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親子關係:界限不清晰,是孩子成長中的絆腳石

母愛有時是一種暴力!

人有兩次臍帶的剪斷,第一次是出生的時候,第二次是發育的時候。

希望跟母親(原生家庭)脫離某種關係,因為只有脫離才能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到底是什麼。

孩子越是走向這個世界,就離父母越遠。

成長本就是與母親的一場漫長的分離。

我們有時候不知不覺在限制孩子,甚至以愛之名,因為愛太偉大了,大概你在罵孩子的時候也會說,愛你我才罵你,但事實上,愛應該建立在一個人與人平等的基礎上。

北京市曾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對待父母的態度”。

其中,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而表示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的孩子,卻高達56。28%。

這樣的反差,令無數父母心驚。

是什麼把血緣的羈絆變成了負擔?

又是什麼把愛之深變成了恨之切?

德國海靈格先生曾說過:“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界限感就是懂得自己與他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明白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

說白了,界限感就是在人際關係中掌握適當的分寸,你有你的空間、我有我的自由,各得其樂。

缺乏界限感的人,常常把自己依附於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他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所有的關係,都有界限,包括愛,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夫妻伴侶之間的愛,朋友之間,都一樣需要界限。

如果界限不清,就容易陷入糾結的痛苦中。

什麼是界限?

界限分為外部界限和內在界限。

外部界限有:

身體界限:關乎個人空間,包括隱私和身體。

物資界限:決定你是否願意給予或出借金錢、汽車、衣服、書籍、食物等。

內在界限有:

心理界限:關乎你的想法、價值觀和信念等。

情緒界限:這就像一條虛擬的線或力場,把你和他人隔離開。

健康的情緒界限能限制你向他人提建議、責怪他人或接受埋怨。

你不會因為別人的負面情緒和問題而感到內疚,也不會太在意別人的話。

如果你很敏感,說明情緒界限薄弱。

健康的情緒界限需要明確的內在界限——瞭解自己的感受,知道對自己和他人的責任。

無論在過去或者在今日,做一個母親其實不需要過度的母愛。

恰到好處的母愛就是做到理性與溫情的平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給他們愛,而不是你的思想……”——紀伯倫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其實很多人都是被動式的,灌輸式的。你讓我做什麼,我就做。

然後我們去追責,表達自己的無辜。

天氣轉涼了,媽媽不問孩子是冷是暖,趕緊要給孩子穿得暖暖的,這樣心裡才踏實;

到吃飯時間了,媽媽不問孩子餓不餓,一定要孩子把她認為有營養的飯菜全部吃下去,這樣才覺得安心。

諸如此類的情況還有很多:媽媽覺得你該睡覺了,媽媽覺得你該運動了……

孩子小的時候,媽媽憑自己的感覺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將吃喝拉撒睡都控制在自己覺得合乎情理的範圍之內。

孩子漸漸長大,媽媽的“覺得”更多了:

媽媽覺得你該做作業了,媽媽覺得你該上補習班了,媽媽覺得你該彈琴了,媽媽覺得你該交這樣的朋友,媽媽覺得你該上這個學校,媽媽覺得你該選這個專業……

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餓叫你媽覺得你餓;

有一種好叫你物件覺得對你好;有一種知道叫我以為你知道;

有一種簡單叫這麼簡單你怎麼不會。

一旦我們過度陷入虛假意識偏差,我們就很容易

自以為是

,而這會嚴重阻礙我們看清這個世界,也會影響我們人際關係好壞,給我們的生活、情感、工作帶來了很多困擾。

虛假同感偏差效應

又叫作

虛假一致性偏差

,是指人們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它是人們堅信自己信念、判斷正確性的一種方式。

當遇到與此相沖突的資訊時,這種偏差使人堅持自己的

社會知覺

人們在認知他人時總好把自己的特性

賦予

他人身上,

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

,比如自己疑心重,也認為他人疑心重;

自己愛吃辣也認為別人也喜歡吃辣。

如果家長一直這樣為了孩子好,而或溫和或強硬地去讓孩子做那些所謂正確的事情,會有什麼後果呢?

孩子分不清什麼是自己的感受什麼是別人的感受,對自己的認識會很模糊,看起來乖、聽話,實際上是因為自我很虛弱。

孩子因為經常被大人的感受“入侵”,所以自己也沒有什麼邊界感,容易去幹擾和控制別人而不自知。

這樣長大的孩子對自己的認識模糊,喜歡什麼、想做什麼、人生規劃這一系列都會很模糊,同時也會更喜歡對別人指手畫腳,對超出自己認知範圍的實物會習慣性的去否認(因為父母就是這樣對他的)。

儘管我們討厭父母,但最終我們都長成了他們的樣子

在家庭治療中,有這樣的定律,一個從小被控制的孩子,長大後很大機率上會發展成為兩種人:

一種是唯唯諾諾,在婚姻中不斷退讓隱忍,去不斷重複小時候被強迫和控制的體驗 ,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強迫性重複”。

一種是長大後開始控制別人,將曾經被強迫和控制的憤怒,發洩到別人身上去,這個人可能是伴侶,可能是孩子,不良的教養方式就這樣被代代傳承。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討厭父母小時候那樣對我們,但是長大後我們卻依然的會選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我們的孩子,我們最終長成了“我們所討厭的樣子”。

做父母的,永遠扮演一個容納和支援的角色,在孩子身後,把成長的體驗歸於他,把承擔的能力歸於他,把最終他的成就歸於他,讓他體驗、面對、承擔,讓他在我們的保護下得到鍛鍊,一點點變得強大,最終實現與我們的分離,走向他自己的世界,這就是最好的愛。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到最後就是一場註定的別離,而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放手。

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夠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而遲遲不願意放手的家長就是在培育一個巨嬰。

情感是多麼細膩的覺知,有誰可以替你哭,替你笑,替你感受來自萬物的滋養?

請給每一個生命無限深度,讓他在不同維度綻放情感。

如果愛,簡單愛。

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小賢心理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心理諮詢師、塔羅牌占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陋室傾聽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緣。

紅塵來去散無痕,烹煮文字療人心。

我遇見你,然後遇見我自己!——實用心理學

如需心理諮詢、塔羅牌占卜、商務合作,請私信。

上一篇:30張罕見的對比照,南非窮富僅一個街道的距離,圖3是化療的前後
下一篇:心理學:別高估男人的智商,你的心思他真的猜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