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心理學:你住的房子,暴露了你的內心想法

你看過《粉雄救兵》嗎?

這檔真人秀中,節目組會派出神奇五人組去幫助生活狀況不佳的人改善境遇,包括居住空間、外形打扮、健康飲食等。

第一期裡,他們幫一箇中年大叔Thomas打造了全新的居住環境。

節目最後,Thomas開心地說:我非常喜歡神奇五人組,他們讓我自信起來。

你可能也有過這樣的感覺,當我們把亂糟糟的房間收拾得煥然一新後,心情好像也跟著明亮起來。

研究也確實顯示,

居住空間的最佳化可以改善我們的創造力,心理健康、生活方式等。

所以,今天就來聊聊,

如何把家弄得更舒適!

01

讓你爽的3個設計:木頭、曲線、高天花板

打工人辛苦搬磚一天後,回到家中,只想舒舒服服地躺著。

這時,有一個能讓自己放鬆下來的生活環境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那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增添更多的木質元素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學在2017年的研究人員招募了20名成年人,分別讓他們在木質環境中和非木質環境中工作1h。

同時,研究人員會測量被試的血壓、面板溫度、近距離視力等生理資料。

結果發現:

當我們在木質的室內環境中工作時,壓力更小,疲勞程度也更輕;

木質環境還有利於我們的自主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和視覺系統。

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天性樂於貼近自然,所以可以考慮在家裡鋪設木質地板,放置一些木桌椅,幫助自己更好地放鬆下來。

曲線設計讓我們更開心

伊朗科技大學在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

比起稜角分明、充滿直線的房間,

有更多曲線設計的房間會讓我們感覺更加愉悅、興奮。

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是因為曲線會讓我們想起雞蛋、西瓜、水坑這些引起舒適的自然形態,但尖銳的形狀會讓我們想起荊棘、尖牙等與危險相關的事物。

當然,在現代都市裡要弄出一面曲面牆確實不太實際,但是我們可以在房間擺放更多帶有曲線的裝飾品,像花瓶、圓形桌椅等都不錯。

天花板越高,我們越舒適

當我們進入很矮的房間時,很容易感覺逼仄。

研究也確實發現:

當男性處於低天花板的侷促環境中時,更可能採取對抗行動;

當被試處於沒有窗戶的封閉空間時,常常渴望離開,因為這激活了他們處理恐懼的腦區。

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與我們的進化過程有關:

在遠古時代,我們會躲在又小又黑的山洞裡逃避猛獸的攻擊;

尋找食物或者主動避開敵人時,我們會爬上樹梢,登上山頂,去到更高的位置。

也就是說:

當我們處於小而黑的環境中,更容易感到恐懼;

但在視野開闊的空間裡,希望感就會變強。

看來,還是充滿自然元素的空間(木質、曲線、寬闊的視野。。。)更能讓我們感到放鬆啊。

不過,影響我們幸福感的可不止房屋本身的設計,房間裡物品的多少和我們對它的心動程度也是重要因素。

02

物品越精簡,生活越輕鬆

現代社會,新潮產品層出不窮,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廣告:

流量明星代言、綜藝植入、電商巨頭的“理想生活”宣傳片。。。

商家們都迫不及待地向我們傳遞所謂的美好生活模板。

大到房車家電,小到生活用品、日常衣物,好像只有擁有最新、最貴、最大牌的產品,才能夠被稱之為令人豔羨的成功生活。

於是,許多人努力工作掙錢,再發洩性消費。。。,陷入了掙錢-花錢的無限迴圈中。

逐漸地,家裡堆滿了穿不完的衣服、永遠不會翻開的書籍、早已過期的化妝品。。。

我們也變得過度執著於物品。

這時,我們會忘記最真實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的,心裡的空蕩蕩也並不會因為擁有更多的好物而緩解,反而積聚更多的情緒負擔:

家裡堆積的物品越多,壓力越大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研究顯示:

生活在凌亂房屋中的女性,其皮質醇(壓力激素)的水平更高;

持續處於高皮質醇狀態下時,女性更容易失眠、焦慮,甚至會健忘。

而且,持續處於壓力中時,我們也更容易情緒化進食。

實驗發現,那些處於“雜亂的廚房”中的參與者,與平時相比,平均會吃差不多

2倍

的垃圾食品。

過度追求物質,更容易抑鬱

2014年的一項研究顯示:

過分追求物質的人更難對已經擁有的物品產生感激之情,這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悲觀抑鬱。

因為,他們會傾向於自我中心,也更加關注他們還沒有的東西。

而且,隨著擁有的物品變得越來越多,讓自己感到開心的標準也在不斷升高,變得快樂也就更難了。

如今,購物變得十分方便,我們只要在家動動手指,貨物即可抵達,再加上商家費盡心思地宣傳,許多人也因此沉迷剁手、囤貨。

但與此同時,有一波人開始踐行

極簡主義的生活

,因為他們注意到了物質對自己的負面影響。

03

只留下讓你怦然心動的物品

“我的房間空無一物”,“我賣掉了我的一切”……

美國著名的Youtube博主Nate O‘Brien就是這樣一個極簡主義者。

他賣掉了家裡所有的傢俱,藉由清理居住空間,希望不為外物所困,專注於自己本身。

網路上也有很多博主嘗試這類挑戰主題,如“一個月丟掉500件物品”。

Youtube博主Ashlynne Eaton

30天斷舍離500件物品挑戰

也有一些特別的踐行者,已經沒東西可以扔了…

近年來火爆全網的日本整理大師和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就是

斷舍離專家。

她透過“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以

“Spark Joy”(怦然心動的快樂)

為標準,來決定居住環境中物件的去留。

Netflix也在19年推出了同名系列節目,讓她走進了許多美國家庭,幫助他們擺脫凌亂、享受快樂。

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

近藤麻理惠在其書中提到:

整理的奧義,就是要把自己身邊的環境稍微整理得舒適一些,增加每天心動的感覺。

擁有什麼樣的物品等同於自己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在心動物品的圍繞下,生活就能變得幸福。

也就是說,我們無需丟掉所有物品,直到扔無可扔。

但是,我們可以減少不必要物品的堆積與購置,

只保留那些真正喜歡的東西,讓居住環境變成讓自己感到舒心愉悅的場所。

她提到的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是:

當我們對物品不再心動但依然捨不得丟棄時,動機不外乎2個,那就是“對過去的執著”和“對未來的不安”。

“對過去的執著”:

如有些人無法捨棄與前任相關的物品,也許意味著Ta還未從早已過去的感情中走出來。

Ta可能覺得,如果連這些都扔了,就意味著那段關係真的不復存在了。

但是,如果我們無法果斷離開過去,也很難迎接未來新的可能性。

“對未來的不安”:

有些物品無法丟掉是因為,我們總想著:

雖然我沒那麼喜歡它,但是還能用,那就先留著;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會用到它,一旦丟棄,等到想用的時候就沒有了。

這種對於物品的態度也常常反映在我們對關係的選擇上。

近藤麻理惠認為:

一個對未來常常感到惶恐不安的人,在選擇交往物件時,不是純粹因為“我喜歡這個人”,

而是想著“如果和這個人在一起會得到些好處”,

或者“如果和這個人分手,也許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好的人了。”

有了這樣的理由,即便是不喜歡對方,也會願意和Ta一起生活。

當我們因為“對過去的執著”和“對未來的不安”無法丟棄物品時,同時也意味著我們無法判斷什麼才是自己需要的。

逐漸地,我們的生活就會被那些我們並不心動的人和物所淹沒。

所以,不如從今天起,重新檢視一下自己的物品,為自己創造令人心動的生活吧!

最後

家,是我們的自由之地,是我們感到最放鬆的地方。

但前提是,我們能把家打造成我們喜歡的地方,有我們喜歡的設計,還有讓我們心動的物品。

不過,它是一個不斷體驗與改進的過程,我們只有去嘗試、去感受,才能把屬於自己的地盤真正變得舒適。

希望我們都能過上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

作者:Sonja, 蘇小菲 / 責編:蘇小菲 / 值班編輯:蘇小菲

本文首發【看見心理】。累了,就來看見心理。這裡是由知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創立的心理平臺,提供專業心理內容與服務。

References:

[1]Zhang, Xi, Zhiwei Lian, and Yong Wu。 “Human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wooden indoor environment。” Physiology & behavior 174 (2017): 27-34。

[2]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articles/202002/how-make-happier-home

[3]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75044

[4]近藤麻理惠, 徐明中。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M]。 譯林出版社, 2012。

上一篇:子宮腺肌症臨近絕經,繼續忍耐還是做保宮手術?主要看這3個標準
下一篇:血小板減少難治型切脾術後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