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中醫治療秘訣,只在如何用量

有日本學者曾評價道:中醫治療的秘訣,其實就是如何用量。

現行的《中國藥典》,雖幾經修訂,其中的一些內容,仍被中醫界視為掣肘。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今古異制,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

自明清以來,我國普遍採取16進位制的“市制”。

從1979年起,我國對中藥計量統一採取“公制”。

一:若要復興古中醫,首在釐清劑量。

中醫四大經典之一的《傷寒論》,被稱為中醫治療危急重症的典範。書中記載的113個處方,都是具有奇效的經典配方,被後世稱為“經方”。

可惜的是,現行藥典,沒有這個劑量。

你如果用東漢的劑量治好了一百人,只要有一個人出了問題,衛生局就會處理你。因為,按現今的《中醫藥典》規定,你完全是嚴重超標用藥,根本沒有法律依據。

許多中醫,每天都在面臨著這樣的選擇,到底採用對病人有效的劑量,還是遵守藥典的規定而明哲保身?

如李可老中醫就曾說:習用輕劑,固然可以四平八穩,但卻閹割了仲景學術的一大特色。沿襲至今,遂使中醫優勢變成劣勢,只能“調理”身體,丟掉了危急重症的陣地。

據李可中醫的學生說,因為替人看病,所開處方中,附子嚴重超標,晚上睡覺還驚出一身冷汗。過了幾天,等患者來複診之後,病情明顯好轉,這才將懸著的心放下。

這個“量”,到底是遵循藥典,還是根據自己的判斷,這才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二:解決派系之爭。

都說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

那有學術的地方,一定就會有派系。

中醫的派系,大小十幾個,我們只說說比較有代表性的兩個。

溫病派與傷寒派,這兩個派系爭執的時間就比較長了。

黃帝內經中有: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熱論》: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

《傷寒論》: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也就是因為這些,造就了後世的溫病學派,因為都是說熱症,他們主張使用辛涼清解的方法治病,直到今天。

而傷寒派,也就是我們說的經方派。從六幾年到七幾年,傳統的經方派,幾乎沒剩下幾個。

出中醫容易,出經方家難。一千個中醫裡面,難得出一個經方家。

因為(傷寒金匱)非常難懂,許多人研究後,任然不知道如何使用。經方家採用六經辯證法,完全與溫病派不同。要了解六經辯證法,必須精通黃帝內經的診斷病理和學理,而很多人已經讀不懂這本書了。

經方派治病,務必在一有表症時,使用一方,一舉將之立刻祛除。

他們認為:百病風之始,失去此時機,病就會入裡,就會產生其它問題,因此,經方派的設計,都是藥簡力專,講究一劑知,二劑已的效果。

兩派各自爭論,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治療手段。

而爭來爭去,現在的中醫卻只能淪落到“慢郎中”,“養生保健”的範疇當中去了。

結語

自宋、元、明、清以來,中醫就被誤導,用藥的劑量上面,不得不慎之又慎。

不是沒有好醫生,而是規矩太多,不敢突破啊!

上一篇:便秘,到底是身體哪裡出了問題?搞清楚才能「暢通無阻」
下一篇:排便不順暢?這21種食物能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