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黃帝內經》講了什麼?太陰病的轉歸問題,就是可能向什麼方向發展

278、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樊大夫:這一條講太陰病的轉歸問題。就是可能向什麼樣的方向發展。這就是規律。只有知道下一步病邪怎麼走,你才能先它一步進行加減用藥!這就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怠”。這裡這個怠是什麼意思?就是危險。不知道這些就會有危險,誤診誤治!太陰病的兩種轉歸:1。溼鬱發黃:2。脾陽來複,正勝邪卻。反正不是好就是壞。這一條要與187條對比來看。187、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這一條裡面講的是大便硬。為什麼會大便硬?因為溼去熱仍在呀!這個熱就會化為燥,乾結!大便就硬了。這一條說的是腹瀉,什麼程度呢?“暴煩,下利日十餘行”

李大夫:[玫瑰]

樊大夫:腹瀉的比較重。比較嚇人,一般水平的剛畢業的學生都會建議用止瀉藥。因為要“對症治療”呀?拉肚子,而且是暴煩,下利。那還得了?結果你這個時候不瞭解病機,用了止瀉藥那就誤治了!這個時候就是要“利”才行呀!下利一段時間就好了。

李大夫:給大家分享一個類似案件。[針灸醫案] 排水5-6次,體重下降1。2公斤,甲狀腺腫大改善異常明顯。近些天,一直在用針灸治療一例甲狀腺腫大患者,結節硬、脹痛、腫大等症狀改善比較明顯。昨天治療前診斷:前天晚上因與他人生氣,出現頸部痛、瞬間頭暈。不怕風涼,早上口微苦,咽喉有堵塞感,食慾正常,胃脹氣,欲食涼,小腹酸、脹氣、堵塞感,腰痠,白帶正常。舌暗紫,苔薄黃。寸滑,關微滑數,尺弦滑。

樊大夫:[贊]

樊大夫:就是這樣的一個意思。所以說,不要輕易止瀉,六腑以通為順呀。

李大夫:278條文,在臨證時,尤其是針灸中經常出現。

樊大夫:還有一些病人,比如腦出血,腦腫瘤,腦梗死昏迷的病人,長期臥床。留著鼻飼管,吃著營養液。這個從胃管裡打營養液寒氣很重,到了脾胃那豈不是寒邪直中?經常出現腹瀉,但是很多病人拉著拉著就清醒了。並不是這麼死板,一直拉也不行,要用什麼?千萬不要用易蒙停或者蒙脫石散。要用溫法,四逆輩。昨天剛講了。

李大夫:它有一個特點:瀉而不虛,瀉是莫名其妙的瀉,一天數次,與吃寒涼食物無關。瀉時身體無任何不適感,不會出現乏力、睏倦、腰腹痛等等病態腹瀉常伴隨的症狀,反而越瀉越輕鬆。往往集中在一天完成,而且儘管當天大便次數多,反而不影響次日早上正常排便,也就是說次日早上大便是成形的。不正常的腹瀉,次日早上乃至連續幾天大便是不規律的。

樊大夫:[贊]很正確

李大夫:而且在瀉時,身體有發熱感。這對應條文的脈浮。278條文,有幾個眼目需要注意:①脈浮緩②系太陰的系③當發黃而不黃④暴煩。涉及條文外的幾個問題:①驅邪的通路②黃疸的病機③系與屬的關係。

李大夫:邪氣的通路,吐之口腔、鼻孔;汗之毛孔;下之肛門、尿道、陰道。金匱分支飲懸飲溢飲痰飲,各種飲,治法和離體方式不一。比如,身體的溢飲,以汗出形式解表。按理講痰飲當以溫化,自小便出。為什麼從肛門以大便出?

樊大夫: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因為脾氣恢復,脾的陽氣充實,腸中的腐穢之物受到脾氣充實的影響,以下利的形式,得以排洩而出。這是個好現象,等於足太陽病的戰汗。病在陽經就發生戰汗,邪正相爭發生戰汗,這個病在陰分,也是正邪相爭,就發煩,暴然發煩就是正氣推動邪氣以外出、正邪相爭的一個反映。等到下利日十餘行,就是邪氣崩潰了,在體內留不住了,被脾氣驅逐,從大便的排洩而外出,所以出現這樣的下利作解的一個情況。

李大夫[玫瑰]

李大夫:從表(太陽)裡(陽明太陰、上中下三焦等多維度分析,這個問題就看的更清楚。實際上,想把這個條文徹底解釋清楚需要很多知識點,牽扯到許多篇章,誇大一點講,可以由此把傷寒論理法勾聯在一起。這個條文繞不開“系”,系在傷寒論出現三次。2、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鞕。(音鞕下同)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仔細看這個條文。條文中雖然沒有出現“系“,但陰結中的不能食與大便反鞕,從側面在講系太陰的概念。即:雖有太陰的成因,反倒不是太陰的結果,太陰並不完全占主導地位。用溫經湯證做例,表有太陽,裡有太陰陽明,類厥陰。有太陰的不能食,又有陽明裡結的便秘,還有表邪。曾用溫經湯治一輸卵管堵塞,恰好出現了脾家實之下利。這又提出一個問題:何以說脾家實,又何以下利而出?這又關聯一個文條:18、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此水患,既不在表之上焦,不在腰以下,在中焦。

樊大夫:妙哉![贊][作揖][握手]

李大夫:再往下推導,涉及胃氣的四個層次,第一個是生薑甘草湯,第二個是理中湯。區別在前者以生薑化水飲,後者以白朮溫化苦瀉,又以茯苓引水飲經小便出。既然條文中有小便自利,可知無茯苓類的小便不利,再推之可知非第一個胃氣層面莫屬。而生薑在既主表,又主裡,既可汗出,又可溫化水飲。黃芪桂枝五物湯,之所以是血痺的代表方,關鍵在生薑,生薑劑量最大,六兩。黃芪桂枝五物湯 5味 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我們返回來看溫經湯何以出278條文的脾家實……192、溫經湯 12味 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藭,芍藥各二兩,人參,桂枝,阿膠,牡丹去心,生薑,甘草各二兩,半夏半升,麥門冬一升,去心。先看條文:手掌煩熱。與278條文中的手足自溫,系太陰,是不是異曲同工?暮即發熱,推斷脈浮,看溫經湯配伍,有完整的桂枝湯。缺大棗。再細看,有生薑甘草湯的構成。條文雖有太陰之腹滿,但綜合看,太陽陽明太陰,太陰占比並不重,非主導地位。解釋了一個系。方中無白朮、茯苓,非理中湯層面的胃虛。解釋一下,為何暴煩?脈浮,有表證,但解表藥在特定環境下,不能汗出解表或又有風邪襲表,溫裡的藥又恰好把裡位的痰飲溫化開了。一方面正氣在表位與邪氣相爭,相爭不下,鬱熱在裡,必煩熱。一方面,裡位條件成熟,痰飲暫時從裡面,徑由大便齊下。因為便秘也是障礙津液分佈的原因之一。但此時之下利,有表位正氣的固守,外邪不會隨之入裡。

李大夫:任何一個條文,其實都可以把整部傷寒論的條文貫穿過來的。這樣講下去,278條文可以講幾天。旨在拋磚引玉,引共鳴,啟思路。278條文,遠遠沒有說透徹。小便不利與利的成因?黃疸之病機?系與屬的關係?……太多了。歷代醫家都在詮釋傷寒論,各有千秋,卻不能讓人信服。只有經過臨證實戰的感悟,才最大程度上接近仲景本義。而且,古人惜墨如金,有用的,只講一次。看似雜亂無章,相互之間有線索貫穿但,有次第層次可言,草蛇灰線,有跡可循。

上一篇:《黃帝內經》講了什麼內容?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
下一篇:《黃帝內經》簡介之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太陰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