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為什麼分化訓練不適合普通人(中篇)

作者:肉崽

本文原創,禁止轉載及搬運,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前言

大家好,我們在上一篇文章講了分化訓練(實際指的是5、6分化)不適宜於普通人的第一個理由:恢復間隔太長(7天)。

為什麼分化訓練不適合普通人(上篇)

在本文,我們講另一個理由:訓練量。

歷史本源

分化訓練的做法最盛行的時期,差不多是上個世紀50-80年代之間。

以阿諾、哥倫布、李普瑞斯特等一批頂級運動員為典型代表,他們會一堂課訓練好幾個小時,做上幾十甚至上百組。

在當時,世界的主流潮流,是高訓練量流派。有多高呢?

動不動一節課就是一百多組

記得我在訓練第5年的時候,在健身房遇到了一位90年代的四川省冠軍,他告訴我,他們當時訓練就是這樣的。

幾個職業選手進去練的時候,健身房就封閉,一般會員不準進去。他們練完了,其他人才能進去。

他自己練背,144組左右,3個多小時。練完滿地都是水。

因為,對於我國來說,健美是舶來品,是學習外國的做法,大多數人的資訊來源,在早期是健美雜誌,在目前是各類健身自媒體。

所以,中國的健身健美界,很大程度上,

只是單純的 “複製” 外國職業健美運動員的做法。幾乎就沒有人站出來想一下,為什麼

從這個角度說,國內健身機構、自媒體等,只是做了外國人的 “搬運工” 。

深刻理解分化訓練的實質

分化訓練的實質,在我看來極為簡單,

就是追求訓練量的最大化

。這一點很好理解,但卻被大多數人忽略。

按照分化訓練的思路,我們當天用所有的精力和體能,去

“飽和轟炸”

這一個部位,給予這個部位充分的“刺激”,期待它獲得“最大化的肌肉增長”。

例如,如果小明今天的訓練計劃是:

平板臥推2組

飛鳥2組

三頭繩索下壓2組

坐姿啞鈴推舉肩3組

高位下拉2組

水平划船2組

槓鈴彎舉2組

這樣,他就可以在一天內練完胸、肩、背、二頭、三頭5個部位,他就可以今天練上身、明天練下身了。他的訓練就成了

上下肢分化

,而不是5、6分化。

但是,如果他的計劃是:

平板臥推10組

啞鈴臥推5組

仰臥啞鈴飛鳥夾胸5組

那他僅僅胸部就佔去了20組,今天沒有更多的精力來練其他部位了,他就成了

5、6分化訓練

:每天練一個部位。

如此訓練,不適合大多數人

通常,一個訓練者需要完成的訓練量,是因人而異的,也就是體育通則裡的

“個體差異”

,不管運動員還是非運動員,都適用。

如果細一點說:

1. 每個人承受訓練量的能力都不同

同樣的100組胸部訓練,對頂級運動員來說是 “剛好合適” ,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就是嚴重的訓練過度。

過度訓練除了容易導致傷病率提高、訓練慾望和熱情減退,主要的問題是,它製造過多的皮質醇。

皮質醇是一種大家熟悉的分解代謝激素,它有許多作用,其中健身者最需要重視的是它能分解肌肉,抵消我們的訓練效果。

皮質醇越高,我們從訓練本該獲得的那些收益——增肌增力,就越少。

2. 訓練後所能獲得的增長,每個人也不同

許多證據表明,“肌肉多練多漲”,只發生在

“高反應者”

身上,因為他們有相當大的增肌潛力。

人和人之間存在巨大的增肌潛力差異。 例如Pet等人招募了66從社群隨機招募了66人,在經歷了完全相同的16周訓練後,產生了高、中、低三種不同的增肌反應。

高反應組平均增肌58%

中反應組平均增肌28%

低反應組平均增肌 -0.1%

這樣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重演。Peter等人2010年研究了56名健康成人,對他們進行了為期12周、每週5天的力量訓練。

雖然受試者們的訓練、營養狀況基本上完全相同,但其中的 “高反應者” 的增肌幅度是“低反應者”的400%。

所以,基於這兩個理由,普通愛好者一輩子都沒有必要追求“極致的、極大的訓練量” 。

天賦平平的普通人,一輩子都沒必要用分化訓練。

分化背後的不理智和虛榮

從訓練量的角度來說,分化訓練其實根本就不適合普通人,因為,這麼做完全沒有必要。

國際主流健身健美理論一直認為,

一個愛好者所需的訓練量,取決於他的自身條件

(特別是當前肌肉和力量水平)。

大多數人的增肌潛力和當前肌肉、力量水平,都很一般,所以根本不需要追求極致的訓練量。

普通人用分化訓練,屬於 “殺雞用牛刀”。

人都有虛榮心,這可以理解。但是,虛榮心要適度,不能因為虛榮而過分偏好不合理的訓練安排。

許多人潛意識裡覺得自己是優秀的,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的領域,他們一定能獲得一定的成就,計劃要用高階的,訓練強度要用最大的,訓練量也要最大

所以,自然而然的要用分化訓練。

當然,造成這樣的情況,那些亂灌雞湯、歪曲事實的健身媒體和從業者也有很大責任,他們為了掙錢,不惜向消費者做出各種虛假承諾。

在我看來,人貴在自知,自知之明才是第一位的。

許多人很難接受這樣的事實:我們是普通、平凡的;我們終其一生,付出了極致的努力,也只能證明自己的平庸。

人貴在自知,充分認識自己,才叫 “知天命” 。

健身行業給大眾亂灌的毒雞湯,讓許多人盲目追求高訓練量,錯誤的以為自己就可以擁有很好的形體。

有些人說,我要求不高,不想練成健美冠軍那種,那太變態了,我只想像下面圖上的人這樣,線條又好,又勻稱就行了。

然而事實上,這種形體已經是萬里挑一的好苗子了:肌肉對稱,細節突出,形態完善勻稱,無明顯弱點。

這種形體放到國內的比賽上,至少拿個省市級形體比賽冠軍,相當輕鬆。

“我只要練成這樣” ,翻譯過來就是 “我要求不高,我只要拿個省市級冠軍就可以了”。

問題是:省市級冠軍……是大多數普通人可以達成的平均水平嗎?

如何修改冠軍的計劃用於自身

網上經常都能看到各種健美冠軍、形體比賽冠軍的訓練影片、訓練計劃等。當然,很多人都知道,普通人既無法模仿,也無法複製。

在此,我提供一種調整思路,把各種冠軍、頂尖運動員的計劃進行調整,變為大眾可用(依然不是所有人都可用)。

這個方法很簡單,我稱之為兩刀法。

第一刀:重量砍一半。

第二刀:組數,或者次數,任選其一,砍一半。

例如網上曾經流行模仿某健美運動員的深蹲方法,100KG50次一組。

那麼,如果我是教練,我的學員要用,我就根據兩刀法來調整。

先把100KG砍成50KG;

然後,把次數砍一半,25次。

這樣一來,就成了50KG做25次一組:這個強度和負荷,大多數人是可以承受的。

又比如,外國某某力量舉網紅,140KG32次一組,我們還是按這樣的兩刀法:

第一刀:140KG砍成70KG;

第二刀,32次砍成16次。

70KG16次組,做3組,挺好的,非常適合普通人。當然,不排除心肺功能或者耐力差一些的人完成不了。

當然,如果你也是運動員天賦,經常發現自己一不小心就打破了XX記錄,一不小心就拿了第一,那你可以不做任何改動,或者小砍,比如只砍掉10-15%的重量或者次數。

我的讀者都知道,

天賦既不但決定了上限,也決定下限,還決定了付出的努力的邊際效應:

我們付出極限的努力之後,是“無效”,還是“猛漲”。

其實,大多數人只需要安排較少或是中等的訓練量,就足以獲得最大收益。

比方說,在一節課上,我們其實一個部位只需要3-5組(當然,這還要看重量、次數、力竭程度、TUT等情形具體而定)。

大家會發現,這樣安排的結果是,我們每節課其實完全可以練兩到三個部位。這樣,你的訓練就不會是5,6分化了,而是上下身分化。

同時,我們的同一部位的兩節訓練課之間的間隔,就會變成48小時了——這就更接近我們上面一篇文章中所說的“超量恢復時間”:肌蛋白合成的峰值在訓練後4-24小時達到峰值、36小時減弱到接近常態。

這也是我的好友——泵廠廠長李祥很推薦練1休1的模式的其中一個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3年前隨手推薦了一個5*5計劃後,不計其數的讀者反饋說:原先傻乎乎的去練分化、去感受肌肉,結果現在換了5*5,重量上去了,肌肉、力量、體重等,整個訓練進展,都突破了。

其實,

重量只是一方面原因,更多是因為合理化安排訓練量對身體的複雜影響

在世界範圍內的健身界,也是這樣的規律。在阿諾等人依靠高訓練量流派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民間有無數的愛好者嚴重訓練過度。

但是愛好者們通常缺乏基礎知識,不知道這樣做有問題。

直到門澤爾體系和後來的多里安耶茨的一組力竭法出現,許多人採用了這一體系後(至少是模仿了這種訓練規劃的思想),他們迅速的從訓練過度的狀況中恢復了,情況有了明顯好轉。所以低訓練量高強度體系,獲得了大量粉絲和擁護者。

本文結束 感謝閱讀

· END ·

上一篇:癌症患者能吃發物嗎?究竟要不要忌口?看完答案要記在心中
下一篇:警告:楊柳絮要來了!面板易過敏群體防護措施要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