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古學典籍浩如煙海循序漸進之九十二

《論語·憲問》中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人要學會審時度勢,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做什麼,該說什麼。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不該做什麼,不該說什麼。唯有這樣,才能在人際交往中游刃有餘。不恰當的行為,就好比用油來滅火,不但控制不了火,反而讓火更大。這是每一個人所需要注意的。

這裡既涉及適度、內心情感與外在表現一致的問題,有涉及到節制的問題。取的問題,能夠符合道義。

子貢與子路有同樣的疑問,懷疑管仲的仁德。而孔子對管仲的認識則是從大處著眼,而不是拘泥於小事。“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妊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在於管仲“尊王攘夷”,反對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齊魯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可見,判斷事物的性質,著眼處不同會有不同的結論。

“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言與行的關係問題,有言而不行,屬於空言;言行不符,屬於虛言;言先行後,屬於謹言;行而始終不言,屬於緘言或無言。沉默者金,開口者銀,慎言者為最妙。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孔子談論人的生命成長方向問題。君子與小人是兩種型別的人,君子向上進步、發展、前進、成長,小人向下、墮落、退步。生命成長兩個方向,兩種結果,兩類人生。

君子之學,沒有什麼可以約束他。所以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明白通達知其道理。利,對於君子而言,不是唯一的存在,君子除了對利的追求以外,還有對世間萬物的道理的追求,對於人類社會和諧相處的追求,以求找到一個路徑,尋求一種道理,可以讓世間的萬事萬物各得其所。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人學習是為了使自己的生命高貴,心靈富有,這是最本質的學習目的。現在的人學習有的是為了炫耀自己的知識,也有的是為了管理別人,但不是先管好自己。肯定古代人的學習,所謂“為己”是說學習的終極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一個真正的人,為了自己德行的提升。

上一篇:古學典籍浩如煙海循序漸進之九十五
下一篇:古學典籍浩如煙海循序漸進之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