8)青春期激素性別;9)性別身份和角色;10)生殖器的缺陷。

4.遺傳學提出的兩性人格理論

遺傳性的多因素分析可以幫助臨床病理學家、性心理學家得出符合實際的研究結論,經過長期對兩性人現象的研究,約翰·蒙尼認為,出現兩性人的關鍵原因在於性別染色體發生了變異。

一般而言正常的受精卵裡有46條染色體,X、Y各有23條。X是來自卵子,X性染色體決定受精卵是否成女孩,Y是來自精子,Y性染色體決定受精卵是否成男孩。發生變異情況是要麼性染色體成47條,要麼性染色體成45條。);其次是性腺發生異常,性腺是決定個體雌雄性激素多少的關鍵器官,兩性人的出現可能是由於其性腺發生異常,而引起異常的原因與遺傳基因有關。

5.兩性人的角色尷尬

兩性人作為人類性生活的一種異常現象,一直以來都受到人們的歧視,人們將他們當作怪人,用異樣的眼光審視他們。其實,這不是這些兩性人的錯,而是自然之錯。對於他們,在現代醫學出現之前,社會一直採取侮辱、傷害和譴責的態度。

今天,對於他們來說,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透過醫學治療就能使他們再回歸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在心理上還要對他們進行長期的心理輔導,幫助他們完成性角色(身份)的轉換,融入到屬於自己性別喜好的性生活中去。父母只要發現自己的孩子是兩性人,就要及時治療,治療越早越好,有利於他們接受新的角色,融入自己的性別角色群體之中。

文章為心理老師左叔(老左心理工作室)原創,已在新浪心理學播種者左利平部落格發表過,轉載或在其他媒體使用請與心理老師左叔聯絡。

心理老師左叔致力於普及心理健康常識,傳授心理健康方法,培育心理健康意識,提升感受幸福能力。請各位朋友關注心理老師左叔的頭條號。

上一篇:【科學教養】12歲男孩還在吃媽媽的奶,18歲男子晚上竟然. . . . .
下一篇:【李向東】父母的影響,對孩子的影響,對孩子的影響,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