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論語·雍也》上半篇繼續論述、印證如何行仁德,其中有什麼意義?

《論語·雍也》上

本篇緊接上篇繼續論述、印證如何行仁德,雖然“雍”是弟子名字,但本身有和諧之意,即使支援和諧天道,也會看到天理的存在,孔子借用周圍一切表達對各種事物的看法,故這裡的雍不作名字使用。表明夫子學問之道不僅日用之道,而且含治國安邦之理。

本篇上半部分繼續評價弟子,但討論重心移向對人生價值理想的探求,並延續到篇末。孔子一生身體力行來體現“仁者”的理想人格,也在教導弟子去實踐最高理想境界。弟子中對這一境界領悟最高的就是顏回,本篇也多次提到。

“不遷怒,不貳過”顏回從不遷怒別人,也不重犯同樣的過錯。正合孔子“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的教誨。一般人孰能無過,過後一犯再犯也非稀見。顏回的“不貳過”的品德,後儒也讚揚不已。如《易·繫辭下》說他“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其心三月不違仁”,別的人“日月至焉而已矣”。這裡的“三月”是泛指多。一日一時做善事,不違仁,該肯定;但始終不違仁,長期堅持,絕非易事。

“安貧樂道”,對於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兩次讚歎“賢哉”,這裡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裡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孔子主張“君子周急不濟富”,這是從儒家“仁愛”思想出發的。孔子的“愛人”學說,並不是狹隘地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是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認為,賙濟的只是窮人而不是富人,應當“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這種思想符合於人道主義。

孔子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人的成長。“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仲弓因父親品行不好而自卑,而仲弓仁篤厚道,孔子稱讚他有“南面”臨民為政之才,孔子的這句話一方面是對仲弓的安慰,並非以出身看待人的成長。

上一篇:【國學教材】《論語·泰伯》第七章禮讓至德,堯舜禹等古代先王評價
下一篇:【晟哥私房話】早洩是腎陽虛還是腎陰虛?中醫看舌苔在看什麼?