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父母用這種毒教育,把孩子養成了“抑鬱症”

喜歡我的內容,點贊+分享,關注我,你的喜歡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

文章末尾可免費領取“育兒專家李玫瑾”正版51集講座影片

“你是否有這樣的情況? ”

童年時被父母說自己一無是處之類的話。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對父母心懷怨恨,卻敢怒不敢言。

成年後也一樣害怕父母,對父母有陰影

覺得真實的自己不值得被愛。

如果和父母一起生活會產生牴觸情緒。

典型傳統的中國父母幾乎不會給予孩子讚揚和肯定。

在中國傳統的教育中,打罵式教育實屬平常,因為父母堅信表揚只會讓孩子得意忘形,批評才能讓孩子看清事實,越挫越勇。

“這孩子抑鬱症,我看就是不爭氣”

小路今年16歲,高一的時候厭學了,因為有了自殘傾向,學校老師建議孩子先接受治療為主,在家裡休學已經半個學期。

小路自己說,我不是不上學了,我只是需要調整一下自己。

他的父母卻說:“哼,就你這樣的還調整,人家成績好的說調整也就罷了,你這成績還有調整的空間嗎”?

每次孩子說出自己真實想法的時候,迎接的總是父母這樣的諷刺。

小路告訴諮詢師,之前有一次去快餐店打工了一天,一天能賺100,晚上回去後爸媽問,怎麼這麼晚回來幹嘛去了?

聽了打工之後,他的媽媽的話又劈頭蓋臉襲來:

“就你這樣也只能去當服務員了?現在不去上學,以後你就得幹一輩子這低三下四的活兒。”

小路說這句話的時候,諮詢師看見眼前這個大男孩,眼裡的光黯淡了下去。

後來,小路的父母問諮詢師:

這孩子怎麼願意跟你說話呢,在家從來都不願意跟我們說話。要是他願意跟你說話,你能不能說說他,讓他去上學。

天天說自己抑鬱症,我看就是不想上學。攤上這樣不爭氣的孩子,可真是造孽了。

父母覺得這樣的孩子是上天派來懲罰自己的,殊不知,孩子被降生在這樣的家庭,才是更大的懲罰。

取笑、挖苦、打擊,是打壓式教育的慣用手段。不客氣地講,這是一種精神虐待。

在父母自稱是“愛”的環境中,孩子活成了一座孤島。

“你別誇他,這孩子一誇就驕傲”

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誇不得,一誇就驕傲。

姜文,迄今獲得 33 項國內外電影大獎、27項大獎提名。

即使已經獲得這樣他人難以超越的成就,姜文仍然內心藏有傷痛。

在《十三邀》中,姜文充滿遺憾地提到他的母親,他說:

“我一生也沒能得到母親的一句誇獎,這是我人生中最遺憾最難過的事。”

《小歡喜》中喬英子家庭中,媽媽把身心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變態”嚴格,要求她每次考試必須考到700分以上。

高三開學,學校組織了分班考試。

一向穩居第一的喬英子這次考了第二名。放學後,英子忐忑地問媽媽,考完試了是否可以稍微放鬆下,玩下朋友送的樂高。

結果迎來了媽媽的責罵,

“都考第二名了,有什麼好高興的”

,還沒收了她的玩具。

打壓式教育,父母摧毀的不是孩子的自信,而是他和這個世界對抗的勇氣。

“看到孩子就開始生氣”

《爸爸去哪兒》第六季中楊爍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同樣讓人窒息。

到達了目的地,父子倆下車,因為兒子沒有和自己從一個方向走出來,楊爍

命令

孩子回去,重新走一遍。發現兒子衣服沒穿好,楊爍又是一陣呵斥:

“所有人都等著你呢,快點!”

看到楊爍脖子上的青筋,就理解了他兒子臉上為什麼全是不安和恐懼。

走在路上,楊爍也一刻不停地挑剔著兒子:

“包背好了!”“走路不會走嗎?腳尖衝前!”“能走直路嗎?會不會走???”

兒子戰戰兢兢,楊爍卻突然開始感嘆起了風景:“太美了,你要不要拍?”

不等兒子回答,他又立馬拉下臉來:

“我不想跟你拍。”

在之前的選房遊戲中,雨辰選擇了五號房,違背了楊爍本來想選擇一號房的意願。

來到了宿營地,楊爍看到一號房的位置和住宿條件都不錯,而五號房在最遠的地方,還需要爬到山頂的時候,立馬開啟了他的

嘲諷

模式。

節目組導演對楊爍說,如果雨辰實在不舒服,你可以抱他上去。

楊爍的回答是:

“我不管,他自己選的,自己承擔。”

好不容易到了5號房,雨辰氣兒還沒喘勻,楊爍開始了新一輪的打擊:“

你下次選幾號?”

精疲力盡的雨辰哭泣著回答:“1號。”

楊爍冷笑著回答:“下次一號在最遠。”

咬牙切齒,卻帶著一絲

“叫你不聽我的話,這下傻了吧。”

的得意。

大家近距離感受一下楊爍的表情,眼神凌厲,牙關吱吱作響,怕不怕?

他的教育方式,不能用“嚴厲”來形容,而是透過不斷地打壓和質問,甚至用嘲諷和否定來表達自己的父愛。

拿“刀子嘴豆腐心“當個人風格,把諷刺當教育秘籍,把射向孩子的冷箭,當成自己的用心良苦,完全不顧孩子已經遍體鱗傷。

打擊式教育,孩子會產生哪些心理

1. 恐懼

家長總是用“嚴厲”這個詞美化自己的打擊行為,但是孩子往往只記得住家長打擊時候生氣的表情以及兇狠的語氣,並且自動將其劃上等號,當這個人出現的時候,孩子的腦海便會條件反射出這個形象,所以會害怕轉身想跑。

2.疏離

父母對孩子來說本應該是最親近的人,但是家長的打擊式教育會讓孩子產生疏離感。

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兇自己、嘲諷自己、打擊自己,其實就是對自己不滿意,沒有人會喜歡和給自己帶來恐懼感的人相處,也沒有會喜歡和處處針對自己的人待在一起,所以疏離感會存在。

3.小心翼翼

經常接受打擊式教育的孩子心思都會比較敏感,畢竟經受了太多的嘲諷和否定,對自身總會存在不自信,所以會小心翼翼,不然只會接受到更多的打擊。

做好恩威並重教育

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總結了四種教育模式:

“權威 (authoritarian)”“放任型 (permissive)”“忽視型 (uninvolved)”和“恩威並重型(authoritative)“。

研究者發現,對孩子的成績影響最為顯著的,不是“權威型”,也不是“放任型“,而是

“恩威並重型”

的管教方式。

父母多鼓勵式教育,應該怎麼做?

讓孩子在溫暖和支援中成長,讓父母的信任成為孩子最強的底氣,這比譏諷、打壓更能陪伴孩子越走越遠。

1.關注和陪伴

如果沒有對孩子本身的關注和陪伴,不瞭解孩子真實的經歷和體驗,鼓勵只會“空穴來風”“無本之木”,孩子要不然對鼓勵不認可,要不然就會變得盲目自信。

2.信任和支援

對於孩子“異想天開”的想法也不要譏諷、否定,而是相信孩子能夠做好判斷,並支援孩子去嘗試、體驗、探索和證實。

3.接納和共情

當孩子遇到困難有情緒時,會及時發現並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站在孩子的立場幫助孩子思考和尋找解決方案。

4.理解和尊重

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看待,理解孩子獨特的想法和成長路徑,尊重孩子自由的選擇。

你瞭解你的孩子麼?

不妨做做下面的小測驗

看看你是不是合格的父母吧!

PS:李玫瑾育兒影片講座全集,目前已整合共計51個影片,基本市面上各類能找到的李玫瑾老師講學影片都有了。

內容上,不僅包括李玫瑾老師親子育兒方面知識,還有一系列心理學講座。另外還有李老師最新參加的各類電視節目影片,看了學習之後受益匪淺!

如果你想學習可以點選我頭像,關注我發私信數字(1)就可以免費領取。

上一篇:多吃蔬菜還是便秘?醫生提醒:可能少做一件事
下一篇:吃茄子,真的能治病嗎?對身體有哪些好處?醫生卻說:注意2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